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建筑标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而热舒适标准是建筑标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就国内现有的针对各个地区进行的实地调研进行了总结,采用PMV评价指标,得出各研究文献中热舒适温度的分布范围及热中性温度。系统总结分析了各季节建筑的热中性温度,并详细分析了其与室内参数的关系,为将来建筑标准的制定及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毛红卫  刘东  赵奕 《暖通空调》2012,42(10):35-40
确定了铁路客站自然通风的热舒适标准;结合实地调研,分别采用DeST和CFD软件模拟研究了自然通风在不同气候区铁路客站中的应用;分析了利用自然通风提高铁路客站的热舒适性并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可能性;重点给出了不同气候区铁路客站利用自然通风时应采取的策略,为今后铁路客站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哈尔滨、北京、上海、深圳4个城市开展了冬季室内热舒适状况调研,对不同气候区冬季人体热适应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探讨了供暖因素对热适应的影响。在供暖条件下,哈尔滨与北京的调研建筑室温较高,哈尔滨室温全部高于21℃,居民适应偏热环境;而上海与深圳调研建筑室内不供暖,室温全部低于20℃,上海人群对于偏冷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深圳人群因冷刺激量不足,未形成足够的冷适应能力。过高的供暖温度不利于人体的舒适与健康,应遵循人体热适应规律,合理、适度供暖。  相似文献   

4.
选择长沙、广州、沈阳和西安4个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过渡季节通过采用现场建筑内热湿参数实测和室内人员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建筑热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得到过渡季节我国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操作温度和服装热阻的分布特征,而问卷调查分析则表明,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内绝大部分人员热感觉投票值TSV都在-1~+1之间,热感觉比较合适,但各地区公共建筑内都还有约30%的人感觉稍不舒适,热感觉与热舒适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内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都要小于理论热中性温度,人们更偏向低于理论值的室内温度,而实际热舒适温度范围则要比理论热舒适温度范围更加宽泛,说明过渡季节各地区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5.
选择长沙、广州、沈阳和西安4个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过渡季节通过采用现场建筑内热湿参数实测和室内人员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建筑热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得到过渡季节我国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操作温度和服装热阻的分布特征,而问卷调查分析则表明,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内绝大部分人员热感觉投票值TSV都在-1~+1之间,热感觉比较合适,但各地区公共建筑内都还有约30%的人感觉稍不舒适,热感觉与热舒适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内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都要小于理论热中性温度,人们更偏向低于理论值的室内温度,而实际热舒适温度范围则要比理论热舒适温度范围更加宽泛,说明过渡季节各地区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6.
探究寒地农宅睡眠热舒适及睡眠质量问题,对严寒地区不同建筑形态的100户256名居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热感觉ASHRAE七点指标量表、热舒适五点标尺量表进行调查,并自定义寒地各调查量表。采用SPSS 20.0软件对睡眠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寒地居民存在睡眠问题达25.4%,而且随着室内环境温度升高呈现先减少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建筑气候区域既有医院典型功能房间的热舒适性和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进行现场实地检测调研,调研结果为系统化建立既有医院室内环境评价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我国不同建筑气候区域既有医院内各类人群对热舒适性满意率均存在一定差异;合理的通风形式对降低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能起到明显作用;医院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存在明显相关性;有序的压力梯度及洁净的室内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室内PM2.5及微生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热舒适的现场研究更多地关注行为调节和心理调节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忽略了生理热适应的作用,论文概述了热适应模型的3个代表模型,分析了3个代表模型的特点以及忽略生理热适应的原因,概括了当前生理热适应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生理指标遴选研究、生理热适应研究和基于生理、心理及行为调节的热舒适多元评价模型研究这3个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理热适应研究还需系统而完善地揭示中国不同地域气候区人群的生理热适应差异;揭示中国不同气候区人群的适应温度区阈值以及表达阈值的生理指标;提出揭示室外环境参数对生理热适应的影响,这对完善热适应模型、实现舒适又节能的建筑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和掌握我国医院建筑空调系统的用能分布、用能特点、用能结构、能源系统运营现状及相关耗能情况,针对我国不同气候区不同功能特征、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建造年代的医院建筑,调研了医院建筑的现有空调系统能耗及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我国既有医院建筑空调系统的用能现状,总结了典型耗能环节的用能特征,为后续医院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及能效提升规模化推进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严寒地区冬季室外气温低,热舒适性差,热环境优化设计难度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提出居住小区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应用ENVI-met分析空间形态、建筑密度、容积率对居住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为东北严寒地区及相近寒地居住小区室外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Ⅲ建筑气候区夏热冬冷、气候潮湿、环境条件复杂,建筑外墙饰面砖空鼓、脱落等质量事故常引起人员丧亡。在对上海、武汉、南京、杭州等Ⅲ建筑气候区几大城市外墙饰面砖空鼓脱落现象实地调研,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造成Ⅲ建筑气候区建筑外墙饰面砖脱落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针对外墙饰面砖开裂、空鼓及脱落等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地区气候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适应能力、热舒适需求及室内环境保障设计的差异要求。为了比较干热和湿热气候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选择典型干热和湿热气候的农村住宅进行夏季热舒适的现场调研,共获得1 476套有效数据。结果表明:干热和湿热地区80%可接受温度上限分别为33. 6℃和31. 9℃,干热气候人们的耐热能力以及对高温的接受能力要高于湿热地区。在干热气候下极端高温作用下,增加湿度、加大风速均不利于人们热感觉的改善,但在湿热气候区,湿度对人们热感觉影响不大,温度越高,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热感觉。在湿热地区,人们期望风速增加、期望温度降低的意愿比干热地区更为强烈。以上研究为干热和湿热地区热舒适标准的制定、被动式设计和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善高校图书馆建筑热舒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条件的重要方面。基于对现场实测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成都地区某高校图书馆室内温度、相对湿度、辐射温度、风速进行了现场测试,同时,对室内人体热舒适性主观评价进行了调研,然后对不同楼层及不同区域实测数据与TSV的投票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舒适性随楼层升高而降低,同楼层内由中心区域向窗户处递减,而临湖面区域又较背湖面区域热舒适高。此外,给出了改善图书馆建筑热舒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绿色建筑运行后实际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选取位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城市共31个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办公建筑,通过现场调研和部分典型项目室内环境参数的长期测试,结合用户主观问卷调研,比较了不同气候区不同绿色办公建筑运行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的情况,并与相同气候区普通办公建筑的能耗和室内环境品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气候区绿色办公建筑的能耗总体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并接近《建筑能耗定额标准》中能耗限制的目标值,但也存在一些获得标识的绿色办公建筑能耗偏高的情况。总体来看,绿色办公建筑的能耗高低和星级的关系尚不清晰。在室内环境品质满意度方面,用户对绿色建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建筑,这个差异在室内热环境及空气品质上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绿色办公建筑运行能耗高低和室内环境品质优劣的原因,为设计和运行阶段进一步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筑方案的决策会对室内热舒适以及建筑能耗产生多大的影响,一直是建筑师比较关心的问题。考虑地域的气候条件,合理利用被动技术使建筑在保证舒适度的条件下尽量地节能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寒冷气候区典型教学建筑为例,利用EnergyPlus软件分析了常用的被动式技术对寒冷气候区高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效果,得到每种不同被动手法对全年非空调舒适时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湿热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对湿热地区典型城市武汉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室内平均热感觉和室内操作温度回归曲线的基础上,利用武汉地区全年标准气象数据模拟计算得出建筑室内热舒适率;结合当地实际构造情况,运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了窗墙比、窗户类型、外墙构造、屋顶构造、建筑朝向5种建筑方法不同组合作用下室内热舒适率的变化情况。最终给出湿热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将为该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用建筑在夏季多采用空调间歇运行模式.本文对焦作市间歇使用空调的办公与住宅建筑的室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办公建筑的空调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高于住宅建筑,且2类建筑空调使用模式有显著差异.尽管办公建筑操作温度显著低于住宅建筑,但2类建筑有着相近的中性温度(28.0℃和27.6℃)和80%可接受温度上限(29.5℃和29.9℃),这主要是因为空调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适应机会,从环境和心理上缓解了人们的热不适,在此基础上提出夏季空调间歇运行模式建筑室内温度动态设计策略.ASHRAE 55热适应模型更适用于评价间歇使用的分体式空调建筑.以上研究对空调混合运行模式建筑的空调控制策略和室内热舒适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地区6栋典型开放式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热环境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现场调研,分析了实际办公建筑中人员的热舒适需求,并将调研结果与现有标准及其他气候区现场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西安地区夏季办公建筑受访者的中性温度为25.4℃,偏好温度比中性温度低0.2℃,80%可接受温度上限为28.2℃。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层次分析理论从经济性、热舒适性等6个方面建立了住宅供暖末端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给出了供暖末端经济性评价方法。对不同供暖末端房间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室内设计温度下末端房间的PMV-PPD值,作为热舒适性评价的依据。通过调研,得出不同末端在美观性、可靠性、空间占用、室内声环境指标下的评价结果,以及不同气候区、城市/农村、不同收入水平情况下,6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对供暖工程案例分析发现,供暖末端综合评价模型能为选择适宜的末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地区高校学生公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夏季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有效问卷539份。采用ASHRAE的七级热感觉标度对受试者热感觉主观反映进行统计。采用BIN法将各组间作业温度与平均热感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热中性温度为26.8℃,自然通风环境下夏季80%可接受的温度域为24.5℃~29.3℃。研究成果可为南京地区高校建筑自然通风环境下的热舒适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完善南京高校建筑热舒适标准及节约能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