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28~49岁,中位数37岁。椎间盘突出部位,L3~420例,L4~563例,L5S125例。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5例、旁中央型83例、椎间孔型15例、极外侧型5例。病程1个月至3年,中位数1.5年。术后随访观察腰腿疼痛改善、并发症发生及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及神经根黏连等并发症。术后1 d、7 d、1个月、6个月、12个月,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7±2.0)分降至(2.8±1.3)分、(2.4±1.7)分、(1.9±0.9)分、(1.6±0.7)分、(1.5±0.8)分。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78例、良22例、可8例。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迅速缓解疼痛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19~68岁,中位数46岁.L4~5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4例、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L5S1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纯腰痛者4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者14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者1例.病程2~ 12个月,中位数6个月.随访观察症状缓解、并发症发生及腰椎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20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量10~40 mL,中位数15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中位数3个月.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周[(3.1±1.5)分]、术后1个月[(2.3±0.9)分]、术后2个月[(1.3±0.6)分]均低于术前[(7.5±1.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术后1周[(29.8±11.6)分]、术后1个月[(24.6±10.1)分]、术后2个月[(18.4±14.6)分]均低于术前[(75.2±7.6)分].参照侯树勋等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6例、可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赵峪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32-13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术前、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住院5-7天出院,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8±1.4)分,术后1天(2.5±0.3)分,6个月随访时(1.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且较经济等优点,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朱杰  李宇卫 《中医正骨》2018,(4):63-64,68
目的:观察强腰祛痛汤联合甲钴胺及塞来昔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口服强腰祛痛汤和甲钴胺胶囊及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残留神经症状患者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5~68岁,中位数39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1例。病程6个月至10年,中位数4年。手术节段L4~518例、L5S125例。术后7 d下肢疼痛27例、麻木10例、肌力减弱6例。术后7 d开始口服药物,强腰祛痛汤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甲钴胺胶囊及塞来昔布胶囊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开始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治疗开始后6个月按上述标准评价综合疗效,本组治愈17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4%。结论:强腰祛痛汤联合甲钴胺及塞来昔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综合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4 ~ 20岁,中位数18岁.均为经非手术疗法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病变累及L3~4者5例、L4~5者19例、L5S1者7例.腰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Ⅲ级18例、Ⅳ级13例.病程3~24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腰椎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h,中位数1.5h.住院时间3~7d,中位数5d.术后下床时间6~48 h,中位数27 h.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7个月,中位数6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术前为(1.62±0.42)分,术后为(9.15±0.33)分.术后腰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术前Ⅲ级18例中2例恢复至Ⅰ级、5例恢复至Ⅱ级,其余11例仍为Ⅲ级;术前Ⅳ级13例中1例恢复至Ⅰ级、3例恢复至Ⅲ级,其余9例仍为Ⅳ级.采用改良Macnb标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床时间早、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有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中医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治疗组(手术联合中医康复,20例)和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20例),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3.54±0.28)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ODI指数(41.56±5.28)、6个月ODI指数(35.66±5.15)低于对照组,优良率(90.0%)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0.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中医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疼痛症状,对促进腰背部及下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本组168例病例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6±2.2)分,术后3d(2.65±0.88)分,术后1个月(1.45±0.69)分,术后6个月(1.35±0.44)分。术前ODI(40.2±5.5)%,术后3d(21.2±11.5)%,术后1个月(15.1±6.4)%,术后6个月(10.1±6.4)%。术后3d与术前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与术后3d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单一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观察组(44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联合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联合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结果:本组90例患者均得到很好的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月,均按照Macnab标准,优7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达97.8%,住院时间4~10d,平均7d。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联合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22~52岁,中位数42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7例,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2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2例。手术涉及节段,L_(3~4)8例、L_(4~5)17例、L_5S_116例。所有患者于椎间孔镜术后腰腿痛均显著减轻,但术后7 d出现反复或进行性加重的腰腿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病程7~30 d,中位数14 d。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腰腿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及下肢尼龙绳实验评分,并于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改良Mac 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腰腿部SF-MPQ评分由治疗前(16.17±0.53)分降至(5.76±0.34)分,下肢尼龙绳实验评分由治疗前(0.63±0.09)分升至(1.80±0.06)分,优22例、良13例、可4例、差2例。结论: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浮针疗法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的腰腿疼痛和下肢麻木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VAS(静息)为(7.61±1.62)分,末次随访为(2.52±1.33)分,术前VAS(活动)为(7.81±1.74)分,末次随访为(2.71±1.24)分;JOA术前为(11.48±2.86)分,末次随访为(23.74±2.62)分;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23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对术中的操作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单纯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疼痛评分、JOA评分及Macnab评分,而后将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估其疗效。结果 2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2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 0.05);2组术前Macnab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3.33%(治疗组)和60.00%(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能使患者后期疗效更加显著。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侧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Macnab标准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 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 h 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ODI评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ODI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差别不大,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6月,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接受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5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男41例、女15例。年龄35~75岁,中位数56.5岁。病变节段,L_(1~2)2例、L_(2~3)7例、L_(3~4)5例、L_(4~5)42例。病程1~12年,中位数4.5年。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0.2±27.2)min,术中出血量(121.3±87.9)mL,住院时间(6.5±2.6)d,住院费用(7 571.0±1 907.9)元。术后出现尿路感染2例、压疮3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接受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方法:搜集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对照组接受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开展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0 d、90 d的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开窗手术比较,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更为突出,术后康复效果佳,有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固本活血化痰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固本活血化痰方治疗,治疗14 d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腰部疼痛、腰部压痛、腰椎活动度、步行困难、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拇趾肌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降低与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80.56%(P0.05)。结论固本活血化痰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能够降低腰部疼痛、步行困难、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及VAS、ODI评分,升高JOA评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小切口开窗手术,观察组采取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67%(P=0.0365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更佳,患者创伤小,且术后恢复良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老年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GCLDH)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GCLDH,对照组只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每组50例。结果:两组间的VAS和ODI评分比较,术后3 d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3、6、12个月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差异越来越显著(P0.05、P0.01);比较两组间Macnab疗效,术后3 d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后GCLDH患者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患36例,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及减压术,观察其VAS评分变化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前VAS评分为5.69±0.45分,术后1周降至1.10±0.65分,术后6个月降至0.58±0.35分,各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患者术后恢复优22例,良7例,优良率为80.56%。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配合展筋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符合选例标准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各48例。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展筋丹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手术前及术后2周腰腿痛评分(SF-MPQ)与腰椎功能评分(JOA)变化、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周两组SF-MPQ评分、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且治疗组SF-MPQ评分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组临床疗效95.83%,较对照组83.33%高(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配合展筋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腰腿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