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林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86+189-186,18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以期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0.0%,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者占85.0%。14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基础心脏病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因.医疗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概率;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确诊率;采用抗生素或者尽早手术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刘林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88-18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以期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肝肿大以及周围动脉栓塞。血培养阳性率60.0%,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85.0%。结论基础心脏病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因,医疗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概率;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确诊率;采用抗生素或者是手术尽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例以脑脓肿为首发症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观察其心脏瓣膜赘生物的形态、大小、回声、分类及其瓣膜损害情况,并就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诊断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在原有心脏病患者,临床表现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各种脑炎、脑膜炎和颅内脓肿、栓塞和继发感染性病灶可出现于病变的任何阶段,有的可成为本病的首发表现。超声心动图可检出赘生物。结论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改变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的下降,患者表现趋于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而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脏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治疗转归等。结果 86例患者中71例(82.6%)有心脏疾病,81例(94.2%)患者有发热症状,78例(90.7%)患者心脏有杂音,白细胞增高65例(75.6%),47例(54.7%)患者血培养阳性。86例患者均做超声心动图检查,83(96.5%)例检查到赘生物。70例(81.4%)患者治疗后痊愈或好转,16例(18.6%)患者死亡。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培养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以便于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赘生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例拟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的形态、大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损害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检出心脏瓣膜赘生物,赘生物最大20mm×14mm,小的2mm×2mm,合并瓣膜穿孔4例,合并腱索断裂3例,合并瓣膜脱垂8例,合并瓣膜返流20例。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大小、位置及数量的判断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的诊断、定位、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航  李越  王瑶  郭亮  张艳 《医药世界》2010,(5):446-44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证实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并与微生物学检验及术中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n=34,81.0%)高于血培养阳性率(n=17,4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对心脏基础病因和心脏并发症的判断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基础病因及心脏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职工医院收治的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0例、心脏杂音50例,肝肿大49例;血培养阳性29例,占患者总数的51.79%,其中草绿色链球菌1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超声心动图检查,36例发现心瓣膜或流出道赘生物。结论基础心脏病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病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细菌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7例中,血细菌培养阴性77例(49.0%),血培养阳性80例(51.0%);血培养阴性组较血培养阳性组更易检出巨大赘生物和发生栓塞并发症[(10.4% vs.5.0%和19.5% vs.8.8%)(P<0.05)].17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10.8%.血培养阴性77例中,手术治疗60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两组患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血细菌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早期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药物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及治疗后追踪结果对照。结果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超声正确诊断32例,漏诊2例,误诊2例。确诊的32例赘生物分布情况:检出左心赘生物24例(主动脉瓣赘生物12例,二尖瓣赘生物6例,同时累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6例);右心赘生物5例(累及三尖瓣3例,肺动脉瓣2例);同时累及主动脉瓣及三尖瓣1例,同时累及二尖瓣及三尖瓣1例。同时累及三个瓣膜以上者1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术中发现赘生物和菌落34例。其中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32例(94.1%),超声诊断正确率为88.9%(32/36)。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赘生物,并能对其位置、大小以及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准确的判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及预后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31例不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总结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入组31例患者中20例明确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其中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8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其余11例患者无明确的心脏合并症,其中包括7例静脉吸毒患者;经外科手术证实者共计18例,18例手术患者超声心动图赘生物的检查情况与手术结果比较,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大小、赘生物数量、赘生物部位等诊断准确率与手术证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心动图对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率高。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明确不典型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因,提供必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对于本病治疗以及预后评估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附着的部位、大小、数量和有关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术中基本一致,而且可以发现有没有心脏基础的病变和是否出现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赘生物的准确率高,可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总结36例经手术证实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与术中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大小、位置及数量的判断与术中基本一致;且超声心动图还可发现心脏有无基础病变及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新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能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其数目、大小及伴随的心脏病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超声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取手术62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对照超声诊断或提示赘生物附着部位与手术发现对比情况,超声诊断瓣膜损害与手术发现对比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超声心动图发现瓣膜赘生物不仅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而且根椐赘生物声像图特征,如位置、形态、大小、数目、活动方式及受累瓣膜返流程度,为临床处理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均接受手术治疗。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术前均经抗菌治疗2周以上。血培养阳性2例,均为链球菌。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6例,脾脓肿1例。手术中清除所有病灶,同期瓣膜置换6例,心内畸形矫治1例。结果 术后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脑出血1例及瓣周漏1例,其他患者随访至今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外科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彩超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彩超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5例均探及瓣膜上赘生物,其中二尖瓣上赘生物9例,主动脉瓣上赘生物8例,室间隔缺损右室面赘生物5例,三尖瓣上赘生物2例,肺动脉瓣上赘生物1例,两个瓣膜同时有赘生物的有8例;赘生物最大20mm×13mm,最小3mm×3mm,其中15例有基础心脏病变。结论心脏彩超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及定位,以及心脏基础病的诊断,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的形态、大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损害情况,对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赘生物进行超声诊断,其中20例经手术证实.结果 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大小、位置及数量的判断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同时还能对心脏有无原发病变及继发新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探查和判断.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的诊断、定位、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6,(1):239-240
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与青霉素联用治疗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均给予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均给予青霉素与血必净注射液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优于对照组(P<0.05);其赘生物的缩小率、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必净注射液与青霉素联用治疗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效果较显著,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用青霉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刘西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542-1543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特点为基础心脏病。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脾大、栓塞、皮肤损害和血培养阳性或心内膜赘生物形成等。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及时恰当的抗生素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笔者对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感染心内膜或心瓣膜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其特征病变是心脏或大血管内膜表面附着有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病原微生物组成的赘生物。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栓塞和血培养阳性。其主要以亚急性心内膜炎多见,基础病变,致病微生物种类,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吸毒病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2例均有右房室瓣赘生物,5例中度右房室瓣关闭不全,7例重度右房室瓣关闭不全。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右房室瓣病灶、赘生物清除、瓣膜整形术。结果 12例全部康复出院,其中有2例术后B超复查,有轻度右房室瓣关闭不全。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赘生物和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感染不能控制时应及早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病灶并作右房室瓣整形手术纠治,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