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干预后其步行步态功能、幸福度及病耻感变化.方法 将我院10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55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阅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步行步态功能、病耻感、幸福度改变.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MUNSH、Tinetti评分、步长、步行速度、步频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Link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阅读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消除脑卒中偏瘫患者疾病羞耻感,缓解患者心理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步行步态功能改善,提升患者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平衡功能训练,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在2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Hold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取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组另行运动再学习方案.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 经过8周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除步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步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患肢负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月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82例,按照入院ID号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比较患者康复训练后步行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较级生活质量评估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运用精神疗法联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可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3D打印膝踝足矫形器(knee ankle foot orthosis,KAFO)对脑卒中后2周~3个月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及观察组,每组各10例。在常规原发病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基础上,3组患者均在站立及步行训练时全程佩戴矫形器。对照组1佩戴传统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对照组2佩戴传统KAFO,观察组佩戴3D打印KAFO。3组患者均接受4周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10-MWT)、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下肢Fugl-Meyer运动能力评估量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并测量治疗前后的足间隙数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10-MWT、6-MWT、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足间隙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的10-MWT较前缩短(P0.01),6-MWT较前增加(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增加(P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前增加(P0.05),足间隙较前增加(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2个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KAFO可以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改善平衡功能,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而提高步行速度及耐力,优化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分别采用Fugl-Meyer积分(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结果完成减重步行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和BB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FMA和BBS均显著升高,分别有(25.14±5.58vs 20.02±6.07,t=2.216 P=0.033)和(51.84±3.67vs 46.90±3.95,t=2.067 P=0.042)。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8例; 对照组给予VR技术训练(1次/d,7次/周),观察组给予VR技术(1次/d,7次/周)+核心稳定训练(1次/d,5Symbol~A@7次/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section of Fugl-Meyer assessment,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测定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前步频、步速、步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步频、步速、步幅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呼吸肌训练经皮质-膈肌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肌训练;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呼吸肌功能[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胸廓活动度]、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ment scale,TI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三维步态、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皮质-膈肌通路[膈神经运动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潜伏期、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iaphragma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dMEP)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MIP,MEP,胸廓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TIS,FMA,STEF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BI,SS-QO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PNC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短,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呼吸肌训练可能通过改善经皮质-膈肌通路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呼吸肌功能,从而提高躯干控制力,恢复平衡步态,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冲击波及振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12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肌松药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冲击波及振动训练治疗; 比较2组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肌张力变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电生理指标[肱二头肌和腓肠肌休息状态下均方根值(RMS)]、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踝背屈、外翻)、超声肌肉结构参数[肌肉羽状角度(PA)、肌纤维长度(FL)和肌纤维厚度(MT)]、治疗满意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肱二头肌、腓肠肌肌腹RMS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外翻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PA、FL低于对照组,MT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冲击波及振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能改善患者肌张力、肌肉结构参数与神经肌肉活动,抑制肌痉挛,增加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4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作业治疗、中低频电刺激治疗和气压泵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2次/d,20min/次的镜像训练治疗; 以上治疗均5次/周,连续治疗4周;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贝克抑郁量表(BD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UE评分、WMFT评分、BDS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4周后除对照组BDS评分无明显变化,其余组别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P<0.05),且治疗组FMA-UE、WMFT、BD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镜像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辅助性T细胞(CD4+T cells,CD4+T细胞)及甲基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作为病例组,按照请奥加兰(Orgaran,ORG)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病例组进行分组:A组(n=82)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n=33)为心源性栓塞组,C组(n=41)为小动脉闭塞组; 同期体检健康者155例作为对照组; 检测156例病例组和155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MeCP2表达水平。结果 A组CD4+ 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以及对照组(P<0.05); B组CD4+ 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和对照组(P<0.05)。病例组MeC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A组MeC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和对照组(P<0.05)。CD4+细胞表达水平与A组呈负相关(B=-1.822,P<0.001)。结论 不同急性脑梗死亚型中CD4+T细胞表达水平不一样,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脑梗死患者CD4+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而MeCP2表达水平的升高也预示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大,说明CD4+T细胞表达水平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分型具有一定的意义,而MeCP2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预防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脑卒中组,依据是否并发脑心综合征分为单纯组(n=64例)和脑心组(n=36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所有人员颈动脉狭窄、左心功能[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为(28.12±6.54)%、56.00%。脑卒中组LAD、LVEDD明显高于健康组,脑卒中组LVEF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 脑心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LAD、LVEDD明显高于单纯组,脑心组LVEF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 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AD、LVEDD明显高于轻度脑卒中患者,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轻度脑卒中患者(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LAD、LVEDD呈正相关(r=0.615,0.623,P<0.05),但与LVEF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有关,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类型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n=100)和缺血性脑卒中组(n=150); 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并依据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表达水平; 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组sLOX-1水平(1.56±0.23 ng/mL)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0.48±0.11 ng/mL)(P<0.05); 不同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患者均在7 d内sLOX-1水平逐渐升高,且第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P<0.05); 大量出血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小出血量及中出血量组(P<0.05); 重度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轻度及中度组(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sLOX-1水平上升可以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1.943,95%CI=1.642~2.238,P=0.000)。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PFO)的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PFO的患者,筛选出122例存在隐源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颈血管影像学检查表现将其分为主动脉弓斑块(Aortic arch atheroma, AAA)合并PFO组、轻度动脉硬化(Mild atherosclerosis, MSA)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3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与AAA合并PFO组及MSA合并PFO比较,单纯PFO组患者年龄更小,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比例更低,反常性风险栓塞评分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 RoPE)数值更高(P<0.05)。影像学上AAA合并PFO组患者与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其梗死灶数量更多,小病灶及累及两根以上血管和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比例更高,而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更少,大病灶及累及单根血管的比例更高(P<0.05); 单纯PFO组病灶分布于后循环的比例高于AAA合并PFO组(χ2=4.854,P=0.028); 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大小、累及的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FO引起的反常栓塞及主动脉斑块脱落栓塞可能是引起CS的重要病因,CS患者的梗死灶影像学特点能作为寻找隐源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UPDRSⅢ评分(P=0.000)和TUGT时间(P=0.000)低于训练前,BBS评分(P=0.000)、6MWT时间(P=0.000)和10MWT步速(P=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0.037)和TUGT时间(P=0.013)低于陆上组,BBS评分高于陆上组(P=0.018)。结论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ACI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rt-PA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静脉点滴,连用14 d; 于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24 h、3 、7 、14 d)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复查颅脑CT或者MRI观察有无HT。结果 治疗后第3、7、14 d重复测量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P-9、c-Fn、GFAP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49)。静脉溶栓后14 d内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 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1.0%(1/100),对照组病死率3.0%(3/1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621); 依达拉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能减少rt-PA溶栓后HT的发生,下调MMP-9、c-Fn、GFAP水平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聚集素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KASP)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和基因测序法测定聚集素基因多态性(rs11136000和rs9331888位点基因亚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析聚集素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结果 2组基因分布符合哈代-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F值分别为0.439和0.546,P>0.05),2组基因型分布频率达到基因遗传平衡标准,可体现人群基因分布情况,样本具有代表性,且观察组聚集素基因rs11136000位点TT基因型(1.14%)、TG基因型(32.95%)和T等位基因(43.18%)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3%、50.00%、60.00%,而GG基因型(65.91%)和G等位基因(97.73%)分布频率显著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和88.33%(P<0.05)。观察组聚集素基因rs9331888位点CC,CG,GG基因型和C,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健康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合并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史的比例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与糖尿病史、总胆固醇水平、高脂血症史密切相关(P<0.05),与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甘油三酯水平、婚姻状况、心律失常史、心肌梗死史、贫血史等因素无关(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1.677,95%CI=1.083~2.596)、总胆固醇水平(OR=1.587,95%CI=1.041~2.419)、携带GG基因型(OR=2.812,95%CI=1.341~5.900)、携带G等位基因(OR=2.863,95%CI=1.411~5.810)是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聚集素基因rs11136000位点GG基因型、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相关,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体内聚集素基因rs11136000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高,可为临床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