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药物在体外消除肠道杆菌携带的耐药质粒pRsT98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中西药在体外消除肠道杆菌携带的耐药质粒pRST98的可能性。方法 将原存在于伤寒杆菌中的耐药质粒pRST98经接合转移分别导入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杆菌,选用双黄连和氧氟沙星对上述3种细菌进行亚抑菌浓度的消除试验,并对实验前后的受试菌分别进行K-B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MIC)药敏试验及质粒电泳检测。结果 两种药物在体外未能将受式菌携带的pRST98消除;但该质粒编码的耐药标志减少;部分菌株对原有药物的耐药程度明显下降。结论 双黄连和氧氟沙星能降低pRST98宿主菌的耐药性,但药物作用后同一质粒在不同宿主菌中耐药性变化的差异,显示该质粒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伤寒杆菌的不相容性C群接合性耐药质粒 pRST98对其宿主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影响。方法 用标准系列稀释法检测 3株同源染色体伤寒杆菌———含 pRST98的野生型伤寒菌株STpRST98、经SDS人工消除pRST98的突变体菌株ST(R-)及 pRST98重新导入突变体的接合子 pRST98/ST(R-) ,研究它们在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 J774A .1内的存活情况。结果 巨噬细胞吞噬后 6 0min内大多数待检菌被杀死 ,但 pRST98宿主菌在巨噬细胞内的活菌数明显高于无此质粒的菌株 (P <0 .0 5 )。结论 pRST98能提高其宿主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伤寒杆菌多重耐药质粒pRST98的毒力基因spv进行克隆及核酸序列测定。方法 为区分毒力基因存在于细菌染色体还是位于耐药质粒pRST98,先分离提取耐药质粒pRST98,再以该质粒为模板,将自行设计的引物经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装入克隆载体pGEM-T EASY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结果 PCR反应得到spv,基因的spvR和spvB片段,其ORF大小分别为894bp和1776bp,核酸序列测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论 伤寒杆菌多重耐药质粒pRST98除编码细菌抗药性外,还具有与细菌毒力相关的基因,该质粒是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嵌合型”质粒。  相似文献   

4.
将pRST98导入不含质粒且对抗菌药物敏感的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清除耐药菌株的pRST98,计算接合子及R质粒消除前后菌株在人、兔及豚鼠的不同浓度、不同成份血清中的存活率。pRST98介导其宿主苏对血清杀苏的抗性,但在不同宿注菌中抵抗力不同;补体经典途径主路途径均参与血清杀菌过程。pRST98具有多效性,其广泛的宿主性在介导细菌多重耐药的同时,还赋予细菌抵抗血清的杀菌作  相似文献   

5.
将p R S T98 导入不含质粒且对抗菌药物敏感的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S D S) 消除耐药菌株的p R S T98 ,计算接合子及 R 质粒消除前后菌株在人、兔及豚鼠的不同浓度、不同成份血清中的存活率。p R S T98 介导其宿主菌对血清杀菌的抗性,但在不同宿主菌中抵抗力不同;补体经典途径及旁路途径均参与血清杀菌过程。p R S T9 8 具有多效性,其广泛的宿主性在介导细菌多重耐药的同时,还赋予细菌抵抗血清的杀菌作用,使病原菌致病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携带pRST98的野生型伤寒沙门菌于30℃和37℃培养3 d,用半定量法确定生物膜形成的适宜温度。将稀释的菌液于30℃分别培养12 h、1 d、2 d、3 d、4 d和5 d,用半定量法确定生物膜成熟的时间。分别用携带pRST98的野生型伤寒沙门菌,消除pRST98的突变株及pRST98的回补株建立生物膜模型,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法和扫描电镜观察三种株受试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结果在30℃培养时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37℃,此温度为沙门菌生物膜形成的适宜温度;3 d时生物膜趋于成熟;野生株和回补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显著高于突变株。结论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与该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伤寒杆菌的不相容性C群接合性耐药质粒pRST98对其宿主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影响。方法 用标准系列稀释法检测3株同源染色体伤寒杆菌-含pRST98的野生型伤寒菌株STpRST98、经SDS人工消除pRST98的突变体菌株ST(R^-)及pRST98重新导入突变体的接合子pRST98/ST(R^-),研究它们在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J774A.1同的存活情况。结果 巨噬细胞吞噬后  相似文献   

8.
细菌胞外膜泡提取法的比较和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龙兴  刘智广 《医学争鸣》1995,16(2):158-159
细菌胞外膜泡提取法的比较和改良倪龙兴,刘智广,史俊南,陈镔复(西安口腔医学院牙体病科710033中心实验室)关键词胞外膜泡;提取;比较中图号R329.28细菌胞外膜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CV)是细菌外膜向外膨出呈芽状、形成...  相似文献   

9.
耐药质粒在肠道杆菌间的接合传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3 种抗菌药物对18 株肠道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质粒检测并用传统及改良两种接合转移试验方法,以5 株伤寒杆菌的不相容性 C群( Inc C) R 质粒、6 株大肠杆菌及2 株鼠伤寒杆菌的 R 质粒作供体,研究其在肠道杆菌间的传递。结果显示, R 质粒能在4 种肠道杆菌间互相传递,其中伤寒杆菌 Inc C 群 R 质粒能在这4 种菌中稳定复制并表达耐药性。质粒的可传递性给阻断耐药性的传播和疾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单纯消除某个菌中的耐药质粒已难以奏效,正常菌群中庞大的耐药基因库是致病性耐药菌株流行的潜在危险;合理选择、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选择性压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耐药质粒在肠道杆菌间的接合传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3种抗菌药物对18株肠道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质烂检测并用传统及改良两种接合转移试验方法,以5株伤寒杆菌的不相容性C群(incC)R质粒、6株大肠杆菌及2株鼠伤寒杆菌的R质粒作供体,研究其在肠道杆菌间的传递。结果显示,R质粒能在4种肠道杆菌间互相传递,其中伤寒杆菌incC群R质粒能在这4种菌中稳定复江表达耐药性。质粒的可传递性给阻断耐药性的传播和疾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单纯消除某个菌中的耐药质粒  相似文献   

11.
L Zhang 《中华医学杂志》1991,71(6):314-7, 24
From November 1988 to June 1989, 142 strains of S. typhi wer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of typhoid fever in Qingpu County, Shanghai These strains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ceftazidime, ceftriaxone, ofloxacin and enoxacin, the sensitive rates to chloramphenicol, co-trimoxazole and ampicillin being from 67% to 83%. Of these 142 strains, twenty-two were multiresistant strains, being resistant to chloramphenicol, co-trimoxazole, ampicillin, cefazolin, gentamicin, piperacillin and tetracycline. Beta-lactamase production wa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of S.typhi to beta-lactam antibiotics. Plasmid analysis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a plasmid band of 98Md was found in all multiresistant strains as well as the conjugates, while in sensitive strains, no plasmid band was found. The 98Md large plasmid seem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ultiresistance of S.typhi. Phage typing of S.typhi strains in Qingpu area revealed that M1 was the most prevalent type and A, E1, D2 etc followed in order of frequency. M1 type seem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istance to chloramphenicol, co-trimoxazole and ampicill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介导野生型p53(wtp53)基因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的可行性、效率性及作用效果.方法 以前期实验所筛选的超声辐照参数(300 kHz,0.5 W/cm~2,30 s)为实验条件,将HeLa细胞分为质粒组(A组)、质粒+超卢组(B组)、质粒+超声+微泡组(C组)、质粒+脂质体组(D组)、空白对照组(E组),分别进行处理.转染24~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基因转染效率、RT-PCR检测p53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M1Tr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见C、D组均有较多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细胞(转染率分别为14.15%和10.86%),B组仅有极少的荧光细胞(0.81%);A组和E组无荧光表达;RT-PCR结果 显示,C组和D组均可见特异性p53电泳条带,C组的电泳条带的光密度比值高于D组(P<0.05);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展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能使细胞周期出现明显的G_1期阻滞,C、D组与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MTT测定结果 显示c组细胞生长明显受抑,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程度逐渐增强.结论 适当浓度的微泡和优化的超声辐照条件可增强基因转染效率,野生型p53基阒能使HeLa细胞产生G_1期阻滞,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膜孔蛋白OmpF缺失和主动外排在耐药大肠杆菌蓄积亲水性氟喹诺酮环丙沙星、洛美沙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菌体内药物蓄积量和主动外排的作用采用荧光测定法;细菌膜孔蛋白以SDS-PAGE分析。研究的菌株包括大肠杆菌K-12膜孔蛋白缺失突变株JF701(OmpF^ )、JF703(OmpC^ );敏感株Ecs及其实验室诱变耐药株R2、R256,临床分离耐药株R5、R6。结果:Ecs中的药物蓄积稳态浓度与JF701一致,较JF703高1/3(环丙沙星)或1/2(洛美沙星),但JF703仍对氟喹诺酮敏感;而耐药菌中的药物蓄积量除R2稍高于JF703外,较敏感菌低2-10倍。加入DNP后,两个药物的蓄积量均增高,尤其耐药株的升高显,表达这些菌株的主动外排(泵)系统功能明显增强。膜孔蛋白检查发现,Ecs株有OmpF和OmpC,R2、R256缺失OmpF,R5、R6缺失OmpC。结论:大肠杆菌减少对亲水性氟喹诺酮的蓄积量涉及OmpF缺失和主动外排(泵),而后可能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与小鼠巨噬细胞J774A.1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用3株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毒株SR-11、低毒株RIA和将pRST98经接合转移导入RIA的接合子pRST98/RIA在体外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J774A.1共培养,于0、2、4、6、12和24h用JC-1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RST98对J774A.1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用AnnexinV-FITC试剂盒和TUNEL法检测J774A.1的凋亡情况;台盼蓝染色法和系列稀释法分别用于活细胞和胞内活菌计数。结果从感染后2h起,SR-11组、pRST98/RIA组和RIA组J774A.1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百分率依次降低,随着感染的时间延长,J774A.1通过线粒体途径而导致的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各感染组J774A.1的凋亡率表现为SR-11组〉pRST98/RIA组〉R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各时间段J774A.1的活细胞数和细胞内活菌计数均呈现SR-11组%@ 1673-0399  相似文献   

15.
对从贵州省安顺地区伤寒暴发流行患者分离并经药敏试验获得的111株多重耐药性伤寒沙门氏菌,做了接合性R质粒的检测。接合性R质粒检出率在氨苄青霉素(AP)、羟氨苄青霉素(AO)、氧哌嗪青霉素(PR)、四环素(TC)、卡那霉素(KM)和缝霉素(SM)6种抗生素耐药标记菌株中最高,均达98%以上,氯霉素(CM)耐药标记菌株的检出率为75.7%。并且证实流行菌株R质粒的基本耐药性传递类型为。AP、AO、PR、TC、KM,CM、SM和AP、AO、PR、TC、KM、SM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性特点,并探究其主决定因素。方法对临床送检的痰液、咽拭子、气管分泌物等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为敏感菌株、泛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3种菌株。分析菌株β-内酰胺酶活性以及细胞外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与敏感菌株组β-内酰胺酶活性(12±6)U/mg比较,泛耐药菌株组β-内酰胺酶活性(253±36)U/mg,多重耐药菌株组β-内酰胺酶活性均明显增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泛耐药菌株组β-内酰胺酶活性表达最高;与敏感菌株组细胞外膜通透性比较,泛耐药菌株组细胞外膜通透性、多重耐药菌株组细胞外膜通透性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泛耐药菌株组细胞外膜通透性阻碍作用最强。结论β-内酰胺酶活性和细胞外膜通透性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主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