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B超检查结合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NALFD组与对照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NALFD组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腹部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存在时提示动脉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 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双环醇,治疗组给予双环醇和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均治疗12周;对比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肌酸激酶、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超影像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治疗NALFD疗效可靠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54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人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96例和正常组58例,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患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人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值、空腹血糖、胰岛素浓度、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变量分析发现,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呈显著相关[OR 1.471,95%CI(1.195,1.821),P<0.001]。结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可见,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陈璐  谢青 《家庭用药》2021,(4):36-36
“脂肪肝”原来是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现已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LFD)”,这着重强调了脂肪肝与全身代谢情况有密切关系!这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近10年来,我国成人的患病率从15%增加到了31%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尿酸(UA)、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80例高血压患者测定血脂、尿酸,超声心动图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酸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血尿酸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较IMT增厚组也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LDL-C较IMT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在无颈动脉斑块组中,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IMT独立相关.结论 UA、TG、LDL-C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斑块的超声检查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冠心病患者)138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斑块情况并评价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粥样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粥样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斑块情况与冠心病的发病显著相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廖柏明 《首都医药》2011,18(6):42-43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双环醇片治疗,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症状、血脂结果、肝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44例仅用生活方式干预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8%,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B超等影像检查的普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检出率逐年增加。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们分别应用自拟化瘀疏肝饮与脂必妥治疗非酒  相似文献   

12.
张莉  金仲群  葛路岩 《河北医药》2008,30(12):1888-188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方法对4 0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用二维B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测量中膜厚度(IMT),斑块长度及宽度,观察斑块特征,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4 080例斑块中斑块发生率最高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ICA。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硬化狭窄诊断可靠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力以及血糖(GLU)、载脂蛋白Al(ApoA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浓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7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及9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ALT、γ-GT、ChE、GLU、ApoAl、TG、TC含量.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ALT、γ-GT、ChE、TG、TC等5项生化指标均升高,其中TG和Ch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异常例数所占比例较高(TG升高46例,占59.0%;ChE升高43例,占55.1%);TC、ALT、γ-G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LU、ApoA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ChE等5项生化指标测定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以血清ChE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的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NAFLD患者有92例(95.83%)肝酶学异常,22例(22.92%)轻度胆红素增高,22例(22.92%)血脂异常。44例(47.83%)B超检查有脂肪肝的表现。22例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皆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病变和程度不同的小叶内炎症,部分病例有点状坏死和纤维化。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而B超是最简单使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联合二甲双胍口服,疗程8周;对照组给予甘草酸单钾盐片和益肝灵片口服,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血糖的变化情况和B型超声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GG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清TG、TC、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B型超声的声像图表现明显改善.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忻总结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的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NAFLD患者有92例(95.83%)肝酶学异常,22例(22.92%)轻度胆红素增高,22例(22.92%)血脂异常。44例(47.83%)B超检查有脂肪肝的表现。22例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皆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病变和程度不同的小叶内炎症,部分病例有点状坏死和纤维化。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而B超是最简单使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他莫昔芬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激素敏感型乳腺癌的抗雌激素类药物。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他莫昔芬可以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FD)。目前认为他莫昔芬诱发NALFD的机制主要包括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的β氧化、三酰甘油转运异常以及雌激素拮抗作用。对他莫昔芬诱发NAFLD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日10mg,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弛汀1日20mg,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高剂量组的有效率为94.0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 (43/50) (P <0.05).结论 高剂量(20mg)阿托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10mg),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评估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10例高龄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脂、超敏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周后,最终共有105例患者纳入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R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少(PWTBZ<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颈动脉硬化较单用阿托伐他汀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栾琴 《医药世界》2010,(6):495-495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01-2009-01门诊或住院患者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诺贝特100 mg,3次/d和藻酸双酯钠100 mg,3次/d,口服,疗程4个月,于治疗前后用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情况。结果非诺贝特组脂肪肝恢复状况显著高于藻酸双酯钠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P〈0.05)。结论非诺贝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藻酸双酯钠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