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因200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而受到人们关注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又多有其与胃十二指肠以外疾病亦呈相关的报道。特别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pathic thmmboeytopenia purpura,ITP)采取Hp除菌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如同预防胃二十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意义。同时慢性荨麻疹、动脉硬化、肝病及神经性疾病等多种病症也与Hp相关并有经除菌治疗而获疗效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GERD的逆相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知同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相关的幽门螺杆菌(Hp)与GERD呈逆相关关系。有报道称,GERD患者的Hp感染率比对照组低,Hp除茵疗法可使GERD复发或使其不易控制。此可能缘于由Hp引起的萎缩性胃炎造成胃酸分泌低下,对GERD产生防御性作用。在Hp感染所致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高的日本,较之欧美,这种逆相关态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其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一系列上消化道疾病的关联性的研究。1994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出台“对于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论其为初发或复发,均应施以抗酸药和抗菌药之除菌治疗”建议。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Hp是胃癌之肯定的致癌因子”的见解。受此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Hp除菌疗法兴致高涨并批准了数种治疗用药。在日本,以消化病学会和螺杆菌学会为中心,制订出了Hp感染诊断与除菌治疗适…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寺野彰等一、食管病1.反流性食管炎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本年话题是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和除菌的关系,即Hp除菌能否导致发病或恶化,以及能否继而增加发生食管腺癌或胃贲门癌的问题。Labenz等将460例十二指肠溃疡依Hp除...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作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正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人胃溃疡患者的 90 %以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 70 %~ 80 %有Hp感染。有报道 ,小儿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 90 %、胃溃疡患者的约 50 %经胃粘膜活检证明有Hp感染。可见小儿的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判断有无Hp感染及是否需要除菌治疗。日本小儿Hp研究会倡导的小儿Hp除菌疗法指南( 1 997年制定 ,2 0 0 0年修定 )中规定 :利用含胃窦部的最少两处胃粘膜活检组织进行尿素酶试验、病…  相似文献   

6.
最近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几乎全完成于小儿期。Konno等(2005年)就44名Hp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小儿的粪便中抗原作5年追踪调查发现有5名受染,其感染时间在1岁时4名、4岁时1名,提示初感染时间多在2岁之前。以家庭成员间传播感染最为重要,约占80%,尤以母婴传播为多(约占70%)。对由5例感染小儿分离出的Hp依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检测证实,均与其母亲Hp株分型一致,即表明为母.婴感染。据今野等报告对25例胃炎患儿检查其双亲的带菌结果显示,21位母亲呈阳性,其中HpDNA分型一致者17位(68%);4位阴性母亲的小儿的父亲为阳性,但菌株不同。与母亲菌株相异而父亲为阴性的1例及另外4例,均被认为系由双亲以外感染者所致。在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除菌治疗成功后的再感染率亦不低。例如Okimoto等报告日本的年再感染率为2.0%,并能依PCR法RFLP检出与除菌前完全相异的Hp株。家庭外感染可能系幼儿保育机构和智瞳小儿养育单位内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7.
一、外科治疗的变迁与成绩目前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治疗是根据Schwarz 的“无酸即无溃疡”的理论,以降低胃酸分泌为目的,因此手术方法有二:一是行幽门侧胃大部切除术(简称胃大部切除术),一是行迷走神经切断术(简称迷切术)。不论是十二指肠溃疡还是胃溃疡行部分胃切除术后,患者均于较短时期内治愈,很快即可恢复工作。在日本术后复发率低于1%。然而少数病例于术后一段时间有倾倒综合征、小胃症状及腹泻等并发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给予各种抗菌素和铋剂,以消除细菌、然后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除菌的临床效果。对象和方法H.pylori阳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6例,给予氨苄青霉素、磷霉素、奥罗杀新(ofloxacin)、拉罗霉素(clarlthromycin)及次硝酸铋治疗3周,以消除细菌。同时观察胃液中氨的浓度、胃粘膜炎症程度和PAS阳性物质量的变化。结果应用氨苄青霉素者73%,应用磷霉素有70%,应用奥罗杀新者25%、应用拉罗霉素者67%、应用次硝酸铋者75%。治疗3周后全部病例的68%H·Pylori转阴。而且由于清除了细菌,胃液中氨浓度降低,胃粘膜炎症程度也改善。消除细菌者溃疡复发率降低,6个月以后H·pylori仍阴性病例未见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除菌治疗成为可能,细菌感染作为人类最大宿敌既然能被扑灭,曾认为细菌学可宣告终结。然而自1983年发现螺杆菌并认定它乃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致病菌,且其发现者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看来,细菌学重新又受到了瞩目。由于螺杆菌亦可从粪便中检出,它属于广义的肠道细菌范畴。但并非所有宿主均可发病,只是极少一部分携带者发病即当视为肠道细菌的机会性感染。从而不必认作它是威胁宿主生命的强毒菌,而应视其为可与宿主相依共存的弱毒菌。  相似文献   

10.
GERD的基本治疗为中和食管反流酸和改善食管运动功能,其基本用药即为酸分泌抑制剂和消化道功能改善药。酸分泌抑制剂使用的同时,亦多联用制酸药、黏膜保护药。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早期治疗,PPI比H2受体拮抗剂的治愈率和症状消除率效果显著。消化道功能改善药及酸分泌抑制剂仅用于症状缓解欠佳和疑及胃内容物排空延迟的情况。在非弥漫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治疗上,宜以PPI开始,如效果不佳再改用安定药或消化道功能改善药等.  相似文献   

11.
邹杰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0-561
幽门螺杆菌 (Heticobactorpylori,H .pylori)是 1 983年分离培养出的栖息于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口投予该菌 ,即可建立人的感染 ,一旦满足Koch三原则 ,即成为胃炎的病因。该菌有 2~ 8根鞭毛、具有中和胃酸的尿素酶以及粘附于胃表层粘液凝胶层内及表层的粘液细胞表面。现已明确 ,H .pylori乃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 ;除菌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显著减少 ;除菌还可治疗低度MALT淋巴瘤 ,并与肠上皮化生乃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截止目前的研究 ,已做出H .pylori系致胃癌因子的结论。其有…  相似文献   

12.
Keller  C 邵丙扬 《德国医学》2000,17(6):314-315
根本问题和研究课题:近年来在德国需要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多,透析后存活率并不理想,肯定大多数是由于肾晚期损害已处于肾功能衰竭的终末前期。转到肾病专科治疗过迟,以及原来糖尿病治疗不够充分。被认为是透析治疗效果不良的主要协同原因,这一设想在本文总结研究中应获得证实,患者对象和研究方法:全数173例糖尿病患者,包括Ⅰ型16例(9%)及Ⅱ型157例(91%);男90例,女83例;平均年龄63.3岁(31~95岁);体重指数BMI(kg/m^2)为Ⅰ型23.1(21.4~28.7),Ⅱ型28.7(18.4~44.4)。病程为Ⅰ型19(10~26)年,Ⅱ型11(0~44)年,口服降血糖药52例,应用胰岛素治疗78例,HbA1C增高7.9%(4.9%~15.7%)。血脂异常包括TC244mg/dl(88~521mg/d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p)目前的研究包括:①除菌治疗以抑制诱发胃癌已形成全球性推进趋势;②应用甲硝唑作二次性除菌已纳入日本医保;③日本的除菌疗法首选是ITP新治疗方案。对GERD及Barrett食管的世界性标准定义进行探讨,对RomeⅢ功能性胃肠病(FD)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进行修定。NSAIDs是后Hp时代最重要的胃黏膜损害因子。ESD于2006年4月纳入医保,而其顺利推行尚须构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成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在目前早巳达成共识,不再有何异议。资料显示的Hp还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尚属于很多人不知晓的观点。事实上,的确已经出现了有关通过HP除菌而使得缺铁性贫血获得改善的临床报道。虽已确认Hp感染可引起铁吸收障碍,但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还只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推测,可能系感染引起了胃的腺体萎缩。也就是降低了胃酸分泌细胞数量,使得胃内呈现出无或低酸状态,导致维生素C以及2价铁离子溶解度的低下,进而产生非血红索铁吸收障碍。或许是HP本身,亦可使消化道内腔的铁被消耗,或者还可由于铁附着于细菌表面的方式而妨碍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抗溃疡新药──乙氨锌乙氨锌(zincacexamate,ZAC)是一种新型抗消化性溃疡药。化学名为6一乙酞氨基己酸锌,结构式为[CH。CONHCH。(CH。)4COO)。Zn。该药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与H。受体拈抗剂作用方式不同,本药除具有...  相似文献   

16.
抗甲状腺药与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伴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肝损害伴发于“甲亢”的肝损害可分类:①伴发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的全身性影响的继发性肝损害;②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所引起的肝损害;③自身免疫性肝损害;④抗甲状腺药所导致的肝损害;⑤合并病毒性肝炎等。Huang等早年曾报告称,甲亢患者于治疗前检测值异常出现率为AST28.4%(最高90U/L)、ALT38.3%(最高170U/L)、ALP61.7%(最高340U/L)、GGTP17.3%(最高120U/L)、T.Bil 4.9%(最高1.7mg/dl),但于治疗后同甲状腺激索一起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特殊类型——FAB分类的M3,伴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日本一年内有2~3/10万人发病,占AML的15%~20%。自1988年中国上海报道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使23例APL96%达到完全缓解(CR),其后各国都开始应用。日本自1990年以厚生省白血病研究班为中心,用ATRA治疗复发、难治的APL109例,90例(83%)得到CR。ATRA治疗后的骨髓APL细胞呈程序性死亡,直到恢复正常造血达到C…  相似文献   

18.
以往,日本对溃疡病的外科治疗,几乎都是以胃大部切除术作为唯一的手术方法。但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认识到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不同,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中的表现也不完全一致,因而用单一的手术方法不适于各种病因、病情的治疗需要。所以近10余年来,特别自开展迷走神经切断术以来,一些大医疗单位开始根据胃酸、溃疡部并相应考虑有无胃扩张或其他病变、周身情况、年龄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并发症、安全性等,选出较为合理的手术方法;少数单位也将血浆胃泌素作为选择手术方法的参考之一。关于胃酸,应注意增高程度、头相或胃相那方占优势和不同手术方法的降酸效果。但除  相似文献   

19.
即使在食管胃结合部(EGJ),只要保持良好的视野,尽力减少出血和穿孔,也可安全完成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本文就30例EGJ病变治验例探讨E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病变“一总”切除率达97%(29/30例),全例均可作出详细的病理学评价。偶发症中无发生后出血者,1例发生穿.:ILK作保守治疗取得改善。目前对于EGJ癌的病理学评价尚无定论,宜在准确病理学评价基础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以此制订治疗方针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自H_2阻断剂问世后,溃疡病已可门诊治疗,并且治疗时间缩短,但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即隆起性胃溃疡瘢痕及停药后早期复发。本文报道,消化性溃疡复发状况的调查,并对各瘸例的复发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对象及方法:对象为1981~1987年在作者单位进行消化系经内镜检查的895例中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而进行治疗的418例患者,从中选出复发病例,并根据患者性别及年龄分析复发次数及复发率。为分析长期预防复发维持疗法与复发的关系,根据病例记录追踪调查了确诊为瘢痕后的用药情况;对非住院患者将通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