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津液外布肌肤,内注脏腑,滋润、濡养人体百骸,在维系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津液代谢障碍在轻症患者中容易发现,常通过观察口感、舌象、脉象及全身症状进行诊断。以温病学派为代表,从温病的病因病机出发,提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强调保存津液的重要性。温病学说的这种存津液理论是建立在中医四诊基础上的,一旦不能获得四诊资料,特别是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温病易伤津耗液,特别是温病后期,阴伤现象尤多,而阴液存亡对温病预后有密切关系。吴锡璜指出温病"存得一分津液,即有一分生机"[1],滋阴在温病后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温病与伤寒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发病的过程中会有很严重的津液损伤的症状。“存的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温病学家在多年临床治疗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温病在各个阶段都会出现化燥伤阴的情况,因此养阴护津法是贯穿与温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4.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颇多,提出营分证主要舌象为绛舌,绛舌是诊断温病病邪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征。从营分证的辨证、绛舌兼苔、色泽荣枯及津液润燥、形态等几方面来说明营分证中所见不同舌象及其辨治,在温病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由四时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为阳邪,易伤津液,而津液之存亡,是决定温病预后之关键,前人即有“温病法在救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然汗为津液所化,汗与津与血,同源异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即是此意。叶天士所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也说明了汗与津、血的密切关系。由于温病的发病时令有春、夏、秋、冬不同,温邪种类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之异,病理阶段有卫、气、  相似文献   

6.
温病辨汗     
温病法在救阴,叶天士主张:“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盖因津汗同源,汗需津液以化生;温邪为害,易伤津液,津液易复,阴血难于骤补。”后世医家谓:“温病救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由此可见,辨汗在温病救阴中十分重要。温病辨汗,既可审察温邪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先父吴半淞辨治温病,常从下面几个方面启迪后学。今整理遗稿,思切之情,缘于笔下,录此供同道们参考。一、温病早期,不可滥行发汗。温病早期立方用药,时刻需顾护病者津液元气,切不可大量发汗,“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王履曾说:“温病误汗,变不可言”。一般时邪温病,总以轻疏解表为宜。如滥行发汗,往往斡旋不及,铸成大错。大汗之后,变证很多:严重者亡阳则肢冷脉微,出现虚脱;亡阴则劫津化燥,化火动风,神昏厥逆,危机立至。曾治一后期温病,追询病史知悉,早期曾陆续服用豆  相似文献   

8.
一、勿拘恶寒,注重整体表现卫分证的诊断似乎较简单,一般注重于恶寒这一症状,故前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然而就临床而言,恶寒固然是诊断卫分证的重要症状,但并非是卫分证的独有见症,有些里热炽盛者亦可见恶寒。如王安道“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可致恶寒;又如气分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致大汗出、腠理疏松,亦出现恶寒。温病邪在少阳、邪留三焦时出现的寒热往来、寒热起伏,以及战汗前所出现的寒战等,此类恶寒均不属卫分证。至于在温病过程中因阳气耗伤、衰惫而出现的恶寒,更与卫分证迥然有别。另一方面,某些温病初起患者虽无明显恶寒,而表现为发热、咽痛、口微渴、鼻塞、咳  相似文献   

9.
张剑勇 《陕西中医》1997,18(6):260-261
<正> 导师刘仕昌教授在60年多年的温病实践中,融贯古今,学验俱丰。他强调暑湿病的益气养阴颇富匠心,试述如下。 1 暑湿病的病理关键 就温热类温病而言,发热与伤津是温病的两个基本病理变化,清热保津就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并强调要时时顾护津液,故有吴锡璜“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明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具有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前贤在温病治疗过程中都注重顾护阴液,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警示,故汗法在温病中的运用颇俱争议。文章从辛温、辛凉、辛润、宣透、芳化等方面对温病汗法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温不忌汗,机圆法活地看待温病汗法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千金要方》"伤寒"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撰 ,千百年来 ,多数医家据该书卷九“江南诸师 ,秘仲景要方不传”一段文字 ,误认为孙氏撰著《千金要方》之际 ,尚未见到过《伤寒杂病论》,或仅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片言只语等 ,这种认识陈陈相因 ,一直沿至今日。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参照晋·王叔和《脉经》、《金匮玉函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孙思邈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林亿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日本国康平本《伤寒论》,白云阁《伤寒杂病论》等不同时代的有关《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2.
明朝晚期,政治腐化,此背景下的科举亦难脱此藩篱.从而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理论得以片面发挥,而作为此理论的贯彻者"士"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移向个体,情愿或不情愿地转入与现实政治疏远的行业,而另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理论则予此提供了一相当成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探讨成为名医应具备"三通一高"的基本素质,以及"三多一少"是其重要条件,"三勤一精"是其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临床研究待“突破”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但是由于诸多瓶颈制约,影响其质量的整体提升和研究水平的“突破”.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需求与目标、思路与方法、组织模式以及国际化等多角度展开论述,强调“分类开展”,做到三个“和谐统一”,加强组织分工,强化国际合作,冀望为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者及组织实施人员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开拓“证”研究新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学的突出优势,证和辩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研究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通过对证和证再定义、证的动物模型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强调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现代疾病认识基础上的中医辩证论治机理研究,有计划地开展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各病种辩证论治规律与机理的研究,注意充分利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以明确疾病不同阶段证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Omura's "Bi-Digital O-Ring Test" is a valuable aid in the search for the site of pathology. We may use it also to confirm the acupuncture points to be used for treatment. This test provides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test the immediate and long term results of our treatment, too.  相似文献   

17.
张文 《光明中医》2007,22(10):8-9
"阴阳平衡"一词,作为一个现代中医学术用语,大家已经耳熟目详了,它广泛出现在与中医相关的学术信息载体之中.但是,"阴阳平衡"一词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的、不准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本文根据《内》、《难》及仲圣等诸贤论述,揭示“治未病”之摄生、见微知著、治“病及脏”、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内涵,认为中医“治未病”:工程要从学习中国传统摄生术开始,要有真师传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要重视临床实践,并从自身开始,在艰苦实践锻炼中逐渐登堂入室以臻“透垣”、达“上医”水平。所渭“上医治未病”并非是不治病只预防;乃知“三因”、能“养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并善治危急疑难之病不使“及脏”耳。  相似文献   

19.
《本草纲目拾遗》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品种考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本草文献中探讨民间草药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历史渊源。方法:通过文献查考,结合实际疗效调查进行分析。结果:《本草纲目》对石打穿无载,只将石见穿列入“有名未用”,且无产地记载与形态描述。结论:《本草纲目拾遗》始载的石打穿,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 ;石见穿应为菊科植物鬼针草,而不是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中国药典》1977 年版一部的石见穿才是华鼠尾草,华鼠尾草是近现代石见穿的新兴品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