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卞金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卞师业医30余载,学验俱丰,著述颇多.笔者从师学习期间,受益匪浅,今仅就导师临床针刺"治神"之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部发热多缠绵不愈,薛伯寿教授以葛根汤合麻杏苡甘汤加减治之,药证合拍.  相似文献   

3.
吾师唐志鹏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少授庭训,先后深造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马贵同、刘平、许鑫梅等教授.师古而不泥古,对中医药治疗消化疾病见解独特.现将其用"和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谢巧珍 《四川中医》2006,24(8):39-39
郭子光教授“三虫汤”由全蝎、地龙、僵蚕组成,用之加味治疗头痛、风湿痛、慢性支气管炎等久治不愈之病证,每获奇效。  相似文献   

5.
江望  张少波 《河南中医》2006,26(7):27-28
郭子光,字茂南,193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带徒第三批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公认的伤寒和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曾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常任编  相似文献   

6.
宓世淳 《光明中医》2004,19(1):43-44
孔伯华先生的直传弟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步玉茹教授于 6 0年代曾给我讲授过“套子药”的问题。通过近 4 0年的临床实践 ,本人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套子药” ,从理论讲可解释为“对症下药的群药 ;或治疗某种疾病、症状的习惯性、“共识”性群药 ;或是个人对某些疾病症状的经验所用之群药。简而言之 ,约有“俗套”之义。在此绝无贬低之意 ,更无否定其临床作用之意 ,但应明确强调“套子药”的使用也有一定法度和准则的 ,切忌泛用、滥用。一些初学者 ,或对中医药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浅显者 ,临床往往抓住某味中药…  相似文献   

7.
刘奇志 《河北中医》2006,28(3):166-167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金实教授系江苏省名中医、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省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兼肝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业医执教40年,理论造诣与临床经验俱丰,尤其在肝病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为同道所推崇.笔者有幸从学,获益良深.兹就金实教授从"毒"论治病毒性肝炎的学术思想稍作举隅.  相似文献   

8.
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活用经方,师古不泥",对于当年初识伤寒的我影响很大.由是,笔者行医之初,以经方为主,辨证论治,时有效验.但在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时十分茫然,明明病机明确的病证,尽管急性期的治疗满意,但缓解期的治疗却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9.
刘庆军 《河北中医》2005,27(11):850-851
王乐亭教授系原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善治肠胃病的针灸处方“老十针”。该方由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内关组成,具有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气和血等功效。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胃痛、腹痛、食滞、泄泻、呕吐、痛经、便秘、失眠、半身不遂等与肠胃有关病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玉钤 《中医杂志》2008,49(7):669-669
风湿病也称痹病,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娄多峰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对风湿病本质内容的概括.虚即正气虚,邪即外邪,瘀即痰浊瘀血. 1 "虚、邪、瘀"理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余绍源教授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 余年,先后主持并参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局级课题4项.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浅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曦明  陈文娜 《光明中医》2006,21(11):11-13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周学文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肝胆病等疑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首次将中医外科"消、托、补"等治法融入内科溃疡病的治疗,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以季节、饮食、七情为主要病因,气血壅遏,热盛肉腐为主要病机,进而提出消化性溃疡"以痈论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福生教授临床运用"心-肝-肾"三脏模式辨治更年期综合征.认为更年期综合征辨治应强调证、病、症三者结合,需从"心-肝-肾"模式着眼,注重"交通心肾,滋水清肝,三脏同治".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清肝补肾"为治疗大法,调畅气机、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使凝血化散,血脉流畅.同时重视调理七情、理气开郁并结合思想开导,体现了圆融活变、三脏同治,衷中参西、病证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导师纪立金教授酷嗜岐黄,师承山东名医李克绍及张珍玉教授,临证多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深有感触,尤其对于“肝与血”的关系,常有独到见解,现不揣冒昧,撷取一二。  相似文献   

15.
由增液汤谈"增水行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平  郭海  刘涛 《河南中医》2007,27(2):12-13
增水行舟法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创立,主要用于因“津液不足,无水舟停”及“热结液干”所致的“温病之不大便”,以玄参、麦冬、生地3味药重剂合方,名增液汤,作增液行舟之计。其后之医家多有阐发,可谓仁智互见。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教授在分析阴液不足与瘀血形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血脉中津液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也称之为“无水舟停”,且与其它形成瘀血的因素相互影响。提出了阴液不足导致瘀血的病机特点是因虚致实、实中有虚和病及营血、脏器受损。并认为养阴生津法治疗瘀血证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滋补阴液、增水行血;养阴生津、消散血凝;濡…  相似文献   

16.
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基础理论是“少阳学说”。“调肺学派”以“少阳学说”替代“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调肺学派”的临床特色是“从肺论治”。京畿地区小儿肺系疾病居多,小儿一旦患有肺系疾病。往往容易转生其他疾病。而且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小儿肾炎肾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往往与肺系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弼臣教授这种学成于南方、长期工作在北方医疗实践是形成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单秋华"三神穴"为主治疗小儿弱智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晶 《河北中医》2006,28(4):285-285
单秋华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源,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单教授在用“三神穴”治疗小儿弱智方面有独到之处,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弱智即精神发育迟滞,小儿弱智是个体在发育阶段(18  相似文献   

18.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人体身体健康,气化功能正常,气运行通畅,血与津液流通也通畅,精气充足,生理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叫有"神".如果五脏不调和,精气生成不足,循行不调和,必生凝滞,"石"乃产生.五脏六腑以通为用,五脏六腑条达,气血流通.人即有神,石乃自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健脾利湿法。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临床信息结构化,利用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以谢海洲大量临床诊疗病例材料和信息数据为基础,从中医痹病证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谢海洲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研究。结果: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证候名称共46种,证候名称出现频次共5175次,其中气血虚、气虚、脾气虚证候占24.46%,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湿浊痹阻、湿瘀痹阻、寒湿闭阻证候占25.70%。各种治法出现61种,各种治法名称频次12097次,益气、补脾治法占10.50%;祛湿、消肿、利湿、化湿治法占14.18%。各种类药物出现23种,共出现各种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8573次。调补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230次,占26.01%,祛风湿药使用1360次占15.86%,祛邪药物2350次占27.41%。其中温散祛湿药物名称出现频次62次占0.72%,占祛邪药物2.64%;清热除湿898次占10.47%,占祛邪药物38.21%;祛湿药物1390次占16.2 l%,占祛邪药物59.15%。结论:以上研究较准确体现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健脾利湿法学术思想,从客观实际反映谢海洲教授治痹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治法特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说"魂"话"魄"     
“魂”与“魄”虽皆可用以表示精神、神志等,但就本义而言,有“阴”与“阳”之分。中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许多名词术语及理念,既发端于先民对“魂”、“魄”不同初始义的认识,又促进了其词义的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