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2.
布洛赫哲学的方法论受到了"总体性"概念和"碎片性"概念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在超越黑格尔和卢卡奇"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布洛赫构建了一种超越本体的"总体性"概念;另一方面,布洛赫试图通过本雅明的"碎片性"概念来回应卢卡奇对其哲学的批判,但又区别于本雅明的超现实主义态度."总体性"和"碎片性"概念在布洛赫具体的乌托邦哲学当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关于语言、暴力、时间和正义的思考,留给人们很多疑难和困惑,也激发了人们重新解释他留下的文本的兴趣。他从语言和经验出发,借鉴了神学的经验,将认识论、时间意识、历史观念、暴力、政治行动、正义、幸福融合在一起加以思考,批判了语言的堕落、线性历史观和乌托邦,维护了自然、人与他人三者之间关系的伦理,为我们展示出这个"二十世纪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政治哲学遗产深邃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规定性,也是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哲学在思考人的问题时,曾经长期囿于内在的意识范围.然而,人的自我意识的矛盾结构不过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的观念形式;人只是从特定自然选择下的特定生物发展而来并永远受制于自然,这一经验的事实也要求哲学在思考人的问题时,不能只取形上的、超验的态度,而必须参照经验包括人的生理的和文化的经验性特征.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可用中国俗语"亲兄弟,明算账"说明之.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7.
"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凸显认识论意旨的概念,特别是在原始道家哲学中, "明"更是一个富有意味的概念.道家所说的"明"超乎一般的认识论的意义,既 非感性之"明",也非知性之"明",而是指向"道"自身的显现、显明. "明"也就是生 存的澄明,道家的认识论与本体论是合而为一的.道家所说的"明"既"明"且"暗",这 也应和着"玄冥"的"道体".  相似文献   

8.
《德国悲悼剧起源》与其说是一部文艺学著作,不如说是本雅明历史认识论的思想蓝图。通过对主体性历史的反思,本雅明指出了主体性历史哲学的弊端,认识到历史认识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它需要建立新的认识论。为了避免重新陷入主体哲学之中,本雅明放弃使用传统的认识论术语,从分析德国悲悼剧入手去阐释历史总体自我呈现的过程,形成了以语言和寓言为核心、从破坏到收集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范畴的比较和考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处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关系,又是怎样从认识论进入到伦理学的.从这些考察与比较中,可以看出阳明与康德在思考上的某些联系以及二者的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古典实用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对经验主义的超越。古典实用主义把经验这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概念改造成了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从而一方面消除了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也从经验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引申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