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R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节段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00)mSv、(13.46±2.30)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较回顾性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150例,80例(P组)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70例(R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比较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P组和R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89)mSv和(10.21±3.6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2,P=0.000)。2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9,P=0.304)。结论对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运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6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②对照组6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计算扫描时间、各段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扫描时间实验组为7.12 s,对照组为9.43 s;血管可评估率实验组为94.93%,对照组为94.4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3.69 mSv)比对照组(15.86 mSv)降低77%;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 mA/500 mA);对照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40±3.00)kg/m2,心率≤65次/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650 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以12 cm作为标准扫描长度计算标准化辐射剂量(ED_(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的显示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平均ED分别为(5.97±1.04)mSv和(26.25±2.36)mSv,经标准化后,ED_(标准)分别为(5.49±0.45)mSv和(23.77±1.64)mSv.两组平均ED及ED_(标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ED_(标准)较对照组减少76.62%.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P=0.23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00±0.23)mSv、(10.20±0.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成像时的辐射剂量,对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前瞻性门控及迭代算法在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对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迭代重建算法(前门控+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A检查各60例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评价其图像质量与辐射量。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0±0.69)、(4.20±0.69)、(4.20±0.77)三组之间对比无差(P>0.05),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其有效辐射量(ED)分别为(19.95±1.48)mSv、(6.27±0.33)mSv与(4.51±0.44)mSv三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心率范围中,运用前门控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和单纯使用前门控,或后门控技术所得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高心率患者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急诊疑似主动脉病变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强制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预设在40%~50%R-R间期,45%R-R间期重建,并与45例主动脉病变治疗后复查接受全主动脉非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强化程度,并对全主动脉、主动脉窦/瓣、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全程平均CT值均>370 HU.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图像可诊断率达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17/45,37.78%).冠状动脉:对照组均不能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为538,图像可诊断率达98.88%.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14±6.15)mSv,对照组为(18.00±4.36)mS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对比剂总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动脉根部运动伪影,一次检查可获得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iral)在高心率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探讨最佳采集数据时间。方法接受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321例患者中,选择心率≥70次/min和心率<70次/min者各70例(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flashspiral模式,A组患者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B组患者为RR间期55%。比较两组患者CTC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等的差异性。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A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评分3分)20段(2.1%),B组不可诊断冠状动脉节段14段(1.5%),两组不可诊断血管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均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冠脉回旋支。(3)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00±0.15(0.7~1.82)]mSv,B组[1.01±0.16(0.65~1.82)]mSv;两组有效射线剂量均在1mSv左右。结论 (1)高心率患者可采用大螺距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单个心动周期扫描成像。(2)扫描时间窗选择RR间期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低管电压及对比剂剂量对超重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超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管电压及对比剂剂量)及观察组(低管电压及对比剂剂量),比较2组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良率90%,对照组图像质量优良率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冠脉成像CT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辐射剂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低管电压及对比剂剂量可显著降低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89-3190
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诊断或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观察组给予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CTCA辐射相关指标剂量、CTCA各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相关指标等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CTCA辐射相关指标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TCA各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图像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源FLASH CT不同扫描方案在冠脉成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别.材料与方法:对需做冠脉CT心率小于等于65次/分,心律整齐患者11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Flash模式与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模式进行冠脉扫描,盲法评价分析A、B两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及X线辐射剂量.结果:Flash扫描模式下扫描与前门控触发扫描所得具有诊断价值的血管节段数和平均图像质量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Flash模式下扫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模式.结论:Flash扫描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冠脉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技术对快心率患者降低辐射剂量及保证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60例患者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心率为73~80次/分。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为230~750 mA,管电压为100~120 kV。扫描后分别采用SSF重建及不采用SSF重建。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D),并将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参数模拟计算的ED进行对比。采用美国心脏学会冠状动脉分段方法对其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SSF技术与不结合SSF技术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 (3.41±0.59)分和(2.55±1.45)分(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SSF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的ED分别为(4.86±0.80)mSv和(15.80±2.50) mSv (P<0.0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SSF技术可明显减少辐射剂量,并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全段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分别使用美国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 i CT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80次/分钟,分析两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三种大血管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组三种大血管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的辐射剂量A组为(7.2±1.8)m Sv,B组为(21.2±1.5)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Brilliance i 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3分认为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评估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扫描期间94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7.24±13.76)次/分。共1410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分析,其中1334段(94.61%)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76段(5.39%)不能满足要求。94例患者平均冠状动脉得分为(4.25±0.93)分,图像质量与心率(r=-0.17,P=0.11)及心率变化(r=0.10,P=0.32)均无相关性,2名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0,P<0.001),CTDIvol均值为(11.84±1.76)mGy,平均ED为(2.19±0.45)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无需控制心率而得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且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中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及放射线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将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扫描.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参考标准,分别对支架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匹配性、图像质量的评价一致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图像质量与年龄、体重指数和心率均无相关性,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组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有较弱影响.前瞻性门控组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4.09%、68.18%和100%;回顾性门控组为94.44%、86.84%、77.27%和97.06%.两组放射剂量有明显差异.用平滑重建算法的图像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锐利算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心律齐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法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式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效果相似,但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汇总分析,系统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Medline、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和人工检索获取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研究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比值比及标准化差值作为效应量,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利用相符合的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结果 64层螺旋CT前门控及后门控图像质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1.10,95%CI=0.87~1.39)。认为前门控与后门控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层螺旋CT前门控及后门控辐射剂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标准化均数差值(SMD)=-6.83,95%CI=-8.45~-5.22]。认为前门控与后门控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低心率及心率变异的情况下,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同回顾性心电门控相比可以获得可用于诊断的图像质量,并且大幅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排双源CT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603例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且心率≤65次/分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A。其中18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超快速螺旋(FS)模式扫描;102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序列(S)模式扫描;315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触发的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其中45例心律不齐。对3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并对LS模式扫描的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进行t检验。结果:FS、S及LS模式所获得的可评价冠状动脉段百分比相近,分别为99.4%、99.5%、99.2%;而不同模式扫描辐射剂量有明显差别,分别为(0.91±0.05) mSv、(5.48±0.95) mSv、(9.19±3.00) mSv,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3组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LS模式扫描的患者中,心律齐者270例,心律不齐者45例,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分别为(8.45±2.44) mSv、(13.62±2.09) mSv,经t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13.428,P<0.01)。结论: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3种(FS,S及LS)模式均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而FS模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S、LS模式,FS模式是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的有效手段。根据受检患者心率、心律不同,采用不同的扫描模式,从而实现扫描方案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0名受检者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前口服美托洛尔将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以4分法对各冠状动脉段的最佳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定。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率、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80名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纳入分析1039段冠状动脉,其中1003段(96.54%)满足诊断需要。平均有效剂量为(6.07±1.13)mSv。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左前降支、左主干图像质量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及各支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变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当受检者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时,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