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传统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弹力层穿孔率较高。 目的:观察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屈光状态的长期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采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法治疗46例(51眼)圆锥角膜患者,记录移植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移植前按平均角膜曲率大小分为两组,平均角膜曲率≥60 m-1组与<60 m-1组,观察移植后24个月的等效球镜、散光、角膜曲率,并分析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6,12,18,24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 < 0.01或P < 0.05),移植后6个月内视力是显著提高的,6~18个月视力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基本是处于稳定的趋势,18~24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显示随 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视力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长期疗效佳。两组移植后的等效球镜、移植后散光、平均角膜曲率均较移植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眼轴与移植后的等效球镜、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移植前角膜曲率差异对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可显著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少,排斥反应率低,但对于瘢痕期圆锥角膜仍以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为主。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瘢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 方法:58例Ⅲ期、Ⅳ期有角膜瘢痕患者分为角膜浅基质层有角膜瘢痕形成患者37例(浅瘢痕组),角膜深基质层或全层有角膜瘢痕形成患者21例(深瘢痕组)。58例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移植后随访12个月,比较移植前后视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角膜移植后裸眼视力与移植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58只眼角膜植片均透明,其中1只眼角膜移植后2个月发生上皮型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后恢复透明。深瘢痕组2例角膜移植后出现眩光,改做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移植后1年浅瘢痕组与深瘢痕组视力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瘢痕期圆锥角膜可显著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少,排斥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期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大基底的圆锥角膜应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准分子激光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瘢痕性混浊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病变深度均未累及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角膜瘢痕性混浊患者(其中角膜云翳5例、斑翳3例、白斑12例),按照角膜混浊的范围和累及层次,分别采用准分子激光新技术行PTK、LASIK板层或全厚植片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患者角膜植片愈合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比较手术前后光学增视效果。结果:20例患者角膜植床和植片愈合良好,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排斥现象,手术眼视力较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按照病变累及角膜组织解剖上的不同深度,合理选择激光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的不同术式治疗角膜瘢痕性混浊,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免疫排斥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角膜移植可主要分为以恢复角膜透明性和提高视力为主要原因的光学性角膜移植和以修补及重建角膜完整性为主要原因的治疗性或结构性角膜移植。目的:对比分析深板层角膜移植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深板层角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43例43眼,26例26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17例17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角膜均来自死亡后的捐献,24h内4℃湿房保存,移植后用药常规抗炎抗排斥反应,随访3~37个月,观察两组移植前后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对比疗效、排斥反应、并发症。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有提高(P0.05)。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并发症为后弹力膜穿孔1例,移植排斥反应2例,穿透性角膜移植后青光眼1例,虹膜前粘连1例,排斥反应4例。深板层角膜移植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移植后视力恢复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无明显差异,但建议内皮功能正常的角膜基质病变可尽量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  相似文献   

5.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眼表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眼表碱烧伤后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 ,并与单纯行角膜移植术组作比较。方法 :在 16只兔双眼上制作碱烧伤模型 ,1d后 ,右眼行异体板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左眼行异体板层角膜移植术 ,术后观察 6月 ,根据术眼的角膜新生血管分级、植片的混浊度、水肿度来计算移植排斥反应指数 (RI) ,以RI值判断植片的存活情况。结果 :行异体板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 16眼中有 14眼RI <9,治愈率达 87.5 % ;行单纯异体板层角膜移植的 16眼中 6眼RI值 <9,有效率 3 7.5 %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两组的新生血管数、植片的混浊度、水肿度及RI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含干细胞的异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眼表碱烧伤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异体角膜移植 ,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生物工程角膜:又称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是取材于猪眼角膜经病毒灭活与脱细胞等工艺制备而成,由前弹力层和部分基质层构成的纤维支架组织。所有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均通过细胞毒性测试和组织相容性测试。 板层角膜移植:是一种部分厚度的角膜移植,通常是切除病变的角膜组织,将相应厚度的植片移植到角膜植床上。 背景:寻找替代角膜供体的材料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生物工程角膜和人供体角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44例(44眼),随机分2组:生物工程角膜组(n=22)采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人供体角膜组(n=22)采用人供体角膜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感染控制率、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上皮化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试验已通过北部战区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2018)05号]。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感染控制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1%,91%,P > 0.05);②两组术后视力随时间延长逐渐改善,人供体角膜组术后12个月的矫正视力视力优于生物工程角膜组(P < 0.05);③人供体角膜组术后1,3,6个月的角膜植片透明度优于生物工程角膜组(P < 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角膜植片透明度无差异(P > 0.05);④两组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2.0),(6.7±1.9) d,P > 0.05];⑤两组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植片排斥反应、新血管长入、原病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生物工程角膜组角膜植片溶解发生率高于人供体角膜组(32%,8%,P < 0.05);⑥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工程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预后较好。因此在无人供体角膜的情况下,生物角膜可作为板层角膜移植的材料用于治疗真菌性角膜溃。 ORCID: 0000-0002-1297-4684(刘志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异种后弹力膜/基质为载体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向角膜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移植术后在活体的生理功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诱导移植的种子细胞;取当地质检合格的猪眼球以直径6.2 mm、厚100 μm、冷冻脱水进行角膜深板层载体的制备;接种经CM-DiI荧光标记的第2~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于载体的后弹力层面,体外培养7~10 d行细胞形态、密度、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待细胞与后弹力层面融合形成单层后,用于兔角膜移植。受眼:正常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24眼),实验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移植组)12眼,对照组(单纯猪角膜深板层移植组)12眼,全角膜范围去除术眼内皮细胞,实施移植手术。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猪后弹力膜/基质载体上贴附生长,形成紧密连接的单层,形态近似六角形,呈铺路石状分布,具有正常兔角膜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术后8周实验组角膜基本透明,周边角膜略有水肿。对照组单纯猪角膜深板层移植后,移植角膜明显水肿、混浊。结论:以异种角膜后弹力膜/基质为载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异种异体移植后,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能维持角膜透明,具有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移植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比较雷公藤多甙(T)滴眼液及雷公藤内酯醇(T10)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组为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SD为受体,Wistar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1 mg/L T10滴眼液组、C组为0.03%(300 mg/L)T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SD-SD对照组,即SD大鼠间同种异体移植组和E组为SD大鼠自体角膜移植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移植排斥指数(RI),包括:角膜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度以及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术后各组角膜植片透明度、植片水肿度、角膜新生血管以及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D组和E组两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B、C组15 d时的角膜植片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少于A组,新生血管减少;免疫组化显示:ICAM-1和IL-2表达在15 d的B、C组角膜植片上明显少于A组。结论:T滴眼液可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0.03% T比1 mg/L T10滴眼液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Fas和Fas配体(FasL)在发生免疫排斥的角膜植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患者42例,于再次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术时取其排斥的移植片;正常角膜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正常角膜和移植片中上皮、基质和内皮层的Fas及:Fas配体的表达。结果 在6例正常角膜中,角膜上皮、内皮Fas和FasL.为阳性表达。42例移植片中,角膜上皮.Fas和FasL均有表达。有新生血管形成及免疫细胞浸润的角膜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FasL为阳性表达,Fas在部分浸润的免疫细胞中有表达;移植片内皮细胞层广泛破坏。结论 Fas、FasL在角膜移植片中的表达,可能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研制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建立角膜移植大鼠模型,在植片急性排斥期,检测空白对照组和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植片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方法:建立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环孢素A滴眼组(环孢素A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用药,1滴/次,3次/d;术后所有受大鼠术眼点0.3%氧氟沙星滴眼液、0.5%托品酰胺滴眼液,3次/d,第12天停药。取角膜植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角膜植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各组角膜组织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植片显著增厚,大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组角膜植片厚度正常,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组的植片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P0.05)。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滴眼液可减少角膜移植模型大鼠急性排斥期植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的表达,而且可以减少炎症细胞对角膜植片的浸润,这可能就是转化生长因子β1抗排斥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o compare the measurements of contrast sensitivity at a distance in patients submitted to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versus patients submitted to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for keratoconus treatment. METHODS: Contrast sensitivity of 15 subjects submitted to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and 15 subjects submitted to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Functional Acuity Contrast Test (F.A.C.T) 301.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fo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and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CONCLUSION: Contrast sensitivity was similar among the subjects submitted to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and to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for keratoconu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n astigmatism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ith three different suture techniques.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38 eyes of 38 patients underwent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ith three suturing techniques: interrupted, single running, and double running. Topographic astigmatism was measured at 2, 6, 12, and 18 months after keratoplasty. During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 had higher astigmatism than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s of astigmatism during the first year after keratoplasty between the single running and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However, at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when all sutures were out,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3.60±1.58 diopt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less astigmatism than the single running group (5.65±1.61 diopters). In conclusion, post-keratoplasty astigmatism was the least in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of the three suturing techniques at 18 months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夜戴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0例,均配戴非球面角膜塑形镜,比较患者戴镜前与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球差、三叶草、散光、角膜曲率。结果 非球面角膜塑形镜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球差、三叶草、散光、角膜曲率均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球差、三叶草、散光影响小,降低角膜曲率,可有效控制近视。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胸椎与相应节段的肋骨相连构成胸廓,椎体部位深在,邻近组织结构复杂,所以胸椎椎体的充分暴露显得较为困难。通常多采用切除相应肋骨,经胸腔到达病灶,创伤较大,常有胸痛、局部皮肤麻木等并发症。为此能否通过肋间隙入路不切除肋骨而达到同样的目的成为新的临床命题。 目的:探讨经肋间隙入路自体髂骨植骨与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明确诊断为胸椎结核的30例患者,常规给予抗结核治疗两至三周后,采用经肋间隙入路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缓解程度、Cobb角改变、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等指标进。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切口长度(12.4±1.8) cm,切口纵向撑开宽度(10.0±3.2) cm;开胸时间(16.0±2.5) min,关胸时间(12.0±1.5) min;术中出血量(430.0±87.4) mL。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平均27°,术后平均8°,平均矫正19°。术后一至两周背部疼痛基本缓解。28例患者痊愈,2例好转;术后随访复查X射线片显示自体髂骨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为四至五个月。提示经肋间隙入路自体髂骨植骨与钢板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胸椎结核一种有效、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肋间隙入路的显露范围能满足结核病灶彻底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置入内固定的操作要求,且可保全胸廓完整性及脊柱稳定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临床上往往通过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钛网:是由钛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及界面稳定性,在结核导致的骨缺损部位置入后,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椎间隙及生理曲度。钛网中包裹的颗粒骨可通过网孔与置入部位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ORCID: 0000-0002-1584-1334(尹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