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简称网线)理论传输最大距离为100米,大多数人会认为只要在这个范围内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而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网线的实际传输距离与网线(包括网线头)质量、两端的交换设备(如网卡、交换机等)有直接关系。下面,笔者介绍一起关于长网线的故障实例,为读者在如何使用长网线的问题上做一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远端电压检测一般要使用四根线,两根电源线和两根高阻的测量电压传导线。本文介绍的是电源电流返回线和信号地共用一根线,即用三根线对远端负载供电、测量或控制负载电压。图1为实现的原理图。RL表示传输线负载,如果用长度100英尺的26#线,那么RL约为4,VO是输出电压,VS是负载检测电压。为保持远程检测的精确性,VS接入到一个运放的输入端,这种高阻抗输入,其输入电流非常小,IS<<IO,计算中可以忽略,所以,VS=IORL+ZLIO。VL=ZLICVO=2IORL+IOZL,有VO=2VS-VL在近…  相似文献   

3.
<正> 判别零、火线一法 目前,有一些电器设备对交流电源输入相线要求比较严格,零线与火线有明确标定接线位置。这里介绍一种用三用表判别零火线的简单方法:将三用表放置交流250伏档,用一根表笔接在大地(水管或暖气管)上。另一根表笔分别对市电的两根线进行测量,当所测得某一根线在电压表上有220伏显示时,此根线为火线,另一根测不到电压的线是零线。  相似文献   

4.
综合布线系统 (PDS)是一种模块化的高灵活性的信息传输系统 ,它使语音、数据、图像、通信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 ,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而在综合布线系统中 ,网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网线的连接作简单介绍。网线常用的有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同轴电缆的连接比较简单 ,光纤的连接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用的焊接工具而且多用于干线的传输和特定的场合 ,而双绞线的用途最广 ,也运用得最多 ,因此我们主要介绍双绞线的连接。双绞线可按其是否外加金属屏蔽层而区分为屏蔽双绞线 (STP)和非…  相似文献   

5.
陈丹 《电子世界》2014,(17):172
正计算机网络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故障诊断是网络管理的重要工作。一般当网络发生信息不通、不能浏览等连通性故障时,故障现象比较明确,容易观察和定位故障点,此类故障解决起来并不困难。然而最令人头痛的是网络是通的,但网速变慢此类故障常见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有以下几点:1.网线问题导致网速变慢双绞线是由四对线按严格的规定紧密地绞和在一起的,用来减少串扰和背景噪音的影响。同时,在T586A标准和T586B标准中仅使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新的综合楼落成,网线建楼时已布好,但没有做模块,没有测试。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和网络公司人员一起打模块、做测试,工作还算顺利,除了一间办公室外,其余的全部测试通过。但不巧的是,网络不通的正好是校长的办公室,8根线中有6根不通。  相似文献   

7.
在“古依奈斯”(Guinness)一书中,记载了一项最高纪录,就是由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了一根有四千个纤芯的光缆。一根有如此多纤芯的光缆的外径则只有85毫米。由于德意志联邦邮局规定的敷设电缆的标准是100毫米,因此如此小尺寸的光缆是可用的。目前在电缆渠道里敷设的电缆都是铜缆,通向用户的电缆芯数最多的也是四千个芯子。通向每个用户同样都是两根线,但玻璃线与铜线相比能提高传输频率,使得每个用户线的频宽从3.4KHz升高到200MHz。这样的频带宽度意味着可以传输许多电视频道、许多立体声广播和话路尽可能多的电视电话——至于传送各种数据更不在话下。使用这种光缆今后必然会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微型局域网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晓慧  苏镇 《电子器件》2004,27(3):504-507
微型局域网是使用一根数据线与一根返回线实现数据通信的主从式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在一对双绞线上除了实现数据、地址、控制三种信息流的传输外,还由主机通过这对双绞线集中给各分机馈送电源。这是一种低开销的数字局域网解决方案。微型局域网是器件、电缆和线路连接的复杂组合。因此,用户有时会发现虽然系统工作在技术要求的范围内,但所建立的网络却无法工作。有时还会发现已经设计好的,并在单一阿络经过测试的一个特定总线主机对其它布局却不适用。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微型局域网中对可靠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某天中午刚吃过饭,同事打来电话说,食堂外网电脑无法上网。根据以往经验,多半是网线插头损坏或是IP地址问题,带上测线仪、一根备用网线和水晶头奔赴现场。  相似文献   

10.
分线器     
1 引言现在许多有线电视用户线路逐渐由串接改成了并接 ,一户一根线 ,尤其是楼区用户的串管布线、楼层间走线都是全封闭式 ,多根线共用一根PVC塑料管 ,如何区分出哪根线去往哪一户 ,有时是个难题 ,会给日后的开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有时候频频开错户。因此 ,特进行有关分线器的设计。2 方案的提出从众多的线中区分出具体的某一根线 ,有效的办法有 :一是采用振动法 ,二是采用感应法。振动法的原理是利用电子电路产生机械振动 ,将振动头夹住某根线 ,则机械振动沿被夹住的线迅速传递 ,到楼层的另一端就可以用眼睛或用手感分辨出具体的某…  相似文献   

11.
《视听技术》2005,(4):62
新德克公司新推出的SC-05音箱线由八根红色和八根黑色线编织而成,每根线中又有七根铜丝,其中一粗六细。再用独特的编织方式以多股线作特定角度的相互交叉编织,把众多细小的线组成一条线材,使得高、低音在同一条线上运行,同时到达喇叭端。  相似文献   

12.
Russe.  B Dugan.  T 《电子产品世界》1997,(10):72-72
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数据传输标准用作未来 外设总线标准的势头正方兴未艾。USB是一种简单的互连性解决方案,可使计算机外设在机箱外部即插即用,数量多达127个,从而不需要专用接口板和重新配置系统。USB是一种4线系统,用一个两线双绞线传输数据,并用两根线提供电源和与集线器和外设的接地连接,而它们没有自身的电源。 然而,高速数据率和连接方便性是花出很大代价的。过去一直使用的很多收发器芯片包含某种片上静电放电(ESD-Electro Static Discharge)保护形式,其范围为2~10kV。但是,今天的  相似文献   

13.
Dallas公司的单总线技术以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特性,非常适合应用于低速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单总线技术是使用一根数据线与一根返回线实现数据通信的主从式网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对双绞线上除了实现数据、地址、控制三种信息流的传输外,还由主机通过这对双绞线集中给各分机馈送电源。这样就避免了复杂的接线方式,特别适合于多点数据采集与监控现场应用。文中主要讨论了利用单总线技术为单线器件提供电源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绞线是一种广为人知,由两互相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的螺旋结构绞合成的绞线对,双绞线传输形式在模拟和数字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双绞线的使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外界电磁场对双绞线的干扰,以及双绞线线对之间的串音干扰,而且有效降低了非平衡型传输线之间的互电容,使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能够保持恒定.本文对双绞线的抗干扰和抗串扰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五类线的新一代智能型多功能可视对讲联网系统,全面采用5类网线作为传输线材,使用单片机STC12LE5A60S2控制各模块,视频采用有源双绞线差分驱动器Intersil的EL5171和EL5172实现单端与差分信号转换。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自适应增益均衡技术和最优化的产品方案,有效的降低产品本身的制造和工程布线应用等成本,在现有市场的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技术代表性和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家庭和办公室有线LAN中使用最普遍的线缆是双绞线,使用这种双绞线的以太网传输速率将能提高到10Gbps。2006年6月,负责以太网相关标准化工作的美国IEEE工作组将使用双绞线的10Gbps以太网规范IEEE802.3an- 2006(10GBASE-T)认定为标准规范(见图1)。  相似文献   

17.
如果没有路由器和交换机设备,也没有多余的双绞线。只有一条可以上网的网线链路,如何使自己的两台本本都上网?  相似文献   

18.
组建局域网时,制作网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本文将介绍关于网线的制作方法(线序如附图所示)。1.AMP双绞电缆内有8根电线,分为4对,每对就是一对双绞线,依次为:橙,白/橙;绿,白,绿;棕,白/棕;蓝,白/蓝(“白/橙”是指白线上有橙色点)。2.如果用于电脑与集线器(Hub)相连,应按下列顺序排线:橙;白/橙;绿;白/棕;棕;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金属管结构,目前可在一根人地域线光缆中集成144芯光纤,在一根海底光缆中集成48芯光纤。本文的研究证光缆连续工作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1.I2C串行总线概述I2C总线是PHLIPS公司推出的一种串行总线,是具备多主机系统所需的包括总线裁决和高低速器件同步功能的高性能串行总线。I2C总线只有两根双向信号线:一根是数据线SDA;另一根是时钟线SCL。I2C总线通过上拉电阻接正电源。当总线空闲时,两根线均为高电平。连到总线上的任一器件输出的低电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