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两月龄日本囊对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人工养殖两月龄日本囊对虾442尾,共测量了11个形态性状.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得出了各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以及决定系数,并且对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分析中,所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头胸甲宽、第三腹节宽、第三腹节高对于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通径系数最大的是体长.决定程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决定系数之和∑d=0.929 9,这表明体长、头胸甲宽、第三腹节宽、第三腹节高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最终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Y=-1.862+0.352 X1+1.087 X3+0.983 X5+0.528 X11.  相似文献   

2.
高位池精养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位池养殖的斑节对虾体长和体质量的跟踪测量,研究了其生长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斑节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W=9.613×10-6L3.069,b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其生长分为3个时期:快速生长期30~70日龄、稳定生长期70~110日龄、110日龄后为生长缓慢期;生长早、中期(50~90日龄)肥满度逐渐升高(1.33~1.45),趋势显著,此后呈下降趋势(1.44~1.38);拟合出斑节对虾的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Lt=141.503[1-e-0.009 8(t-0.224 5)],Wt=38.332[1-e-0.009 8(t-0.224 5)]3.069,体质量生长拐点出现在114.6 d.  相似文献   

3.
从成熟的中国明对虾卵巢中提取总RNA,经同源克隆得到了卵黄蛋白原(Vg)部分cDNA序列,长度为1 226 bp。在NCBI上比对后发现它与墨吉明对虾、短沟对虾等的Vg mRNA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根据8种虾(墨吉明对虾、短沟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高背长额虾和中国明对虾)Vg mRNA相应序列建立了系统发生树。通过RT-PCR证实了雌虾的卵巢和肝胰腺是卵黄蛋白原的合成位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然交尾的方式,于2011年同期构建了16个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第3世代选育群体(G3群体)的全同胞家系,利用荧光硅胶体内标记技术进行家系标记后,在室外高位池混养2个月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84%~27.36%,说明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日本囊对虾G3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02 7±0.087 1)~(0.423 3±0.138 5),属中、高度遗传力,统计检验结果显著(p0.01).其中头胸甲长的遗传力最高,为0.423 3±0.138 5;其次是第一腹节宽的遗传力,为0.407 3±0.135 3;第一腹节高的遗传力最低,为0.202 7±0.087 1;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5 2±0.151 7)和(0.390 3±0.197 9).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并且统计检验结果显著(p0.01),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89±0.014,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仅0.775±0.072.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著相关,属中、高度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表型相关性最高,为0.947±0.016;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高的最低,为0.571±0.149.综上:日本囊对虾G3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生长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5.
试验了几种特殊蛋白源:青霉素渣、B12渣、Vc渣、酪蛋白、喷干血粉在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的效果。在室外水泥池养殖初始体质量为0.2g左右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70d,从存活率、增重率、蛋白质保留效率、饲料系数等指标评估表明,效果优劣依次是喷干血粉、Vc渣、酪蛋白、青霉素渣、B12渣,但它们的效果都比用鱼粉差。饲料组成影响斑节对虾全虾蛋白含量,但不影响虾体总必需氨基酸与虾体总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虾中肠腺脂肪酸与病毒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了人工养殖的健康斑节对虾,健康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轻度感染斑节对虾、MBV重度感染斑节对虾及患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V)病日本对虾中肠腺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养殖健康斑节对虾中肠腺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20.64%),一烯酸为油酸含量最高(23.07%),多烯酸则以亚油酸所占的比重量大(21.7  相似文献   

7.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 B V) 和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H P V) 在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 B V 在斑节对虾的仔虾、稚虾及养成期虾中的感染率均接近100 % ;在日本对虾养成期虾中平均感染率为750 % ;中国对虾仔虾未检出 M B V 包涵体 H P V 在中国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5600 % ;在斑节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2875 % ,稚虾为3611 % ,养成期虾平均为6525 % ;日本对虾养成期虾的平均感染率为2000 %  M B V 与 H P V 在斑节对虾中可出现合并感染的情况,其合并感染率为:仔虾2857 % ,稚虾3568 % ,养成期虾6454 % 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未发现 M B V 与 H P V 合并感染的现象结果表明, M B V 是斑节对虾的主要病原体,而 H P V 是中国对虾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与肝胰腺细小样病毒在三种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和肝胰腺细小样病毒在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的感染民政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BB在斑节对虾的仔虾,稚虾及养成期虾对感染率均接近100%;在日本对虾养成期4虾中平均感染率为7.50%;中国对虾仔虾未检出MBV包涵体。HPV在中国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56.00%;在斑节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28.75%,稚虾为36.11%,养成期虾平均为65.25%;日本对虾养成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nicus)群体可依据其头胸部侧面斜纹延伸到头部腹面与否分为2种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随机选取室内相同养殖环境下2种形态变异类型F1群体对虾各90尾,分别测量体长(X1)、头胸部长(X2)、第1~6腹节长(X3~X8)、尾节长(X9)、头胸部宽(X10)、第1~6腹节宽(X11~X16)、尾节宽(X17)、头胸部高(X18)、第1~6腹节高(X19~X24)等24项形态指标和体质量(Y)性状.比较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各形态性状与体长的比例参数发现,二者在体形上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对虾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形态变异类型Ⅰ群体的体长、第1腹节宽、头胸部宽、第5腹节长、第3腹节长和第6腹节宽对体质量直接影响显著;形态变异类型Ⅱ群体则以体长、头胸部长、第5腹节宽和第1腹节宽对体质量直接影响显著;两群体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形态变异类型Ⅰ:Y=-23.789+1.525 X1+5.183 X10+10.889 X11+5.671 X7-4.066 X5-4.054 X16,形态变异类型Ⅱ:Y=-20.533+1.476 X1+4.759 X11+1.573 X2+6.864 X15,2个方程的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相关选育提供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11.
一龄四指马鲅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养殖的一龄四指马鲅中随机选取236尾,测量其全长、体长、体重、体高、体厚等11个表型性状,以表型性状为自变量,采用通径分析计算体重为因变量的决定系数、通径系数及复相关指数。然后比较各个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大小,确定各表型性状中影响一龄四指马鲅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为四指马鲅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结果表明:体重与所测定的表型性状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其显著水平(P0.01);叉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696)最大和决定程度(48.44%)最高,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体重与实验研究中所选表型性状的复相关系数为R2=0.909,表明实验所选性状是主要影响体重的表型性状。以体高、体厚和叉长为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6.045+6.231x3+7.636x8+9.609x7。  相似文献   

12.
选取16月龄池塘养殖雌性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67只,测量其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腹部宽(X3)、体重(X4)和性腺重(Y),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形态性状对性腺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明确影响拟穴青蟹性腺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拟穴青蟹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形态性状与性腺重相关性极显著(P<0.01),其中体重对性腺重的直接影响和决定程度最大(0.736,54.2%),腹部宽次之,头胸甲长最小.通过头胸甲长、腹部宽和体重估计性腺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467-1.556X1+1.626X3+0.245X4 (R2=0.499).  相似文献   

13.
池养脊尾白虾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取3月龄同生群池养脊尾白虾90尾,分别逐尾测量其体重(BW)、体长(BL)、头胸甲长(CL)、头胸甲宽(CW)、头胸甲高(CH)、腹部高(AH)、腹部宽(AW)、腹部长(AL)、额剑长(RL)和尾扇长(TL)等10项生物学指标,并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除RL与AL间相关系数未达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2)CL、CW、TL和AH是影响该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通径分析和决定程度分析均指示CL为决定该虾体重的关键变量;(3)所建多元回归方程BW=1.847 CL+1.657 CW+1.110 TL+0.954 AH-3.825(R2=0.931,P0.01)可用于准确估算池养脊尾白虾的体重。  相似文献   

14.
选取77尾野生鸭绿江松江鲈,测量其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头长X4、眼间距X5、口裂X4、体宽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和体重Y10个性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以体重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鸭绿江松江鲈9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保留了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的体长、体高、眼间距和体宽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54**),其次为体高(0.311**),眼间距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小(0.119**);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所保留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指数为R2=0892,表明所保留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以体长、体高、眼间距和体宽为自变量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6.786+0.161X2+0.465X3+0.221X5+0.323X7,为松江鲈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舟山海域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抱卵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和比较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本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生殖力和单个卵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人工育苗用野生三疣梭子蟹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蟹(P<0.05);2.野生三疣梭子蟹的平均生殖力(Fecundity,粒/g)和单个卵重也大于池塘养殖梭子蟹,但是由于变异系数较大,并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3.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相关系数高于野生梭子蟹,无论野生还是池塘养殖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呈正相关,且抱卵量与甲壳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从而,总结出了利用三疣梭子蟹的甲壳长和甲壳宽来预测其抱卵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温养殖和控温养殖两种方法研究了黄缘闭壳龟幼龟的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80 d后,常温养殖幼龟体质量平均增长54.27 g,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15.89%;控温养殖幼龟体质量平均增长72.88g,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57.95%.控温养殖幼龟均体质量是常温养殖的1.34倍,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常温养殖.常温养殖幼龟5月份生长率缓慢,10月份呈负增长,快速生长期为6—9月份;控温养殖幼龟5月份生长率较快,10月份生长率缓慢,快速生长期为5—9月份,控温养殖使幼龟生长期延长约30 d.两种养殖方式,体质量、背甲长、腹甲长、体厚与日龄均呈正相关,同时体质量与背甲长、腹甲长及体厚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r0.01(P<0.001),相关性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初孵仔鱼100日龄的黄颡鱼526尾,测定了全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长、头宽和体重等8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黄颡鱼8个形态性状与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对体重影响不显著的尾柄长,计算了其他性状为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等,并建立所测性状对体重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黄颡鱼所测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而剔除尾柄长后,其余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选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为R2=0.915,表明主要自变量都已被纳入。通过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分析,明确全长、体长与头长是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其中体长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同工酶电泳法鉴定对虾幼体种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同工酶电泳法鉴定了南海几种主要养殖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的种类.通过对7种对虾2个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糠虾幼体、仔虾P2-5及P10-12期幼体)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表明,其酶谱特征显示出明显的种间特异性.文中提出了这7种对虾幼体的同工酶酶谱特征检索图,并就该酶谱检索图在对虾幼体资源监测、评估应用时的具体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缘闭壳龟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等6个形态参数,以及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腹甲宽、背甲长/体高、腹甲长/体高、体重/体高平方等7个形态参数比例来研究A、B两种体型黄缘闭壳龟的群体差异.结果显示:A、B体型黄缘闭壳龟的腹甲长和体高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形态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两体型的形态参数比例除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体高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的形态参数比例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0.0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