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院内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后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将2013年1月—2014年8月入院且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60例纳入干预前组,将制定并实施院前院内卒中一体化管理优化模式后的2014年8月—2015年12月入院且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31例纳入干预后组。观察症状起始至来院就诊时间(OTD)、到达医院至溶栓治疗开始时间(DTN)、DTN≤60 min所占比例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评估溶栓治疗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病死率。结果与干预前组比较,干预后组DTN、入院到CT检查时间、入院到完成实验室检查时间缩短,DTN≤60 min所占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TD、溶栓治疗24 h后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经循证医学证明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最有效的治疗药物,rt-PA的疗效有时间依赖性,因此,我们尝试通过优化急诊流程来减少溶栓院内延误的时间。方法自2011年7月以来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了急诊溶栓治疗的"华山模式",以减少延误治疗,评价急性卒中患者到院至rtPA为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和DNT≤60分钟比例来分析华山医院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情况。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共收住2564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17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位先行多模式CT后溶栓,故剔除。113例溶栓患者年龄中位数68岁(四分位数范围:57~74岁),男性占64.6%,基线NIHSS卒中评分中位数10分(6~14分)。优化急诊溶栓流程后,溶栓比例逐年从1.9%增加至9.2%(P<0.001)。DNT中位数从100分钟(86~112分钟)缩短至74分钟(55~99分钟)(P<0.001),DNT≤60分钟比例从6.5%上升至34.1%(P=0.003),而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率没有增加(9.7%vs.7.3%,P>0.05)。结论优化急诊流程后,使华山医院时间窗内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比例明显提高,并且大幅度减少院内延误。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流程细节来达到DNT≤60分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NIHSS评分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OX-LDL水平。结果:NIHSS评分<4分患者OX-LDL和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NIHSS评分4~15分和>15分的患者(P<0.05);NIHSS评分4~15分患者OX-LDL水平明显低于NIHSS评分>15分患者(P<0.05);内膜厚度正常组OX-LDL水平明显低于内膜增厚组、斑块组和狭窄组(P<0.05);内膜增厚组OX-LDL水平明显低于斑块组和狭窄组(P<0.05)。结论:OX-LDL和DBIL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云浮市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院前、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本资料为依据,以症状发生后3 h内是否入院治疗为标准,将其分为及时治疗组和延误治疗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304例符合研究要求,其中及时治疗组109例(35.9%),延误治疗组195例(64.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及时治疗组在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脑卒中的认识、溶栓治疗的知晓、发病时有旁观者,就医转运方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延误治疗组(P0.01)。患者到院后,超早期接受rt-PA溶栓78例,平均到院至溶栓时间(DNT)109 min(最短47 min),存在有呼叫会诊、接受CT检查、检验报告发出等流程方面的延误。结论: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存在明显延误的情况,应结合延误原因,进行针对性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流程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急诊接诊时间、入院至卒中小组接诊时间、入院至得到CT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实验室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延误情况,缩短DNT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急救绿色通道,缩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误的时间。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59例,观察组2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协作的模式构建绿色通道进行急救。结果:溶栓率由5.02%升至14.02%(P0.01);患者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由241.47 min降至167.55 min(P0.01);患者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从72.51 min缩短至43.69 min(P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从49.15%上升至86.54%(P0.01);脑血管再通率由25.42%提高到59.13%(P0.01);出院时NIHSS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院前院内协作的模式构建溶栓急救绿色通道,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有效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误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4-01—2016-12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磁共振DWI-ASPECT评分分为3组:小体积梗死组(A组,21例)、中体积梗死组(B组,28例)、大体积梗死组(C组,31例)。比较血清NSE和hs-CRP浓度与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入院1d时,NIHSS评分A组B组C组(P0.05)。入院7d时,NIHSS评分A组C组,B组C组(P0.05)。入院1d的NIHSS评分与DWI-ASPECT评分呈负相关(r=-0.901,P0.05),入院7d的NIHSS评分与DWI-ASPECT评分呈负相关(r=-0.572,P0.05)。A组患者入院1d和3d时血清NSE浓度比B组和C组均低(P0.05)。入院1d的血清NSE浓度与DWI-ASPECT评分呈负相关(r=-0.412,P0.05),入院3d的血清NSE浓度与DWI-ASPECT评分呈负相关(r=-0.284,P0.05)。A组和B组患者入院3d时血清hs-CRP浓度比C组低(P0.05)。入院3d的血清hs-CRP浓度与DWI-ASPECT评分呈负相关(r=-0.272,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NSE和hs-CRP与脑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试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根据启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点分为A组50例(发病24 h内启动)和B组44例(发病后24~72 h启动)。收集2组的基线资料并随访出院后3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卒中复发、预后不良及死亡、不良反应等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月后,A组的mRS评分、NI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预后不良、卒中复发)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的24 h内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有益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张伟生  陈景南 《新医学》2022,53(10):746-750
目的 探讨改良院前急性卒中严重程度量表(mPASS)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根据是否为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闭塞组(59例)和非闭塞组(53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PASS及mPASS评分,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2月常规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1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12月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为观察组,评价指标包括:①过程指标: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完成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②结果指标:溶栓率、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4.39±1.35)vs(5.10±2.93)min]、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11.70±4.43)vs(25.46±3.77)min]、就诊至CT完成时间[(14.20±6.33)vs(20.24±7.26)min]、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18.25±9.54)vs(27.76±7.99)min]、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43.5±12.77)vs(57.46±3.77)min]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率(88.29% vs 79.6%)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96.60% vs 90.06%)显著提高,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 [(4.95±2.02)分vs(5.21±2.29)分]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有利于缩短DNT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快速救治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诊静脉溶栓干预措施及效果,为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6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病人从就诊至收治卒中单元5个环节时间,包括就诊至CT检查时间(DIT)、就诊至CT报告时间(T1)、CT报告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就诊至入卒中单元时间(T2);统计静脉溶栓前、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四肢肌力情况。[结果]6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DIT(18.84min±14.32min),T1(32.54min±16.20min)比NINDS国际标准建议时间短,而INT(44.32min±24.67min)、DNT(72.52min±32.47min)、T2(480.00min±480.92min)比NINDS国际标准建议时间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前NIHSS评分(9.66分±6.20分)与入院第7天NIHSS评分(5.00分±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入院第7天神经功能治愈15例,显效25例,有效7例,病人肌力≤3级7例。[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急诊静脉溶栓干预措施缩短了院内抢救时间,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率及治疗效果,四肢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前后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与病情转归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4例,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PL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A)、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轻型卒中(NIHSS评分≤5分)和重型卒中(NIHSS评分≥6分)2组患者溶栓前各项指标变化;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升高组及降低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溶栓后24 h跟溶栓前相比,PT、APTT、MPV增高,FIB、PLG、vWF:Ag、vWF:A、凝血因子Ⅷ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卒中和轻型卒中2组患者相比,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升高组和NIHSS评分降低组相比,PLG明显降低,vWF:Ag、vWF: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24 h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能辅助预后和评估出血转化,对指导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超高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4例,根据住院期间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HT组31例和非HT组73例,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2组患者短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高收缩压、高NIHSS评分及大面积梗死均是发生HT的危险因素(均P0.05)。发病14 d时,HT组患者NIHSS评分为显著高于非HT组(P0.05);发病3个月HT组mRS评分3分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P0.05)。结论:对于超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高收缩压、高NIHSS评分及大面积脑梗死是其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HT患者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经CT检查后拟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163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入院后即行TCD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分型并针对性治疗;对照组入院时行经验性治疗,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卒中分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2周后NIHSS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2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入院时NIHSS评分与入院2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3<0.05);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与入院2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313>0.05)。组间分析,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改善,研究组在治疗前后显现病情改善趋势。其中TCD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亚组中,研究组与对照组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0.05)。结论急性卒中早期根据TCD检查行卒中分型并个体化治疗较经验性治疗有更好疗效,而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尤其伴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能有更大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院内延误时间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03—2017-10期间我院急诊纳入绿色通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40例,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流程救治;观察组70例,采用品管圈优化流程救治。以静脉溶栓成功率、入院至治疗时间(DNT)达标率、入院至评估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以及入院至治疗中位数时间为指标,比较俩组数据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成功率及DNT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至治疗中位数时间、入院至评估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优化了绿色通道流程,使患者静脉溶栓成功率及DNT达标率明显提高,可有效减少院内治疗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结果急性卒中患者中有38例发生SAP,发病率为39%;男性、有脑卒中病史、有肺部疾病、有呛咳症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分、年龄≥65岁,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下降者,吸烟指数≥40者,昏迷,平卧体位,频繁吸痰、呕吐急性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性相对高;SAP患者死亡率31.59%,非SAP患者死亡率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致死率高,危险因素多。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管理,才能降低SAP的发生率,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卒中小组模式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卒中小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卒中单元模式。方法:2003-01/2004-03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进入卒中小组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Vus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经SPSS统计,用费用效益分析对卒中小组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卒中小组病死率低于普通病房(P&;lt;0.05),且康复效果明显(P&;lt;0.01)。卒中小组与普通病房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每减少1分、FMA评分每增加1分、MBI每提高1分需分别减少花费(人民币)736.59,317.48,410.05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相比普通病房,卒中小组病房能减少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患者的花费。卒中小组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共44例,其中血管内治疗组21例,药物治疗组23例。记录两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情进展后NIHSS评分,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3 d NIHSS评分以及发病90 d 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采用t检验分析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3.8±2.1)分与(4.8±1.1)分,病情进展后分别为(19.8±4.1)分与(21.8±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3 d NIHSS评分分别为(9.8±3.1)分与(25.8±5.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90 d NIHSS评分分别为(5.0±1.6)分与(14.8±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 RS评分分别为(2.0±0.5)分与(4.3±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肢体残疾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酰胺对昏迷卒中患者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急性昏迷卒中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探讨Gln对危重卒中昏迷患者脑保护的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本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48例,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