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丛式井在胜利油田稠油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使丛式井平台所构成的稠油集输系统投资费用最少,对设计工作者来说却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用网络优化,动态规划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对稠油丛式井平台集输系统进行分析,优化的方法,提高了方案的优化速度,优化结果彻底,1992年在乐安油田南区,金家油田等集输管网设计中采用本文介绍的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东某油田稠油物性的特点是原油密度、黏度差异较大,采用丛式井拉油生产,流程不密闭,伴生气放空,生产成本较高且环境易污染.针对该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现状,宜形成二级布站、单管加热降黏、油套分开集输工艺模式.地面工程优化应采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多相流活动计量装置、单管加热降黏集输工艺、油套分开集输工艺和优化集输站场工艺.这样可简化生产管理,经济效益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稠油中的胶质、沥青等含量高,具有黏度高、含蜡量高、易凝固等特点,开采难度较大。随着油田的不断深入开发,现有稠油集输系统中的外输泵、加热炉等设备的工艺参数与设计参数差别较大,造成实际工况偏离设计工况,导致稠油集输系统运行效率大大降低。以稠油地面集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产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稠油进站温度、进站压力、掺稀比、介质流量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稠油掺稀降黏生产运行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利用lingo软件进行编程求解优化数学模型。利用优化数学模型对稠油集输系统生产运行参数进行优化,与优化前相比,节约费用7.438%。  相似文献   

4.
吉7井区为新疆油田公司第一个稠油冷采示范区,地面集输采用井口掺水工艺,原油处理采用两段热化学大罐沉降工艺。吉7井区回掺水工艺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井区稠油地面集输问题,但随着产能建设规模的扩大,南部高黏度原油区域已经开始大面积动用,稠油地面集输的可行性还需要理论研究作支撑。因此,需进一步对高黏度稠油流变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明确高黏度稠油的黏温曲线,确定高黏度原油的集输工艺,并对高含水井无法停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优化掺水集输工艺,降低回掺水量。通过对原油处理系统进行优化,降低了处理系统能耗,并使处理系统能力满足产液需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庄稠油油田集油站控制系统技改工程站内监控系统的改造,研制了基于IPC+智能仪表的稠油集油站监控系统.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时自动监测、控制集输处理过程的工艺参数,能保证油气集输生产的安全进行,优化现场操作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在稠油油田具有典型的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集输系统进行效率测试,研究系统能耗规律,进而提出节能降耗方案,对提高稠油生产的经济性和后续区块地面集输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及能耗过程,提出了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能流模型和能耗分析模型,按流程将集输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测算了塔河二号联稠油集输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能耗和能量利用率;根据测算结果,确定系统的能量损失主要是联合站和输油管道的散热损失。从运行工况分析炉泵等设备的效率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方案。  相似文献   

7.
西峰油田是中油股份公司近几年发现的大型整装油田,地面工程建设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和成熟的工艺技术,形成了以丛式井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为主要流程,以井口功图计量、丛式井单管集输、油气密闭集输、气体综合利用、原油三相分离、稳流阀组配水、系统综合优化等10项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以井口(增压点)→接转站→联合站为主要布站方式的西峰油田地面建设模式,文章介绍了这些配套技术及其作用,西峰油田地面建设配套技术的应用,使投资比例不断下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白音查干探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开采出的稠油特性,提出了适于白音查干探区稠油集输的设计方案:①集输前须对稠油进行降粘处理;②对集输系统合理规则;③试采阶段配套工程从简。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评价与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降低塔河油田的稠油集输系统运行费用和操作成本,开展了塔河油田稠油集输技术优化研究,以促进塔河油田高效经济开发.对塔河一号联站外集输管网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站外管线的管输效率普遍较高,在85%以上,有些管线管输效率偏低是因为流量偏低,温降较大;影响站外能耗的主要因素是管线的热力损失.稠油集输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加热、掺水和掺稀油,这三种方式中,输送的能耗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掺水、掺稀油、加热.  相似文献   

10.
锦607块地面集输工艺运用自动化平台计量、自控掺液、油气混榆、集中加热等新技术,形成了新的稠油区块地面油气集输模式,克服了传统平台井集输工艺存在的集油半径大、工艺复杂、工作量大、能源浪费严重问题,实现了减少地面建设投资、缩短集油半径、节能降耗的目的.其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在油田集输工艺"优化、简化"工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河12区油田原油属高含硫、高粘度、高凝点的重质稠油,属于特超稠油系列,原油物性比较差。针对塔河12区油田的这一特点,经过优化分析认为,稠油集输系统推荐采用将乳化降粘和掺稀降粘2种集输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原油脱水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的方法,解决了稠油脱水问题;同时为协助塔河12区的处理工艺提供了一种高粘稠油计量技术作为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丛式井组井间距小、钻井数量多、井间防碰钻井顺序优化难度大的技术特点,利用观察法结合系统科学方法,对平台与钻机整拖方向、目标点与井口位置、各目标井方位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老168丛式井组为例,借助于Paradigm软件计算辅助手段,提出了一套钻井顺序整体优化思路与方法,并分析了钻井顺序排列规律。研究表明,对于密集型丛式井组钻井顺序优化,在分析防碰控制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油藏特点与布井规律分析钻井顺序优化原则,结合平台自身特点确定钻井顺序优化的方案,借助计算软件进行钻井顺序实施前的不断优化与实施过程中的持续优化。最终得到既满足油藏要求、又满足钻探目的的最优化钻井顺序,为国内海油陆采大型丛式井组钻井方案总体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稠油集输工艺流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复杂小断块稠油油田地面集输工程设计与技术研究 河南油田某复杂小断块油田在产能建设设计中,从地面方案规划到施工图设计,积极探索适合复杂小断块油田滚动建设的设计模式,包括优化地面工程总体布局,优化集输、处理工艺技术,优化布站方案,并对配套系统工程进行优化。稠油一是输送困难,二是脱水困难。为解决稠油的输送和脱水两大难题,提出了多种输送和脱水方案,从理论上进行了数千组数据的计算,又深入现已开发的稠油油田进行实际生产运行参数的考察,将理论计算与实际生产进行对比,提出合理的原油外输与脱水方案,从而避免了因滚动开发所造成的地面系统能力过剩,引起工程投资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稠油凝点高、黏度与密度大,热采地面集输难度大。中国稠油热采集输能耗高、热能综合利用率低、效率低,总体工艺技术水平较低。针对含水高、产量较低的稠油区块,提出采用注采合一污水回掺集输,电动选井多通阀集油计量,过热蒸汽吞吐,蒸汽锅炉高温烟气及热油余热利用等稠油集输新工艺、新技术和密闭电动选井多通阀配汽管汇、计量接转站及注汽系统相结合的二级布站、一体化建站的高效低耗集输系统,实现稠油地面集输高效、低耗,提高中国稠油集输工艺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辽河油田稠油具有黏度大,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密度高,油气比低及黏—温敏感性强等特点,辽河油田在多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面集输、处理及配套技术.文章介绍了单管加热集输、双管掺水集输等辽河油田稠油集输典型工艺流程;热化学沉降+电化学的密闭脱水工艺、两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等稠油脱水关键技术;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和SAGD注气系统关键技术.为了适应稠油开发方式的转变,探讨了今后稠油集输、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日前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文件指出,辽河油田设计院为稠油集输工艺、凝析油集输工艺技术方面指导性设计院;胜利油田设计院为油田采出水处理、滩海油田地面工艺设计技术方面指导性设计院。辽河油田稠油产量占全国稠油产量的一半。多年来,辽河油田设计院在稠油开采、集输、储运等技术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研设计经验,取得了数十项科技成果。其中稠油区块产能建设《欢喜岭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设计》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工艺研究》、《新型稠油电脱水器研究》、部级标准《稠油集输及注蒸汽系统设计技术规定》等  相似文献   

17.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给地面集输与处理带来挑战。介绍了国内外稠油集输工艺现状,当前热点的稠油集输工艺,以及中国石化塔河油田稠油集输处理工艺现状。目前,塔河油田稠油集输处理工艺为"混、输、掺"集中掺稀释剂模式;实现超稠油密闭集输;系统应用橇装化设备。针对塔河油田当前面临的稠油更"稠",稀油资源越来越缺乏,地面系统适应性降低,腐蚀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通过研究,认为塔河油田需要加强超稠油藏开发地面关键技术攻关;超稠油乳化降黏和低黏液环输送工艺研究;高效超稠原油脱水技术的研究;高H2S、高CO2、高地层水矿化度、低p H值腐蚀环境地面防腐技术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注采合一集输工艺工程投资、能耗、运行管理等特点的分析,说明集输工艺对稠油油田集输系统生产成本的影响。介绍了注采合一集输工艺在河南稠油油田的应用情况,同时指出了该工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稠油热采掺污水不加热集输技术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河南油田稠油热采集输工艺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建立了能量损失数学模型,进行了管道模拟试验研究及生产应用试验。首次提出了稠油"粘温不敏感点理论"、实现了稠油掺水不加热集输技术,优化研究提出小管径(DN15)掺水技术,掺水调节分配稳定与计量技术,从井口至联合站全过程不加热集输等四项配套特色技术。  相似文献   

20.
辽河油田稠油集输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油田稠油地面集输工艺,在“七五”期间取得了很大进展,稠油生产的工艺和设备实现了配套,其中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工艺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已在油田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了稠油密闭集输。本文就辽河油田稠油地面集输工艺的设计原则、掺稀油阵粘集输工艺的特点等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