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贲门癌原发性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P53和nm23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37例贲门腺癌中,18例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配对组织中一致性P53免疫阳性反应的发生率为67%(12/18);定量分析表明,原发病灶中P53蛋白聚集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病灶中P53的表达;P53免疫阳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8%)明显高于P53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p53变化规律的研究,加深对食管和贲门癌转移发生的分子病理学基础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1例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p53蛋白聚集进行了研究。结果:31例手术标本中,24例为食管磷状细胞癌,7例为贲门腺癌。研究表明:在24例食管原发和转移鳞癌中,有11例原发和转移癌灶中均出现p53蛋白聚集的变化,原发和转移癌灶的一致性变化发生率为61%(11/18),P<0.05;在6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中,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同时出现免疫阴性反应。在7例胃贲门腺癌中,3例原发和转移癌灶同时出现p53免疫阳性表达的一致率为50%(3/6),P>0.05;1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出现阴性反应。结论:p53在食管和贲门癌癌变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和nm23-H1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乳腺癌标本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作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6^(21/33)和69.7%(23/33),nm23-H1蛋白更丧失率分别为60.6%(20/33)和75.8%(25/33)。33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同时出现P^53蛋白阳  相似文献   

4.
许庆文  李岩松 《广东医学》1997,18(4):220-222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nm23蛋白与p53蛋白在48例胃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nm23氏表达率为41.67%,nm23低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及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呈负相关。nm23低表达者淋巴结转称率明显高于nm23表达者(P〈0.05),p53阳性染色率为56.26%,P53阳性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者(P〈0.05)。提示nm23等位  相似文献   

5.
张兵  王影 《四川医学》1999,20(4):374-375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nm23、ER和PR在50例喉癌的表达变化与喉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发现nm23、ER和PR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显著相关P<0.01或P<0.05)。nm23低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90.63%),高于正常表达者(16.67%,P<0.01),nm23低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同时发现,ER表达与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相关。ER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80%)高于ER阳性者(40%,P<0.05)。PR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78.57%)高于PR阳性者(45.45%,P<0.05)。nm23、ER和PR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为独立的联合作用,提示nm23、ER和PR表达变化在喉癌浸润、增殖、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原发性胃腺癌中P53,bcl-2及nm23-H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发展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原发性胃腺癌标本中P53,bcl-2及nm23-H1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85例原发性胃腺癌标本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18%,进展期胃腺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胃腺癌(X^2-4.097,P〈0.05);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X^2=11.016,P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53及nm23的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75例大肠癌中p53及nm23的表达。③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53,nm23的阳性率分别为53.3%和65.3%.p53过表达和nm23低表达均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53在低分化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癌(χ2=10.08,P<0.01),而nm23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χ2=3.39,P>0.05)。④结论p53高表达和nm23低表达在大肠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可能与多基因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76例乳腺病变组织中nm23-H1及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乳腺病变组织中nm23-H1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结果nm23-H1基因在56例乳腺癌中表达率为44.64%,10例乳腺纤维瘤均阳性,10例纤维囊性病9例阳性,后二者均高于乳腺癌中阳性率(P<0.005,P<0.01);P53在乳腺癌中阳性率35.71%,在所有良性乳腺疾患中均阴性(P<0.025)。同时发现nm23-H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25,P<0.05),与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53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正相关(P<0.05),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nm23-H1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另外,nm23-H1表达缺失与P53的阳性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上有协同作用。结论nm23-H1的表达缺失及P53的阳性表达提示乳腺肿瘤恶性度高、淋巴转移潜能大,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价更为全面可靠。  相似文献   

9.
P53蛋白在原发性肺癌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原发性肺癌中P53蛋白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发现112例肺癌中有50例表达P53蛋白(45%),鳞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癌,分别为59%和32%(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P53蛋白表达率为4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37%,P〈0.05)。结果提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发生学机制可能不同,而且P53蛋白表达状态可能也是估计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黄耀  李岩松  谢谦 《广东医学》1999,20(1):27-28
目的 探讨乳腺癌nm2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52例不同进展期乳腺癌手术标本中nm23的表达。结果 nm23高表达的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nm23低表达者(P〈0.05);组织学分型中非浸润乳腺癌nm2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浸润癌(P〈0.05);nm23表达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关系;随着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乳腺癌原发灶中nm23的表达水平逐  相似文献   

11.
贲门癌与直肠癌组织嗜铬蛋白A及p53蛋白表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贲门癌与直肠癌组织嗜铬蛋白A(CGA)及p5 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 76例贲门癌和 4 9例直肠癌组织中CGA及p5 3表达变化。结果 :贲门癌组织中 ,CGA和p5 3阳性率分别为 5 5 .3% (4 2 /76 )和 6 5 .8% (5 0 /76 ) ;直肠癌组织中 ,CGA和p5 3阳性率分别为 34.7% (17/49)和 6 7.3% (33/49) ;贲门癌组织中CGA阳性率明显高于直肠癌 (P <0 .0 2 5 ) ;有内分泌分化的贲门癌和直肠癌其p5 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GA阴性者 (P <0 .0 2 5 )。结论 :贲门癌与直肠癌组织中CGA阳性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 ;p5 3基因的变化在这两类肿瘤内分泌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贲门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发生基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取自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市的37例贲门癌前病变组织P16和Rb肿瘤抑制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对二者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贲门上皮各级病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核P16和Rb蛋白免疫阳性反应。且随着贲门上皮病变的加重,P16蛋白免疫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Rb蛋白免疫阳性率呈升高趋势,两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提示:P16和Rb蛋白的变化可能是贲门癌变早期的重要分子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5 3蛋白变化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 ,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 14例双源癌患者 (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 )p5 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在 14例双源癌患者中 ,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p5 3阳性率分别为 72 % (10 / 14 )和 3 6% (5 / 14 ) ,统计学分析二者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 =2 2 85 ,P >0 0 5 )。同一个体食管和贲门癌组织p5 3一致性变化发生率占 5 0 % (一致阳性率为 2 9% ,一致阴性率为 2 1% )。统计学分析二者呈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证实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p5 3一致性变化 ,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nm23-H1蛋白在40例食管鳞癌及52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组织学类型无关。在食管癌和胃癌中,无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52.9%、66.7%)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26.1%,27.5%,P<0.01,P<0.05)。在食管癌的早期形成中,nm23-H1表达明显增强。在胃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中比较,原发灶nm23-H1表达(36.5%)明显高于转移灶(12.5%,P<0.01)。表明nm23-H1蛋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有关并在食管鳞癌和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m23基因蛋白、D2-40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3例人胃癌组织中nm23基因、D2-40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P〈0.05),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5);D2-40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在Ⅲ~Ⅳ期胃癌显著高于Ⅰ期胃癌(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倾向呈正相关(P〈0.05);胃癌中D2-40及nm23基因表达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nm23基因与D2-40的表达在胃癌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对预测胃癌的淋巴转移、判断预后及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和nm23基因的表达对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42例喉癌病人标本中P53和nm2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53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2%和57.1%。P53和nm23蛋白阳性的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显性差异(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nm23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P53基因阳性表达和nm23基因阴性表达的喉癌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李鑫  潘月龙  沈建国  王林波 《浙江医学》2011,33(12):1756-1759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DG)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经手术证实的合并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且病理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分别对患者的正常胃黏膜、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以及远处转移灶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DG亚基(α—DG)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α—DG在正常黏膜、胃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70%、25%、5%;原发灶中α—DG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黏膜,且高于淋巴结转移灶及远处转移灶(P〈0.01);OC—DG在印戒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P〈0.05);而OC—DG在不同大体病理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分期者之间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检测DG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且DG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