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景作为景观的声学属性与景观密不可分.文章揭示了景观与声景感知的关系,这对城市及景观规划中提升环境视听综合感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尺度案例中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与景观关系,从三方面归纳了声景与景观关系的要点,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关联,以及声景信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可以作为声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工具,同时强调了公众信息在声景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亨  谢辉  葛煜喆 《风景园林》2021,28(4):71-77
以提升医院室外空间声景品质,为未来医养环境与康复景观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科学参考为目标,采用声漫步方法对大型综合医院室外空间声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案例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与声景感知特征。研究发现: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比标准限值高出5.2~10.4 dBA;各医院门诊大楼附近室外空间受道路交通噪声和交谈声影响较大,其噪声值比医院室外空间平均噪声值高出4.2~5.8 dBA;"近处有自然声,远处有人为声"被认为是医院室外空间的声期待特征;等效A声级与声景舒适度、声景自然度、视听协调度呈显著负相关。从低频噪声控制、动态静态交通优化、声掩蔽、自然声强化、视觉景观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医院室外空间的声环境控制与声景优化建议。本研究证实了同步声漫步声景评价的有效性,并可从声景营造视角为医院康复景观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空间声景观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觉是影响人环境感知的重要因素,优化声环境可以显著提升景观效果和整体功能。公园绿地不仅为游憩者提供隔离外界噪声的屏障,其营造特有的声、景要素共同影响着人的主观感受。文章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绿地植物群落降噪及声环境要素调节两个方面研究绿地空间声景观优化机制,综合运用植物景观设计、噪声控制、环境心理学、声景观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促进绿地功能的发挥、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拓展声景观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罗枫  陈江 《华中建筑》2011,29(11):107-109
通过引入“声景”的概念,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方面来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营造的特色,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声景的营造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对环境营造日益深刻的今天,田园景观设计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景观与环境破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本文以延庆葡萄园为例,探寻了景观设计的新理念。通过田园景观设计手法,打造宁静安逸的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凡 《城市建筑》2014,(21):4-5
在对环境营造日益深刻的今天,田园景观设计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景观与环境破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本文以延庆葡萄园为例,探寻了景观设计的新理念。通过田园景观设计手法,打造宁静安逸的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7.
景观营造中的声音因素历来是景观建造者.设计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声景理念和造景实例以及现代Soundscape(声景)理论做了初步介绍。对声景理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古典园林声景理念对开展现代声景设计的积极意义以殛现代声景品赏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某酒店环境设计的实例介绍,阐述在局促空间中的景观设计与现代环境下的中式景观效果营造。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10.
传统景观设计中,人们常常运用植物的建造功能构成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本文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3个典型的景观空间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声漫步法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物理参数测量、主观问卷数据统计和语义差异法分析等方法,对这些景观空间的声环境质量、声景构成、声景元素喜好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被调查空间的声景现状与优质声景仍存在差距,亟待改进;而且,人们对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心理感知和声景喜好均存在差异,值得关注。相关结论可以为不同景观空间的声景设计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广州龙洞村景观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快速城市化所衍生的空间剥夺行为,导致对乡村景观的资源、环境、社会及人口等的侵袭和破坏,使得乡村景观的乡村性逐渐减弱。田园综合体概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以广州市龙洞古村为例,基于田园综合体的理念,提出乡村景观保护规划的思路与对策,其核心是充分尊重乡村地域文化特质,运用山水田园资源,村民积极参与设计,并对整体村落景观环境进行一种"渐进式微改造"的尝试,以期营造利于乡村活化与景观保护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声景生态学角度,探究校园空间中声景出现频率这一客观物理量与人对声景主观感受的心理量间的关系。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对校园声景资源进行调研并测定各个区域人工声、生物声及地球物理声出现频率的客观数据,同时通过进行声景评价实验获取主观心理量数据,分别将三类声景的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曲线估计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关系模型,综合三类声景各自的关系模型得出校园空间声景评价量化模型。该模型可将校园空间中声景出现频率的客观数据转化为人对声景心理感受的主观值,近似模拟出人在校园声景环境中的主观感受。在校园景观建设与提升中,以该模型作为参考依据可为校园声景环境的营造与有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文献典籍中对萤光光景及其场所的形成有较为丰富的记载。萤光光景具有独特的视觉及美学特征,其场所构建常涵括由近至远的景观结构以及俯仰结合的观赏视角,遵从现代视觉景观理论的基本规律。在萤光场景的营造中,突出场地生态个性、结合声景及香景等多元自然景观的营造,强调人景互动等手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观赏体验。从人类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结合现代景观理论,重视保护及开发萤光等自然光景,对丰富及完善现代景观体系、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淮文化是指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中下游周边地区的文化,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水乡特色。为探究江淮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该文从江淮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出发,以江淮地域建筑的空间结构、平面布局、装饰特色等元素作为分析的着力点,提取和归纳“九龙攒珠”的巢湖水系布局特点,分析巢湖流域江淮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及其所营造的文化空间,并同现代景观空间的营造进行耦合分析,从而在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提出具有“江淮文化基因”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江淮文化在现代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及指导,助力发扬传承优秀的江淮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扈军  葛坚  王觅 《建筑与文化》2016,(9):169-171
对声景观进行时间维度的解析是全面掌握声景运行规律的关键。本文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通过对声、景要素作出四季、昼夜的解析,得出声景营造的最佳时间段和区域,并以公园标识声的分布为基础绘制出声景漫步路线,为景观设计和游客参观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乡村各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对地域景观文化复兴的进程.基于此,从本土材料、乡土色彩、传统民间工艺3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中的表达方法,探索耒阳北部示范区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的应用.具体包括复兴农耕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体验式田园空间;摈弃同质化道路,探索新型智慧化景观;传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乡村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在其两部诗词著作《恒吟集》及《恒吟续集》中提到诸多对人居环境中声、香、光三景营造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部诗词著作中包含三景思想的部分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总结三景及多元景观营造对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及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三景具有时间性,与日夜交替、季节变换紧密关联;同时,三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特征,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是避免千城一景的重要方式。进而总结了声、香、光景及三景融合的营造手法,为人居环境的多元景观营造及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