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居住区不仅提供居住的场所还应满足人对户外交往空间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有开放型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与居民不断提高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以20世纪90年代全国十大试点居住区——济南燕山小区为例,选取住区点线面不同形态户外空间开展实地调研并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既有成熟型开放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使用效能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典型户外空间的调研分析与问题梳理,提出对此类住区户外交往空间提升的措施,为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做出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刘俊 《安徽建筑》2008,15(1):20-21,27
人们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住区是这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当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住区的同时,也是在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背景和起点。文章针对当今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从住区规划、底层空间利用、住区步行道与活动场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小区的交往空间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建和改造中的住区创造出积极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3.
交往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城市住区空间构建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鼓励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令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而这种面对面的交往活动,对于促进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的住区环境,是居民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空间。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旧住宅区经过居民长时间的使用,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老化都给旧住区公共交往空间造成了很大的缺失。以促进人群交往为目标的旧住宅区整治与更新满足了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需要,适应当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要求。文章依托"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村片区综合整治工程方案设计"项目研究,通过剖析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以及绿化景观等方面,浅析城市旧住区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的重塑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是居民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基本场所。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对于创造宜居住区的意义重大。通过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分析,希望对"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胡同"可以被看作一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政府规划与自发改造共同形成的街区制住区,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仍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胡同具有分级的网状、灵活多样的交通组织形式,并且具有与之相应的空间分级。这种空间形态具有系统的规划体系以及经验性的开放程度,对于实践国家倡导推广的住区开放政策有很大启发。本文着眼于解读住区开放与封闭,指出住区的"开放"不仅仅是拆除围墙,而是一种空间重组。文章分析了胡同如何通过建立道路系统和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交通、交往等活动需求。最后提出借鉴胡同的空间形态并融合现代住区优势的住区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6.
薛峰 《住宅产业》2010,(2):70-73
(上接第1期)2.3、住区公共空间规划住区不是把个体住宅简单集合在一起,而是把居住者集中起来,创造更多能够相互接触的公共活动和交往的场所。住区公共空间应分层级设置,以满足居住生活的各种活动需求。住区公共空间层级应分为:公共环境空间、公共活动交往场所、住区道路交往场所、楼栋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起源与本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封闭住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关封闭住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产生的社会空间后果,而往往忽略了对该空间现象形成根源的探究,或者将其简单归结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居民对居住环境恶化的恐惧.但这仅是对表象的直接观察,并没有清楚说明为什么在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居民都要选择封闭住区而非其它空间物质形态,甚至其他非物质手段如法制的诉求?封闭住区产生的根源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如何理解封闭住区模式的本质,是任何封闭住区研究的价值基础.通过引入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试图揭示推动封闭住区产生和发展的,超越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差异的结构性的根本动力,以及封闭住区将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住区作为城市生活构成的最小单元,是记载和展示居民的生活状态的基本场所,其理想状态应该是物质环境建设与人文关怀构建并重。文章通过对住区邻里交往现状进行现场调研并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实际规划建设项目,从空间尺度、文化特质、交流空间层次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空间营造策略,增加邻里互动,提高居民对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在地震发生时,居民的疏散避难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空间为客体的活动。避难场所不仅仅是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时需考虑的问题,它与人的避难需求和避难行为特征密切相关。选取南京市12个高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行为地图的研究方法来收集第一手数据。通过详细剖析各个样本住区避难场所的相关数据,分析和归纳高层住区居民选择的避难场所的空间特征——避难距离、可达性和均衡性,阐述了空间特征的影响要素。从人的角度出发,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服务半径、可达性、空间选址和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亮 《住宅产业》2012,(3):64-66
住区户外公共场所对居民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人数往往是室内交往场所人数的几倍,老年人尤为明显。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交往需求出发,论述了在老年化背景下的组团住区中创建积极的外部空间的一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12.
老旧住区街道空间既承载居民日常生活,也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场所,是增进邻里交往的重要公共空间。本文以合肥市庐江路街道为例,对其街道的空间环境现状、慢行活动现状及使用后满意度进行调研,分析街道空间环境与使用者慢行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归纳典型问题并提出该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收集广州市51个典型住区的社会调查和建成环境数据,利用回归模型、多层线性模型等进行运算分析,系统探究在住区及周边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邻里交往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住区周边用地混合度、地铁站密度、公园数量,住区容积率、绿化率和典型组团高宽比对邻里交往多样性、频率或评价存显著或一定影响,进而对比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异同以解析相关变量的空间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对冲”、“引流”、“提质”3项规划策略以促进邻里交往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住区形态模式与行为特征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住区模式特征是反映物质形态、社会结构分异,与居民行为特征的社会空间关系的总和.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在梳理物质形态历史演化机制基础上,解析归纳8种典型住区空间模式类型.结合随机等距抽取的1020份居民调研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住区空间模式类型与居民家庭消费区隔化现象相对应.研究进一步从住区设施可达性及居民设施使用行为入手,对居民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属性开展了低碳效应实证研究.论文采用SEM结构关系方程加以设施使用活动关联性分析与影响因子显著性检验,得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设施使用行为以及公共交通出行频次的路径权重系数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居民社会结构和设施使用行为是影响住区模式低碳效应的主要因子,住区服务内部设施可达性对于实现居民日常生活功能支持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运动的重要场所,营造能够引导居民进行健康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而实现对居民健康的主动干预,是迎合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对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关联性研究提出了要求。尝试构建一套确立两者关联性的方法,即通过收集住区居民的个体信息和环境评价的相关量化信息,并运用统计学方法确立环境要素的优先级来支撑活动与场所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对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6.
王佳 《住宅产业》2011,(8):66-69
住区户外活动场地是居民运动健身、交往休憩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健康住区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对其本质功能的剖析,阐明居民的活动机会才是场地量化的核心。并结合居民的活动内容和行为特点,探讨活动场地量化指标,建立场地数量与质量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并为住区户外活动场地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形成适于管理操作的健康住区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7,(2)
文章基于手机话务量"大"数据对盐城"微城市"片区内居民住区活动进行测度,结合基站布局密度与覆盖范围,将居民活动与居住空间土地利用强度相联系,分析活动的时空间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居民问卷"小"数据进一步分析导致居民活动特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活动强度与小区容积率、环境适宜性、生活便利度与交通便利度等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除房价因素外,工作日居民活动强度与小区周边交通便利度相关性最高,而休息日相关性则体现在生活便利度上,据此提出住区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度工业化时代产生的住区规划设计模式造成居民交往日少,邻里关系冷漠等时弊,随着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人们对社会交往,健身的心理需求愈来愈强烈,文章论述了居住区中关于居民交往,健身空间环境的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19.
依据"社会凝聚力"理论,通过对两个具有一定活力的住区——上海创智坊和曹杨一村主要公共空间户外性活动的类型和强度进行考察,分析住区公共空间特性与住区公共空间吸引力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具有社会凝聚力导向的住区公共空间理论模型,即住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越高、满足日常性生活需求的功能配置越综合、环境品质越好、场所的氛围越具有特质,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凝聚力导向就越强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