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内动力地质作用控制,同时受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它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对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产生影响。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使得地质灾害的强度增加,随之所需的治理费用也是非常高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中国具有复杂的自然条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所导致地质灾害很严重,频率很高,人类改造地质环境的活动加强或诱发了灾害的产生,这已成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类的生活、学习以及生产劳动等都有极大的影响。由于人类的不断向自然索取各种资源,再加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环境保护是采取一系列活动,协调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保证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设施农业是在人工设施中进行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形式。通过人为的控制手段给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过程提供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而使它们能够比在露地更充分的发挥其遗传潜能。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设施农业中环境条件的控制.温度始终是主要的控制对象。夏季高温时.需要降低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作物品种的稳产性逐渐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重视。一个优良品种不仅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能获得高产,而且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也能获得相对高产,即是品种的稳产性。由于不同年度和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等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往往在作物品种产质量性状形成中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5.
“可控环境农业“是指在人工设施保护条件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以达到高产优质生产目的的栽培形式。根据所强调对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如温室农业(Greenhouse Agriculture)、工厂化农业(Industrialized Agricuiture)、植物工厂(Plant Factory)、保护地栽培(Protected Cultivation)、保护地园艺(Protected Horticulture)等。  相似文献   

6.
羊一身是“宝”,羊身各部位独特的食疗食补作用,久为行家和庶民所称道。在人类进化史上,羊是被人类最早驯化,并作为主要肉食的家畜之一。在我国古代烹饪中,羊曾有过它独领风骚的辉煌历史,据史书记载,宋代“御厨”的第一菜肴即是羊肉,而且“御厨止用羊肉”已成为传统,正是这种古风遗存,使羊肉菜肴精品迭出、佳味不绝。  相似文献   

7.
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与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告诉我们因地质灾害的发生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为了减少因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人类要注重收集灾害发生前各种地质现象产生的迹象、各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以及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等多方面的地质信息,并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加以研究,采取对策,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有效的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避免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烟草是一种喜温的,人们主要利用其叶片的栽培作物。整个较长生育期是在苗床和大田里完成的。苗生育期是在人为影响较大或人工控制外界环境条件的苗床里进行的。尔后移栽到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大田里继续完成其生长和发育。本文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不考虑人工施肥,灌水、管理等影响的情况下,分析研究烟草在大田期间受自然界光、热、水  相似文献   

9.
《中国食品学报》2020,(3):45-45
近日,《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论述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陆稻,又称为“旱谷”“旱稻”“地谷”,是为了适应陆生环境(Aerobic,旱地环境)的一种生态型稻作品种。陆稻在整个生育期土壤处于陆生状态,经过陆生环境和人类的长期选择,其分蘖大幅减少。而许多禾本科作物,如玉米、高粱、小麦、小米、珍珠黍等农作物,经过长期驯化和选择,其栽培种的分蘖数和野生种相比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10.
作品说明:《哥布尔》服装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每个动植物都有一位守护它们的精灵,哥布尔一词来源于西方奇幻传说中的人类生物。运用服装这个媒介来诠释本次主题,主要目的是号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11.
任何文化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生存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方豆腐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它的源起与发展也受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水质是大方豆腐源起的自然条件;大方人民勤劳朴实的品格是其得以发展的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方豆腐多样性和可发展性。在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大方豆腐的地域性、独特性、多样性突显,逐渐成为饮食文化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螺旋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碱性盐湖中,因体形呈螺旋形而定名。螺旋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5亿年,是最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制造氧气,使高等动物及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同时对地球表面有氧大气层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家研究发现,螺旋藻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是人类已发现的动植物  相似文献   

13.
光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温室栽培时,由于受覆盖物透光率的影响(如普通玻璃的透光率一般为90%~92%,塑料薄膜的透光率只有85%~90%),温室内的自然光照条件要比露地差。另外,在冬季和早春季节,日照时问短,温室的光照度较弱;南方地区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温室内的光照度仅为2000Lx左右。光照不足,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受抑,从而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人工补光是根据作物对光照的需求,采用人工光源改善温室的光照条件,调节对作物的光照。人工补光是提高温室生产水平的一项新技术,对温室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广大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们在努力创造一种能够吸引人的高质量的室内环境,与商业闹市相对隔离在人造理想的环境中,寻求别有风味的视觉、心理和生理的美感,使室内环境室外化,创造出置身室内,似在室外的温馨大地。 在创造人工室内环境时,人类从来没有忘却大自然的抚育所施予的巨大恩惠,总渴望除弊兴利,集自然与人工之优于一室。这种内与外、人工与自然,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紧密相联,是室内外室空间交融、渗透、更替现象产生的基础,并表现在空间上既分隔又联系,多类型、多层次、多变化的设计手法上,以满足在不同条件下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亦称生物工程。它是综合利用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化工程等理论和技术,在人工控制的工业生产条件下,操纵生物细胞或细胞组分,进行生物的合成或降解,大规模地生产人们预期的产品或达到特殊的目的。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就是依靠利用各种生物,最初是采摘收集植物果实和捕鱼狩猎动物,以后是驯养家畜家禽,发展农业,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酒、眼醋。制告等,这些都是原始的生物技术。人类真正了解生物的秘密,使生物技术具有革命性的实际意义的转折,可以说是本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白肋烟株型和光照条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是一种叶用作物,在烟草栽培中就必须重视各叶位上的叶片形状,质量以及群体内细微的光照环境的情况。也就是说,希望烟草有一种既能使光尽可能透射到中下部叶,又能使投射到各叶位的光均匀地照射到整个叶面上的株型。本文以笔者研究为主,介绍一下改变白肋烟的栽培条件时株型的变  相似文献   

17.
上海设施葡萄保优栽培模式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南方多雨地区,常规栽培条件下多数品种容易发生病害,果品质量很难提高.设施葡萄栽培则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其他设施,通过人工调控,为葡萄植株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革命性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但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家园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工业污染,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使大量的珍稀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并已威胁到人娄的生存和健康。面对地球生态环境被人为的破坏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开始反思,意识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破坏实际上是毁灭人类自己,因而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环保成为当今最热门的主题,环保设计的介入使皮衣设计焕发新的活力。皮革服装的绿色环保设计有自身的特点与方法,并向着科技为先导、人本主义的设计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在做到环保设计。  相似文献   

19.
塑料薄膜覆盖地面(以下简称地膜)栽培技术是充分利用阳光、热能和保持土壤水份人工创造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环境的一项技术措施。地膜覆盖栽培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目前,日率已有70%的蔬菜地面积采用地膜覆盖裁培。当前,我国地膜覆盖栽培还刚刚开始。这一新兴技术引入我国后,最初应用于瓜菜和小经济作物如花生等,1980年石河子地区又应用于棉花和甜菜栽培,均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其增产幅度为15.7—118.3%。甜菜是一种对热量条件的要求范围较宽的作物。地膜覆盖栽培能否为甜菜的生长发  相似文献   

20.
85.何为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又称为基因工程,主要是DNA 重组技术,即基因重组技术。这是指在体外把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基因)进行人工“剪切”、“组合”和“拼接”,使遗传物质得以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即所谓克隆),并使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组建出新的生物类型。这项技术最先是在1973年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的Cohen 和Bye 共同实现的。他们成功地使体外组建的重组质粒在细菌中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