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国内外有关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人脐血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鉴别方面文章不多。 目的:从人脐血和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和鉴定。 方法:选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脐血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1× 106/cm2的浓度种植于预先铺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中,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和外周血中存在内皮祖细胞,浓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诱导培养下可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CD105、KDR和CD31,能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1,它们可作为体外分选内皮祖细胞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背景: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血管生成,也参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和血管内膜损伤后修复,对治疗缺血性疾病意义重大,但目前对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还存在争议。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并比较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铺被的培养瓶中贴壁培养,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的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对获得的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以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检测。 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多,集落状生长,增殖能力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少,散在生长,消化后能贴壁但不能传代。两种不同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贴壁细胞CD133、CD34、Flk-1、Ⅷ因子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il-acLDL、FITC-UEA-1均为双染。透射电镜检查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发现W-P小体。提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均能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但前者是早期内皮祖细胞,后者为晚期内皮祖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诱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诱导培养方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GM-2培养基重悬并在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进行诱导培养,动态观察贴壁细胞生长状况,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内皮祖细胞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其相关表面标志CD34、CD133、CD31、VEGFR2和CD14。结果 贴壁细胞呈细长条状分布,整体形态和生长密度均以第9天最佳,约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4.62%~5.47%;细胞停留在G0/G1期,增殖指数仅为(1.20±0.18)%;细胞自第5天起即可同时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结合荆豆类凝集素,Ⅷ因子相关抗原于第9天始呈阳性;表面标志CD34、CD133、CD31、VEGFR2和CD14分别为0.19%±0.06%、1.67%±0.52%、61.56%±5.57%、70.29%±7.37%和89.31%±4.11%,共同指示诱导所得细胞属于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结论 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方法。方法选择脐静脉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先包埋了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的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EGM-2MV培养细胞,3d后,洗掉非贴壁细胞,换培养液继续培养至7d,收集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细胞功能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系标志。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能特异性吸附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祖细胞标志CD133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KDR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27.05±2.94)%、(16.37±2.69)%和(56.67±7.29)%;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活性。结论人脐静脉血中可以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诱导分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从脐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研究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条件。方法 从新鲜脐血中纯化的CD133^ 细胞接种于添加了VEGF、bFGF、IGF—1的M199培养液中,观察梭形贴壁细胞的出现时间和特异性细胞标志。结果 培养3—4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4d左右可形成索条状结构,贴壁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VE-cadherin,vWF,UEA-1和VEGFR-2。结论 脐血中含有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旨在从大鼠外周血及骨髓中提取内皮祖细胞,培养晚期内皮祖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或通过内皮祖细胞联合基因治疗使内皮祖细胞高表达血管新生诱导因子,达到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目的。 目的: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培养,观察并记录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选取内皮祖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133、CD34、KDR对原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KDR、CD34表达,并通过吞噬功能实验进一步鉴定培养细胞。 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能够分离获得早晚期内皮祖细胞;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34、CD133、KDR表达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测CD34、KDR表达阳性;贴壁细胞能够吞噬ac-LDL,结合UEA-1。实验成功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获得了增殖活性强的晚期内皮祖细胞,找到了更好的成血管干细胞的种子来源。  相似文献   

7.
<正>自1997年Asahara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首次分离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1]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EPCs是具有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外剧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培养及分离,并探索EPC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条件:方法:健康成人肘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6孔板进行培养(含有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观察细胞集落、梭形贴壁细胞的形成过程。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咆仪进行EPC的鉴定。结果:在细胞培养的第4天,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开始形成从中间向外剧放射的细胞集落;住第7天时形成典型的长梭形,首尾相连成条索状;培养第2周时,长悛形细胞渐消失,出现鹅卵石样的圆形椭圆形细胞;在第3周时,鹅卵石样细胞增殖旺盛。可以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功鉴定EPC,并且VEGF和人纤维连接蛋白可以促进EPC的生长。结论:人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来源于单个核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出现于细胞培养第4-7天,晚期内皮祖绌胞出现于细胞培养2-3周时。EPC任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细胞,为EPC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方法培养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操作复杂,费用大,细胞获得率较低。 目的:利用自体血清培养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并鉴定其功能。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分化为内皮祖细胞。按培养基条件不同分为EGM-2MV组、添加自体血清组(M199+体积分数10%自体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添加胎牛血清组(M199+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观察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能力;采用细胞形态观察、双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培养第7天,EBM-2MV组和添加自体血清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率都优于添加胎牛血清组(P < 0.05)。每组细胞经结合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双色荧光染色鉴定后双阳性率> 80%,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每组细胞CD133,CD34和KDR的表达均为阳性。证实在M199培养液中添加自体血清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培养内皮祖细胞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内皮祖细胞因其分离与培养的方法各不相同,在实验中难以重复。 目的:探讨大量获取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方法。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4周龄SD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EGM-2 MV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摄取Dil-Ac-LDL与结合FITC-UEA-1实验、免疫荧光化学鉴定其表面抗原CD133与VEGFR2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形成管腔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形态学观察: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在生长的早期(8 d左右)、晚期(15 d左右)其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早期以纺锤形、三角形、圆形细胞多见,晚期以圆形、短梭形细胞多见。②摄取Dil-Ac-LDL与结合FITC-UEA-1实验:显示8,21 d的细胞均为阳性。③免疫荧光化学染色:8 d的细胞表达CD133、VEGFR2。④管腔形成实验:在Matrigel基质上15 h左右能够生成血管样结构。结果表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后以EGM-2 MV进行诱导培养,经过鉴定证明获得的细胞符合内皮祖细胞的特征。这种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可靠、大量地获取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背景: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体系下生长状态差异显著,因此选取一种更适合的培养基相当必要。 目的:对比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贴块法收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T75培养瓶培养传代后,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种入到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 PRO RSTM培养基中,培养第1,3,5,7天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其成骨及成脂肪诱导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培养出的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CD29、CD31、CD34、HLA-DR。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有大量红色小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成骨样细胞团,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形态均匀,而其他2种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程度和形态都不如前者好。在培养传代细胞时,可优先选择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对异体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CB-MSCs,流式细胞术测表面标记;取正常人外周血,免疫磁珠分离CD3+T细胞,将分离的CD3+T与HUCB-MSCs 1∶1混合培养5 d,PHA刺激或不刺激,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T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HUCB-MSCs呈纺锤样的细胞形态,不表达CD14、CD34、CD45、HLA-DR,而表达CD29、CD44、HLA-ABC。HUCB-MSCs抑制PHA引起的T细胞增殖(5 230±550 vs 10 500±800 counts/min,P<0.001);HUCB-MSCs还能抑制异体T细胞分泌IFN-γ(510±60 vs 1 580±100 pg/mL,P<0.001)和TNF-α(590±20 vs 1 180±30 pg/mL,P<0.001),上调IL-4(16.3±8.2 vs 4.1±1.8 pg/mL,P<0.001)和IL-10(105±5 vs 17±2 pg/mL,P<0.001)分泌;HUCB-MSCs不诱导T细胞的凋亡。结论 HUCB-...  相似文献   

13.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脐带血中存在着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在移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脐血中是否还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却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其中有间充质干细胞,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形态、表面标志及分化潜能非常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含量较低,难以传代培养扩增,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情况,为脐血的充分利用提供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脐带中富含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些细胞能表达多种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及多种干细胞相关基因,能分化为3个胚层衍生的多种成熟细胞,合成多种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干细胞等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并具有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
李志斌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0):1134-1138
目的 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对异体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UCB-MSCs,流式细胞术测表面标记;取正常人外周血,免疫磁珠分离CD3+T细胞,将分离的CD3+T与HUCB-MSCs 1:1混合培养5d,PHA刺激或不刺激,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T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流...  相似文献   

16.
Stem cells in the umbilical cord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tem cells are the next frontier in medicine. Stem cells are thought to have great therapeutic and biotechnological potential. This will not only to replace damaged or dysfunctional cells, but also rescue them and/or deliver therapeutic proteins after they have been engineered to do so. Currently, ethical and scientific issues surround both embryonic and fetal stem cells and hinder their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In contrast, stem cells recovered postnatally from the umbilical cord, including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cells, amnion/placenta, umbilical cord vein, or umbilical cord matrix cells, are a readily available and inexpensive source of cells that are capable of forming many different cell types (i.e., they are “multipotent”).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umbilical cord-derived stem cells and compare those cells with adul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17.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 studied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compa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adipose tissue, and ski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characterized morphologically, cytofluorometrically, and by their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d not differ from cells isolated from adipose tissue and skin by the main parameters (by morphology, expression of surface markers, and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A specific feature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their low count per volume of the initial material and very low proliferative activit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Kletochnye Tehnologii v Biologii i Medicine, No. 1, pp. 16–20, January, 2007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一种稳定、高效的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并探讨脐带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双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MSCs,对比其培养成功率;BrdU掺入实验检测脐带MS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MSCs表面分子标志;采用丹参联合生长因子的方法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组织块贴壁法获得脐带MSCs成功率高;BrdU阳性标记率达90%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90,不表达CD34;脐带MSCs经诱导分化,伸出长突起,呈神经元样细胞改变,且表达神经元标志性蛋白NSE、MAP2。神经胶质细胞标志性蛋白GFAP表达较少。结论:成功建立了高效、稳定的脐带MSCs分离培养方法。脐带MSCs经诱导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为临床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