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凝血仪对妇科肿瘤患者的血小板(PLT)数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予以检测.结果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PLT、Fbg、D-D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子宫肌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子宫肌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卵巢癌患者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0.01).子宫肌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g、D-D及血小板水平均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意义,D-D水平对卵巢癌的实验室检查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司力  黄颖  卢文 《血栓与止血学》2006,12(3):114-115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 STA型全自动凝血仪检测50例LN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另外选择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NC)。结果LN患者vWF、D-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T活性显著减低(P<0.01);PT、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Fbg含量显著增高(P<0.01),TT延长(P<0.01)。结论LN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高凝状态及纤溶改变。监测LN患者血浆vWF、AT、D-D等.可及时了解狼疮性肾炎患者有无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凝血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方法检测新鲜断指患者(Ⅰ组)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血浆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含量;以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Ⅱ组),同时测定新鲜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Ⅲ组)术前的D-D含量。结果Ⅰ组PT(INR)和TT明显长于Ⅱ组(P〈0.05),Fbg明显低于Ⅲ组(P〈0.01),而aPTT、D-D、FDP和AT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Ⅰ组D-D含量明显低于Ⅲ组D-D水平(P〈0.01)。结论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以外源性凝血功能增强为显著,D-D对末梢血栓的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抗凝治疗前后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56例恶性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在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前后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以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应用LMWH抗凝治疗后出现了Fbg、TF、TAT、TpP和D-D含量的降低(P〈0.05或P〈0.01),TFPI含量和AT活性的上升(P〈0.05),与抗凝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PLT略有下降和PT、aPTT、TT略有延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LMWH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凝血因子的活化,减少凝血的激活,增加机体抗凝血的作用,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起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例PCI患者术前、术后4 h、24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与抗凝血酶(AT)含量的变化。结果 PCI术前与术后4、24 h PT、Fbg、AT没有变化(P>0.05),aPTT及TT术后4 h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24 h恢复正常。结论 PCI术后可在4及24 h采用aPTT及TT监测病人的抗凝情况,而对抗凝血酶含量正常的患者术后4 h已恢复正常,不必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ROC曲线计算PT、aPTT、TT、Fbg、D-D、APC、APS、AT辅助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阳性判断值,评估其辅助诊断效能。方法以7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抗凝治疗前采集其静脉血检测相关指标,运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辅助诊断效能。结果妊娠高血压组的PT、aPTT、Fbg、D-D、APC、APS、AT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T、aPTT、D-D、APS可用于辅助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且辅助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前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以及联合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我科2007年新引进的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近两年来产前孕妇956例(产前孕妇组)与20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及AT、D—D联合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前孕妇组PT10.2±0.9s、aPTT25.6±4.0s、TT10.5±1.6s、Fbg4.6±1.1g/L、AT65%±10%、D—D756±58ng/ml对照组PT14.1±1.6s、aPTT35.6±5.1s、TT14.5±2.0s、Fbg2.6±0.6g/L、AT85%±10%、D—D368±94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及时检测孕妇或产妇的凝血四项及AT、D—D,动态观察其变化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很好的帮助,对提倡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P方案(紫杉醇+顺铂)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40例Ⅳ期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化疗前肺癌患者Fbg、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Fbg、D-D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Ⅳ期NSCLC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TP方案化疗可改善Ⅳ期NSCLC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Maxmat PL多功能血凝分析仪的性能。方法结合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国家行业标准检测Maxmat PL多功能血凝分析仪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可比性及相关性。结果批内精密度PT、INR、aPTT、Fbg、TT、D二聚体正常质控CV值分别为:1.66、1.68、1.81、1.52、1.21、11.55;异常质控CV值分别为:1.11、1.21、1.46、3.58、0.35、6.14;批间精密度正常质控CV值分别为:1.51、2.01、1.93、0.99、1.24、16.03;批间精密度异常质控CV值分别为:1.03、1.11、1.26、3.16、0.22、5.03。PT、INR、aPTT、Fbg、TT测定结果在与法国STA-R凝血分析仪器上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996、0.996、0.958、0.974、0.982,D二聚体与法国STA-R的D二聚体相比阳性符合率96.8%。相关性:PT(s)的r值0.973、aPTT的r值为0.944、Fbg的r值为0.962。结论 Maxmat PL多功能血凝分析仪各项性能精确,机器结构严谨,设计合理,测试速度较快,操作简便。可以对临床血液分析做出快速准确的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出凝血指标与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将47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2组,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对两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活性5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对两组各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时间≤3月的患者血浆D-D及Fbg含量比存活时间>3月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PT、aPTT、AT活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D、Fbg含量与预后显著相关,在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AT活性是否随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哲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18-419,42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S)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46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45例及PIHS患者125例的血浆凝血指标及D-D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晚孕组比较,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的发病率随Fbg、D-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PIH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Destiny Ma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性能。方法结合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国家行业标准检测Destiny Ma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可比性、抗干扰能力以及Fbg检出限值。结果批内精密度PT、INR、aPTT、Fbg、TT、D二聚体正常质控CV值分别为:1.61、1.98、1.91、1.48、1.15、12.76;异常质控CV值分别为:0.90、1.20、0.44、3.70、0.31、5.41;批间精密度正常质控CV值分别为:1.54、1.98、1.77、0.89、1.15、15.90;批间精密度异常质控CV值分别为:0.52、0.80、0.40、2.75、0.53、5.25。Fbg试剂携带污染率为1.08%;PT、INR、aPTT、Fbg、TT测定结果在与法国STA-R凝血分析仪器上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995、0.995、0.947、0.962、0.984,D二聚体与法国STA-R的D二聚体相比阳性符合率96.9%;在抗干扰能力上不受黄疸、乳糜、溶血、混浊等光学干扰物对检测的干扰;线性范围较宽。结论 Destiny Max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各项性能精确,机器结构严谨,设计合理,测试速度较快,操作简便。可以对临床血液分析做出快速准确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利于DVT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TT、PT、TT、Fbg、INR。结果检测92例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检测的38例治疗前病例aPTT为26.6±2.93 s,Fbg含量为4.86±1.71 g/L,较之治愈组的54例aPTT 43.3±8.90 s、Fbg含量2.43±0.81 g/L,65例正常人组aPTT 29.8±2.92 s、Fbg含量3.21±0.68g/L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凝血5项过筛试验对DVT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判断和抗血栓治疗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凝血功能。方法选择69例MPN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同时检测MPN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分析其与JAK2V617F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69例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66.6%(46/69),其中PV 20例,阳性率83.3%(20/24);ET 27例,阳性率60.0%(27/45)。MPN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T、aPTT、TT、D-D存在明显差异(P<0.05),vWF、ATⅢ无明显差异;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T、aPTT、TT、存在明显差异(P<0.05),D-D、vWF、AT均无明显差异。白细胞计数在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发生率高,可作为MPN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初诊MPN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白细胞计数、凝血常规可初步评估MPN患者凝血功能,早期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及血细胞参数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血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5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和139例健康非孕妇女(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细胞参数: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检测和分析。结果 (1)临产孕妇的Fbg、D-D、RDW、WBC、PLT、和P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产孕妇的PT、HGB、HCT、RB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临产孕妇的aPTT、TT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及血细胞参数检测,对预防和冶疗产科一些并发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严重创伤患者D二聚体(D-D)的变化与凝血功能进行探讨。方法以51例健康人(R1)组为对照与152例严重创伤患者(R2)组比较,又将152例患者组分为车祸、多发伤(R3)组,外伤性脑出血(R4)组,外伤性骨折(R5)组,分别监测其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2、R3、R4、R5组分别与R1组比较:各组T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b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除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除R4、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2、R3组中D-D、Fbg、PT、PLT含量明显升高(P〈0.01);R4组中Fbg、PT含量明显升高(P〈0.01)、D-D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5组D-D含量明显升高(P〈0.01)、Fbg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T、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的异常以及Fbg的升高对各类严重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判断均具有参考价值,而PT、PLT的改变在不同类型的严重创伤性疾病中的变化不同,提示在严重创伤疾病中D-D和Fbg的检测可以作为首选筛查试验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