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接淋巴造影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接淋巴造影对15例疑有淋巴水肿的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造影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淋巴形态学改变或淋巴管不显影,可能的原因是小腿深静脉高压或淋巴管发育畸形。结果表明下肢血管病可合并淋巴回流障碍,间接淋巴造影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重复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14例肢体淋巴水肿伴局部亚临床感染患者接受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结果以患肢感染情况、肢体含水量变化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亚临床感染得到控制,水肿明显消退(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能有效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3.
下肢粗大是许多疾病都可以引发的一个体征,如何通过该体征及其它伴发症状确定诊断,对症治疗,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十年间,10例下肢粗大的患者接受了住院检查治疗,在全面体检的基础上,又做了多项辅助检查,确定了诊断,其中淋巴血管瘤及淋巴水肿5例,淋巴血管瘤1例,血管畸形2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通过对症治疗,明显改善了外观及功能。术后随诊均达2年以上,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可引起下肢粗大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血管瘤、淋巴管瘤及淋巴水肿,治疗多为对症,文中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下肢肿胀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科住院治疗的357例单侧下肢肿胀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307例(86.0%)患者均在发病2周内就诊(急性单侧下肢肿胀),其病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81例,下肢感染11例,下肢血肿7例,淋巴回流障碍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盆腔肿瘤压迫1例,动静脉瘘1例。50例慢性单侧下肢肿胀患者的病因主要有单侧下肢DVT33例,动静脉瘘5例,淋巴回流障碍5例,KT综合征3例,盆腔肿瘤压迫3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43例非DVT患者中有26例有被误诊为DVT史。9例淋巴回流障碍均为恶性肿瘤本身或治疗手段所继发。338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其中308例患者获得诊断,59例患者通过进一步完善下肢CT静脉造影或CT血管造影得到确诊,另有10例患者行核素淋巴显影得到诊断。结论单侧下肢肿胀虽以DVT为最主要的原因,但非DVT肿胀极易被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下肢肿胀病因复杂,且存在互为因果等因素重叠,使得制定查找病因的诊断策略有重要意义。在病史、查体基础上,下肢超声检查应作为首选筛查手段,若条件允许,应对盆腔和髂静脉进行进一步评估。针对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CT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及核素淋巴显影是协助明确诊断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乳癌术后上肢肿胀的诊断与治疗(附4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乳癌术后上肢肿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40例乳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采用B超、CT、淋巴管造影、静脉造影、穿刺活检、腋窝探查等做进一步诊断,对于单纯淋巴水肿的患者行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结果 40例中7例发现癌转移,3例淋巴水肿合并静脉回流障碍,30例为单纯淋巴水肿行LVA,近期均有效,远期有效率83.3%。结论 乳癌术后肢体肿胀,部分与乳癌转移及静脉回流障碍有关。高频B超下穿刺活检可作为常规诊断癌转移的手段。少数病例,只有探查性手术才能确诊。LVA可作为乳癌手术放疗后淋巴水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手法淋巴引流联合气压综合疗法对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武汉协和医院康复科和血管外科就诊的5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综合疗法,对照组接受常规传统压力疗法。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组织水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判治疗后疼痛情况并测量肢体周径大小来评估最终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疗程的治疗后,50例患者下肢情况均有所好转,对照组测量细胞外液含量、肢体周径差和VAS分别为(1.43±0.56)L、(3.82±0.67)cm和(3.42±0.57)分,而治疗组分别为(0.71±0.96)L、(2.65±1.65)cm和(1.58±0.29)分,患侧肢体均较治疗前组织水肿程度降低,疼痛减轻和患肢周径的显著缩小(P0.05),而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性更大(P0.05)。结论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可以通过手法淋巴引流联合气压综合疗法有效地促进滞留组织淋巴水肿的回流,并显著地减轻肢体的肿胀和疼痛,是目前一种非常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局部高温对下肢淋巴水肿皮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淋巴闪烁造影观察了微波和热水浴高温治疗对12例淋巴水肿下肢皮肤的影响。认为局部微波高温治疗后,淋巴水肿消退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内炎性病变的消退,以及局部组织液和蛋白质的回吸收,而不是由于淋巴回流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癌术后上肢肿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0例乳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采用B超、CT、淋巴管造影、静脉造影、穿刺活检、腋窝探查等做进一步诊断,对于单纯淋巴水肿的患者行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结果40例中7例发现癌转移,3例淋巴水肿合并静脉回流障碍,30例为单纯淋巴水肿行LVA,近期均有效,远期有效率83.3%.结论乳癌术后肢体肿胀,部分与乳癌转移及静脉回流障碍有关.高频B超下穿刺活检可作为常规诊断癌转移的手段.少数病例,只有探查性手术才能确诊.LVA可作为乳癌手术放疗后淋巴水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近年来由于血管外科新技术的运用和研究结果,许多学者对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概念是否正确,提出怀疑。我科从1987年3~8月,对2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29条肢体作了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现就造影结果作一分析,并初步探讨有关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问题。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11例。男女比1.4∶1。年龄20~70岁,平均44.9岁。病变肢体:左侧下肢11例,右侧7例,双侧6例。病程:6个月至30年,平均11.1年。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浅静脉曲张:足靴区及踝部色素沉着为14条肢体,溃疡形成10条肢体,下肢肿胀27条肢体,皮肤血管痣3条肢体,间歇性跛行3条肢体。有3例4条肢体过去曾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术后不久复发。本组双侧肢体病变者,3例做双侧造影,其他均于病变较重侧做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延展性弹力绑带和传统高延展性弹力绑带对淋巴水肿烘绑治疗的影响。方法从2007年5月至9月,共37例因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在我院接受烘绑治疗的患者,其中12例使用低延展性弹力绑带,25例使用高延展性弹力绑带治疗,对肢体周径、含水量在1个疗程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使用低延展性弹力绑带水肿消退较快,患者舒适度高。结论使用低延展性弹力绑带可提高淋巴水肿烘绑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