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是困扰冠心病介入治疗长期疗效的难点问题,近年来AT1受体拮抗剂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AT1受体拮抗剂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 Grentzing首次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 ,目前 PTCA已成为公认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尚未下降的再狭窄率已成为目前的重要问题 [1 ]。PTCA术后 3~ 6个月的再狭窄率约 3 0 %~ 40 % ,虽然冠脉支架置入术、冠脉旋切术等的应用使再狭窄率有了一定下降 ,但再狭窄率仍在 15 %~ 2 0 % ,一些预防再狭窄的药物已不断试用于临床。目前仅报道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剂有一定预防再狭窄作用 ,但效果均不理想 ,血管紧张素 型受体拮抗剂作为新型降压药物 ,其在预防 PTCA…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支架介入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法,但部分患者仍将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危及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冠状动脉分叉、弯曲处斑块形成、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狭窄均与局部血流动力学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掌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后再狭窄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医生诊断、预防、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及支架后再狭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260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患者,术前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根据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及非再狭窄组。结果再狭窄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实施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长期(6个月)应用血管紧张素AT_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安慰剂相比对B2/C型病变置支架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尽管BENESTENT和STRESS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置支架后导致的支架内再狭窄率高达40%。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对于所有类型的狭窄(长期病变,慢性闭塞等)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再狭窄置支架后,真实的再狭窄率在35%~50%之间。一些系统用药治疗(如ACEI)不能改善这些结果。因为血管紧张素对内皮功能的重要作用,AT_1受体拮抗剂在支架置入后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假设应该经单中心试验证实。复杂的B2/C型病人置入支架和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实践中,置入支架后的再狭窄率高于预期估计。尽管现行的应用ACEI西拉普利(即MERCATOR和MARCATOR试验)的人体试验不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率,但血管紧张素Ⅱ是参与内皮功能和内膜增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分析了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AT_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B2/C型病变置入支架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莉 《医学综述》2014,20(18):3292-329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再狭窄和血栓的形成。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技术的日趋成熟,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不可忽视。脂蛋白(a)是已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脂蛋白(a)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该文就血清脂蛋白(a)的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主要原因 ,血小板聚集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血小板糖蛋白 ( glycoprotein ,GP)Ⅱb/Ⅲa(αⅡbβ3)受体是存在于血小板膜表面最丰富的一种整合素 ,在血小板激活时大量表达 ,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1 ] 。因此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utecoro narysyndromes)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冠脉介入治疗伴发的慢性期再狭窄等的重要药物正受到广泛关注。本文…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普及,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越来越引起心血管医师的重视,再狭窄的机制和防治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现将近年冠状动脉再狭窄机制和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第四节糖尿病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 上一节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糖尿病患者的GP Ⅱb/Ⅲa受体阻滞剂和再狭窄,本节我们将继续介绍糖尿病与GP Ⅱb/Ⅲa受体阻滞剂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术后靶血管管腔再狭窄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主要并发症,如何有效预防再狭窄已成为目前介入心脏医学界的主要课题之一.着重介绍了血管内超声(IVUS)及药物支架在有效防止ISR发生方面的作用特点及当前进展.  相似文献   

11.
阳维德  郑萍 《华夏医学》2004,17(5):829-8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后再狭窄仍是介入心脏病学面临的难题。现论述雷帕霉素的一般药理特性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内大量血栓形成常是AMI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微小的血栓或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常会产生"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从而影响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1].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 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Ⅱb/Ⅲa复合物结合,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作用[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3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的3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年,将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尿酸血症、支架长度、支架部位、支架直径、支架数量,以及他汀类药物、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及阿司匹林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2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32%。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情况、支架部位、支架数量、ADP受体拮抗剂及阿司匹林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合并糖尿病情况、LDL-C水平、高尿酸血症、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及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LDL-C水平≥1....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支架的问世减少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急性、亚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PTCA远期再狭窄率.然而,支架本身作为一种异物有致血栓形成和异物反应性,经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再狭窄率仍达22%~32%[1,2],预防和治疗支架再狭窄(Stent Restenosis,SRS)成为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临床应用成为PCI的又一个里程碑.本文简要叙述了支架再狭窄的机制并就CypherTM支架[Sirolimus包被BX Velocity支架(Cordis,Wazzen,美国)]防治SRS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目前医学领域公认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概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支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评价成为医学关注的焦点。该文就冠状动脉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韦晓  尹瑞兴 《医学综述》2014,(24):4520-452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抗栓药物治疗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致残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其中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拮抗剂等;抗凝药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Ⅹa因子抑制药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7.
药物洗脱支架扩大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思路,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然而,随着介入治疗病变原因的增多,药物洗脱支架本身所发生再狭窄病例日益增多,给心脏病学研究提出巨大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形成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以期对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远期的不利后果--支架内再狭窄也日益增多[1].因此,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年8月-2003年10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病人19例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后的近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前正在普及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措施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脉内支架术(IVS),但IVS后有30%左右的再狭窄(RS)率,再狭窄的机制是PTCA支架后内皮受损、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局部粘附和聚集,并释放多种平滑肌细胞(SMC)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从而导致了SMC的迁移、增生和基质改建,所以钙离子拮抗剂的抗SMC迁移、增殖作用对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婧娴  刘同库 《医学综述》2014,(23):4297-429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其治疗方法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却逐步凸显出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众多,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支架、病变部位及类型等。因此,为了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需要通过众多因素的共同预防,才能使支架术后患者获得令人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