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许多新方法、新策略已经开始用于脊髓损伤修复,其中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已逐渐成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SCI数据库2002/2011有关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支架材料(scaffold material);胶原(collagen);壳聚糖(chitosan);藻酸盐凝胶(alginate hydrogel);纤维蛋白凝胶(fibrin glue);聚羟基丁酸酯(poly-b-hydroxybutyrate);琼脂糖凝胶(agarose);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合成水凝胶(synthetic hydrogels);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对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及基础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支架是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研究的重点内容。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人工合成的聚合物支架在结构形状、机械强度及规模化生产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有了很大发展,相继出现了新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脱细胞脊髓基质材料为构架的脊髓生物支架,已被证实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 目的:介绍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的制备方法和部分生物特性,对近年来其在脊髓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概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和 PubMed 数据库中 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关于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文章,在主题和摘要中,中文以“脱细胞脊髓,支架材料,脊髓损伤,组织工程学”为检索词检索,英文以“acellular spinal cord;engineering tissue;spinal cord injury;scaffold”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结果与结论: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具有较低的抗原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类似脊髓的三维支架结构,但存在力学性能差及结构不稳定等缺点。通过京尼平、戊二醛等交联剂改性后可明显提高支架的生物性能。目前国内外已对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在神经修复再生方面的应用做了一些探索,为脊髓组织工程学打下了基础。由于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的诸多优点,脱细胞脊髓基质材料有望成为脊髓组织工程学的理想材料。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脊髓损伤最初往往会导致细胞和组织的不断丢失,组织工程支架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状态,从而有利于细胞的黏附、迁移、扩增和分化。 目的:总结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和/或细胞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新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 Medline及CBM数据库中2000-10/2010-10 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相关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材料治疗脊髓损伤需要3 因素:种子细胞、组织工程支架、细胞因子。组织工程支架对于损伤脊髓断端起到桥接作用,而种植于材料的种子细胞和/或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迁移。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包括胶原、壳聚糖、琼脂糖/藻酸盐、聚乳酸、纤连蛋白、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β羟丁酸等,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显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移植修复效果更好,但临床上目前尚无开展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修复肌腱损伤的主要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1902-01/2010-10有关生物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肌腱支架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重建肌腱,生物材料,人工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18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来源于自然界的天然生物材料主要有蚕丝、小肠黏膜下层、胶原、衍生肌腱支架材料等,保留了组织正常的三维网架结构,组织相容性好,但力学性能较差、降解速度快。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为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聚磷酸钙纤维等,但存在亲水性低、细胞黏附性能差的不足。 结论:天然及合成高分子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绝大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因此改进支架材料的性能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关键的问题是建立血管网,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氧气及营养物质,并为机体提供代谢途径。 目的:综述近年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特点,并着重介绍复合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方法:以“骨组织工程,血管化,支架材料,复合支架材料”为中文检索词,以“bone tissue engineering, vascularization,scaffold,composite scaffold”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的相关文章,将所有文章进行初步筛选后,对保留的文章进一步详细分析、归纳并总结。 结果与结论:按照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来源不同,可将其分为人工合成材料、天然衍生材料和复合支架材料,单一支架材料难以作为最理想的材料修复骨缺损,复合支架材料能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单一支架材料的缺陷,因此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发展由单一材料发展为复合材料,并呈现人工合成材料与天然材料有机结合的趋势。但复合支架材料在临床应用中仍然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控制复合材料比例,使材料降解速率与组织细胞的生长速率相适应,保持复合材料的多孔隙和高机械强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报道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大体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天然材料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构造的新型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4大类。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文献,对其进行简要综述,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7-01/2011-01有关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natural polymer materials,synthetic materials,new biological materials,nanometer materials,scaffold materials,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天然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材料,新型生物材料,纳米材料,支架材料,软骨组织工程”。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3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已由先前的单一材料逐渐向复合材料转变,其孔隙率更高、抗原性更低、组织相容性更好,软骨细胞的黏附及增殖更好。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将生物可降解材料预制加工成精确形状,通过降解速率较慢的内支撑支架,维持材料支架的精确外形,研发具有一定机械强度、适当孔径和精确外观形状的可降解生物支架材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半月板损伤的修复和再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该技术构建有功能的半月板在防治半月板切除后的并发症中有重要意义。 目的:综述了组织工程材料在半月板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特点。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纳米材料修复半月板损伤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meniscus,sports injuries,repair,tissue engineering,material ”,中文检索词为“半月板,运动损伤,修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结果与结论:由于半月板的血供特点,致使半月板无血运区损伤不具备愈合能力。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半月板损伤的修复和再造开辟了新途径。目前报道较多的修复半月板支架材料主要有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纳米材料等。组织工程化半月板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支架材料正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还没确定出一种最理想的材料,因此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控制的降解率并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支架材料仍是半月板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蒋杰  陈亮  顾勇  彭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2):8487-8491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临床中单独应用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因此迫切需要研制理想的载体材料,来减少骨形态发生蛋白2引起的不良反应。目的:全面了解不同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材料的性能,综述其在脊柱融合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tissue engineering,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spinal fusion,scaffold”或“组织工程,骨形态发生蛋白2、脊柱融合、支架”等作为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万方数据库1995-07-01/2015-07-01有关脊柱融合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支架方面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4大类,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有机材料、人工合成无机材料及复合材料,每一类都有几种代表性的支架材料,用于动物脊柱融合中各有缺点,比如天然生物材料普遍力学性能较差,人工合成有机材料有可能引起炎症反应,人工合成无机材料机械强度较差,复合支架材料制作工艺较复杂等,因此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材料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已成为近年来医学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关节软骨损伤后不易修复,决定了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是热点中的难点。目的:概述能够对关节软骨损伤进行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生物材料,为选择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一种理论上的选择。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1989到2014年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bone graft,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关节软骨损伤、骨移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检索近年来关于关节软骨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材料的选择及修复过程中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文献,针对目前软骨损伤修复材料的应用作一个较系统的回顾及总结,分别对软骨修复材料各自优缺点进行综合评述,从材料学的视角介绍了几种软骨修复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临床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一种理论上的选择。结果与结论:常用的软骨修复材料包括自体、异体骨软骨移植材料,胶原、透明质酸钠和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材料。自体、异体骨软骨移植的修复方法只能暂时的缓解疼痛,修复组织容易发生退变,都不能成功修复损伤软骨,与这些已经投入临床的技术相比,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的组织工程学技术的临床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在众多关节软骨修复材料中,无论是自体移植材料还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生物力学性能各有不同,且目前还无法再造与天然生成的软骨具有相同力学性能的软骨组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于强  田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0):4870-4875
背景:3D打印技术自20世纪末出现以来逐渐应用在医学领域已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成型,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成果。 目的:文章从骨组织工程支架基本概念、3D打印的基本原理和流程、3D打印应用于构造支架的要求以及不同的粉末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优势与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3D打印在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5年2月MEDLINE数据库、Science Direct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网等有关3D打印技术在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中应用的文章,检索词“3D打印,组织工程学,快速成型技术,支架,材料”,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章共检索到52篇相关文献,其中3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3D打印技术具有高精度、构建速度快、可按需制造实现个性化定制等优势。3D打印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时,所用的粉末或黏合剂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流动性、稳定性与可湿性等。用于打印的粉末材料可分为人工合成多聚体、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生物陶瓷及它们的混合物。不同粉末材料的粉末各自优缺点不同,且最终成型效果也不尽相同。3D打印技术也存在一些包括费用昂贵、不易大规模生产等方面的局限性。但尽管如此,3D打印的临床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组织工程支架:目前干细胞移植已被证明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再生,但是存在移植细胞存活率、定植率较低等局限性。组织工程支架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空间,模拟更有利的内源性微环境,为移植干细胞提供有效支持,从而促进干细胞在体内黏附、迁移和分化。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它又具有其他干细胞所没有的优势如易于分离提取、不存在伦理问题、不存在免疫排斥风险等,目前已成为组织工程技术中较为常用的种子细胞。  摘要背景: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组织工程支架可以为其提供支持,神经营养因子则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分化,3者联合移植治疗方案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综述近年来干细胞、组织工程支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作者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Medlin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mesenchymal stem cells,issue engineering,neurotrophic factor”,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营养因子”,检索文献类型为研究原著,初检文章712篇,再经过严格筛选后,对符合要求的79篇文献进行分类综述。结果与结论: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并不能重建脊髓的复杂结构和稳定性,而单纯的生物材料、神经营养因子也不能替代脊髓损伤过程中的神经元丢失,因此联合移植是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方向。但是由于脊髓损伤的部位、损伤的组织及其修复时的营养需求各异,如何将干细胞、组织工程支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的方案最优化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ORCID: 0000-0001-8505-0231(季航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神经损伤后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用于神经修复、促进神经再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目前常用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范围及效果。 方法:分别对胶原、壳聚糖、凝胶以及透明质酸与人工合成材料形成的聚合物用于神经损伤修复进行动物模型分析,应用免疫染色、生化检测等方法观察评估再生神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确定不同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胶原、壳聚糖、凝胶、透明质酸以及人工合成材料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用于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既可以联合细胞进行生物聚合,也可以联合神经片段移植形成损伤神经桥状联接导管,应用于动物模型实验均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 SCI)修复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PubMed数据库、Ovid Medline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有关应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SCI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用于脊髓再生的生物工程组织支架的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天然材料包括透明质酸、藻酸盐、胶原、琼脂糖等,合成材料包括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聚合物等,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复合材料。生物支架制作技术分为常规技术、静电纺丝技术和无固相成形技术3种:常规技术的作用非常有限;静电纺丝技术是使用最普遍的技术,但尚待完善;无固相成形技术是较新的技术,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支架的治疗策略分为电刺激增强支架中生物细胞的活性,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多肽修饰支架,引入生物活性分子和活性细胞的支架,延迟植入支架。克服SCI后恶劣的内环境,合理使用各种支架的治疗策略更加有利于发挥支架的治疗作用。结论组织工程支架在SCI的应用中可对轴突修复提供物理性的桥接,能够促进再生轴突的生长、连接和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为修复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如何获得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是这一研究的核心和难点。 目的:回顾性分析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和制备方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2年 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库有关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选择和方法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软骨支架材料分为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可采用相分离法、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技术、气体发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及静电纺丝法制备支架材料。由于胶原、琼脂糖和藻酸盐等水凝胶类天然材料可提供足够的生物相容性、增殖和黏附能力及亲水性,电纺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支架又可以保证支架的力学强度、塑形要求、孔隙率、可降解性等,将天然材料利用包埋技术和表面修饰技术复合于电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支架上将更有利于支架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单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移植途径及联合治疗方式。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 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脊髓损伤,移植途径,联合方式”;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ular transplant,spinal cord injury,explantation channel,modality alliance”。最终选择47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途径方法很多,如:损伤局部移植、经脑脊液移植、静脉移植、腹腔移植及组织工程支架移植等。组织工程支架移植效果最佳,其次是损伤原位移植、经脑脊液移植,经静脉和腹腔移植效果较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生物工程材料、药物、物理等手段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经得到广泛学者的认可,但对于不同损伤时间、损伤方式和损伤程度移植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规范和评估。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脊髓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大量工作聚焦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上,脊髓神经干细胞Niche对神经干细胞的作用成为了新的热点。 目的:综述脊髓神经干细胞Niche的相关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11-1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eural stem cells,niche/microenvironment,spinal cor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11-11 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神经干细胞,微环境,脊髓损伤”,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文献483篇,最终纳入31 篇。脊髓神经干细胞Niche为脊髓神经干细胞生存、自我更新以及分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微环境,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干细胞Niche的变化对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脊髓神经干细胞Niche中的神经干细胞、细胞组成、分子调节以及脊髓损伤后这一Niche中部分细胞的变化等的研究进展为应用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颈椎、颈髓损伤,其损伤的原因、机制尚存争议,认识其发病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的:综述国内外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11年5月)和PubMed数据库(1950年1月至2011年5月)中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有关的文章,检索词为“颈髓挥鞭样损伤、发病机制、影像学、治疗”和“cervical spinal cord whiplash injuries; pathogenesis; imaging; 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和英文。纳入所述内容与颈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90篇相关文章,纳入符合要求的38篇文献进行综述。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的颈椎、颈髓损伤,主要由过伸性和过屈性损伤引起。近年来对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标准存在不同的分歧。常规X射线和CT检查无阳性发现,MRI检查能降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误诊率,是一种最佳检查方法。根据损伤机制可选择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交通事故、坠落伤、运动损伤等不断增多,创伤性脊髓损伤已成为危及脊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的:探讨胶原/丝素蛋白支架联合神经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①分别提取胶原和丝素蛋白原料,将二者以质量比2∶4混合,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丝素蛋白支架;将第3代GFP小鼠神经干细胞接种至胶原/丝素蛋白支架上,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生长情况。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将40只成年SD大鼠分5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建立T10段脊髓缺损模型,干细胞组脊髓缺损处注射神经干细胞,支架组脊髓缺损处植入胶原/丝素蛋白支架,联合组脊髓缺损处植入接种神经干细胞的胶原/丝素蛋白支架,每组8只。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BBB评分和斜坡实验,术后第8周行神经诱发电位检测、苏木精-伊红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创伤性脊髓损伤大鼠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胶原/丝素蛋白支架上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的黏附、伸展与分化。②旷场实验BBB评分和斜坡实验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随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各治疗组大鼠的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与程度均优于模型组,其中以联合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最好。术后第8周,脊髓损伤后各治疗组大鼠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振幅检测结果均优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检测结果优于干细胞组、支架组(P<0.05)。术后第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修复效果最差,联合组修复效果最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最少,各治疗组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均多于模型组,其中以联合组最多。③胶原/丝素蛋白支架联合神经干细胞对创伤性脊髓损伤大鼠双下肢功能改善和脊髓组织修复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