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创伤早期的应激阶段,创伤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无菌性炎症阶段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全身循环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分别在关闭伤口时、置换后1,4和24 h采集静脉血样本以及创伤局部引流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在各个时间点上创伤局部引流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循环血(P < 0.05);置换后早期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创伤局部引流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仍高于循环血中的水平(P < 0.05);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在置换后无显著改变,且在创伤局部和循环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后急性无菌性炎症阶段,循环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会直接反映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白藜芦醇可在体外抑制软骨细胞的凋亡。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方法:对兔以白藜芦醇临床等效剂量灌胃后,制备含10%,20%,40%白藜芦醇含药血清,与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共培养,以正常兔血清培养细胞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含药血清组体外培养滑膜细胞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较正常兔血清组明显降低(P < 0.01),并随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逐渐降低(P < 0.01或P < 0.05)。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依次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呈正相关。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显著下调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在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减轻滑膜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作为炎症递质,其水平与骨性关节炎病情相关。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性关节炎报道较少。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观察关节软骨T2值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并进行分析。 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兔仅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第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后第2周,1,2,3个月行左后膝关节核磁共振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检查。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2值降低,无关节腔积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软骨T2值变化与二者呈正相关。MRI能够反映早期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关节腔内可向软骨分化,为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滑膜组织呈高表达,但其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 目的:观察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在牛源性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模型滑膜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制备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动态观察大鼠各项关节炎的活动指标和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RT-PCR法检测滑膜组织中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的蛋白表达及定位。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免疫13 d后出现足爪红肿,关节炎指数评分逐渐升高(P < 0.01),炎症高峰期在19-25 d,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软骨骨质破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髓样细胞诱发受体2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发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炎症调节递质,其反应性升高在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利用尿酸钠刺激滑膜细胞制备体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模型,在评价治疗这类疾病药物作用机制方面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不同浓度尿酸钠体外直接刺激滑膜细胞后滑膜细胞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探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模型制备条件。 方法:培养大鼠滑膜细胞,分别添加终浓度为0(空白组),50,125,250,500,1 000 μmol/L的尿酸钠进行干预,于培养24,48 h后测定细胞活力及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 结果与结论:各组在24,48 h内药物对细胞活力无影响。与空白组比较,尿酸钠干预组在24,48 h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提高,尿酸钠浓度为500 μmol/L,给药时间为24 h,培养液中各细胞因子浓度最高。说明利用一定浓度尿酸钠和刺激时间,便于筛选理想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已证实人工脊柱膜预防腰椎手术后瘢痕形成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否可以减少腰椎手术后炎症因子释放目前还不明确。 目的:探讨人工硬脊膜对腰椎术后血液及引流液中炎症因子质量浓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3至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2组,使用人工硬脊膜者为试验组,未使用人工脊柱膜者为对照组,另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为空白对照组。检测3组手术前、手术后第2,3天血液标本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试验组、对照组术后第1,2,3天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 结果与结论:①引流液:试验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3种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且试验组患者未发现发热、过敏、异物排斥等不良反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②血液:试验组术后第3天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各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表明应用人工硬脊膜可以降低腰椎术后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同时对外周血炎症因子质量浓度有轻度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药物有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物,植物药因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而越来越受到瞩目。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及白喉乌头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造模组37只,造模组于大鼠足跖及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24只造模成功大鼠进行后续实验,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组和白喉乌头组,每组各8只,每周对3个造模后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共4组大鼠进行关节炎评分。经过灌胃给药治疗4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在滑膜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白喉乌头组、雷公藤组关节炎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在模型组滑膜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在白喉乌头组、雷公藤组中表达低于模型组(P < 0.05)。结果证实,白喉乌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髁置换因其创伤小、失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膝关节功能优、假体生存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报道多集中于其临床疗效,而单髁置换后患者体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罕见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后的疗效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因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股胫角、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术后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假体衬垫脱位等并发症;②术后1个月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股胫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术后1,3,6个月测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呈逐渐好转趋势(P<0.05);④术后3,6个月测量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术前逐渐下降(P<0.05),术后各时间点呈逐渐下降趋势;⑤提示单髁置换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内翻畸形及下肢力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关节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对炎症界膜形成、破骨细胞活化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应用药物逆转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病理过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目的:综述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方法:以“Artificial joints,Aseptic loosening,Osteoclast,Tumor necrosis factor-a,Interleukin-1,Drug treatment,Gene Therapy,Bone los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破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药物治疗,基因治疗,骨丢失”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假体无菌性松动药物的相关研究,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纳入29篇文献进行分析。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治疗所涉及的药物大都已被临床使用,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降低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如何提高假体周围局部的有效药物浓度。用转基因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是近年来研究的最新进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因为基因治疗的人体安全性尚未解决,所以这些研究还停留在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关于非贵金属烤瓷和贵金属烤瓷对牙龈、牙周组织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多,纯钛与非贵金属、贵金属之间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烤瓷金属材料修复后基牙龈沟液中龈沟液分泌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择后牙区(前磨牙和磨牙)患者60例,共80颗受试牙,按烤瓷金属内冠材料不同分为3组,钴铬合金组28颗、纯钛烤瓷组32颗、金铂合金烤瓷组30颗。在修复1,3个月后检测龈沟液的分泌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1,3个月钴铬合金组龈沟液分泌量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修复前(P < 0.05)。修复后1,3个月纯钛组的龈沟液分泌量,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修复前(P < 0.05),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修复后1,3个月金铂合金组的各项指标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钴铬合金组龈沟液分泌量、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纯钛组、金铂合金组(P < 0.05)。纯钛组龈沟液分泌量、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金铂合金组(P < 0.05)。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30 min、1 h、3 h、6 h、12 h、3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6 h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4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背景:膝骨关节炎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病变的机制还不明确,但现已有实验证实膝骨关节炎的发病与炎症相关物质有密切的关系。 目的:分析炎症相关物质在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按美国风湿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选择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来自因外伤截肢或半月板损伤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膝关节内损伤)6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者膝关节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桥蛋白水平,采用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水平,按TBA荧光法测定过氧化脂质浓度。 结果与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表达高水平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桥蛋白、一氧化氮和过氧化脂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过氧化脂质与膝骨关节炎的病变呈正相关。结果提示这些炎症相关物质确实参与了人膝骨关节炎的发病进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及其炎症反应参与了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前期实验发现结石晶体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磷酸钙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协同作用。 方法:实验分两部分:①将成功诱导为巨噬细胞的U937细胞分为空白组、100 mg/L磷酸钙组、10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100 mg/L磷酸钙+10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干预1,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②将已成功诱导为巨噬细胞的U937细胞分为100 mg/L磷酸钙组、磷酸钙+1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磷酸钙+5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磷酸钙+10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干预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 结果与结论:ELISA结果显示,磷酸钙组,10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质量浓度均高于空白组,磷酸钙+100 μ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上清液上述因子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5),且呈时间依赖性。不同质量浓度高迁移率族蛋白B1+磷酸钙组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均显著高于磷酸钙组(P < 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磷酸钙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均可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可协同磷酸钙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It is unclear about dexamethasone effect on the regulation of microRNA-155 expression in macrophages. OBJ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dexamethasone can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microRNA-155 in macrophages. METHODS: (1) Lipopolysaccharide stimulation of mouse macrophages: mouse macrophage cell lines, Raw264.7 cell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stimul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Cultured cells were collected at 0, 0.5, 2, 6 hours after culture to detect the dynamical expression of microRNA-155. (2) Dexamethasone intervention for macrophages: Macrophag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phosphate buffer; lipopolysaccharide group stimul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combined group given intervention with dexamethasone and lipopolysaccharide; dexamethasone group cultured with dexamethasone. At 6 hours after culture, cell supernatant was collect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and interleukin-6 using ELISA method.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icroRNA-155 in the Raw264.7 macrophag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Lipopolysacchari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interleukin-6 and microRNA-155 after 6 hours of culture (P < 0.05). Combined use of dexamethasone and lipopolysaccharide slightly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interleukin-6 and microRNA-155 (P < 0.05). Dexamethasone alone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and interleukin-6,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microRNA-155 (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examethasone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microRNA-155 in the macrophage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最近的数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被广泛地应用于晚期膝关节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创伤性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截骨方法、软组织平衡以及假体旋转定位一直是争论和探讨的问题。 目的:探讨晚期膝关节病变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修复效果。 方法: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31例(31膝)晚期膝关节病变,其中骨关节炎26例26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5膝。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屈曲挛缩畸形,最大屈曲畸形角度均小于25°。分别对患者在置换前和置换后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所有31膝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无早期感染,无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置换后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屈曲和内翻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为(46.4±5.3)分,置换后6个月为(84.6±10.5)分,优良率为84%。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晚期膝关节病变效果确切,但操作较复杂,技术要求精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关节软骨退变和破坏中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长针透刺与透明质酸钠治疗大鼠膝骨关节炎后,大鼠化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变化。 方法:SD大鼠通过膝关节腔内注射1.6%木瓜蛋白酶溶液并驱赶大鼠活动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2周后随机分为3组,长针透刺组用直径0.30 mm、长125 mm规格的毫针透刺大鼠犊鼻穴和膝眼穴;药物治疗组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模型组不干预。并设立不造模的正常组。 结果与结论:治疗4周后,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 0.05),长针透刺组、药物治疗组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 0.05),长针透刺组与药物组相近(P > 0.05)。证实长针透刺疗法能有效纠正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化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异常表达,这也可能是长针透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 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e Knee》2019,26(5):1152-1158
Tuberculosis (TB) affecting a prosthetic knee is an unusual and diagnostically challenging presentation of this disease. This study reported a case of an 80-year-old man with a left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performed eight years before his presentation. He presented with left knee swelling and pain for one month. Knee X-rays showed a normal joint space with no loosening of his prosthesis. His chest X-ray showed miliary disease, and microbiological studies of his sputum and synovial fluid aspirate grew 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 complex. He was successfully medically treated with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alone for one year. His knee hardware was retained, and he did not require debridement, resection, or revis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of miliary TB with delayed-onset TKA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 in which the prosthesis was successfully retained. Thirty-eight published TB TKA PJI cases in medical literature we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