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职院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融共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加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尤显重要.职业技术教育,要改变那种单纯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教育观念,兼顾.专业"与"教养",注重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把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人们把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被忽视了.以培育师范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宗旨的(教师科学素养)课程改革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文理融合,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思想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为主体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总结出了"讲、读、观、写"一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社区精神的灵魂。从构成要素看,道德是社区精神的核心要素;从功能上看,道德是社区精神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道德资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它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提升社区精神的保证,是弘扬社区精神的前提。建设和谐社区,需要加强道德资本建设,进一步彰显社区精神的人文意义,提升社区精神的时代内涵,强化社区精神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社区精神的灵魂.从构成要素看,道德是社区精神的核心要素;从功能上看,道德是社区精神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道德资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它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提升社区精神的保证,是弘扬社区精神的前提.建设和谐社区,需要加强道德资本建设,进一步彰显社区精神的人文意义,提升社区精神的时代内涵,强化社区精神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教育创新需要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需要在教育创新中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和提高的支柱,教育创新更需要大学精神的支撑,没有大学精神,就难以实施教育创新。要在教育创新中明确办学理念,坚定办学方向,浓化道德氛围,注重思想教育,强化全方位育人机制,美化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培育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教育创新与大学精神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创新需要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需要在教育创新中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和提高的支柱,教育创新更需要大学精神的支撑,没有大学精神,就难以实施教育创新。要在教育创新中明确办学理念,坚定办学方向,浓化道德氛围,注重思想教育,强化全方位育人机制,美化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培育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知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切入点,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陷、社会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强的关联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弘扬传统美德,抓好知耻环境建设,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德性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异同,德性教育具有四大优势。德性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通过激发内在动力机制,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通过搭建知与行的桥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通过培育道德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9.
长征时期,由红医英模卓越贡献升华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红医英模精神,其生成源于苏区时期党在红医群体中思想教育所产生的理念支撑、因应长征险恶环境下医疗救护的实践需求和艰难困苦中坚定红军将士必胜信念的目标导向.红医英模精神基于医疗救治工作"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了谁"3个向度,形成了迎难而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以及始终置革命事业于至上的基本内涵.这一精神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为全体红医做好医疗救护、党的正确路线形成及全军将士坚定革命决心提供了精神资源,三者的有机融合促成了这一精神内化成为长征精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精神生产力范畴出发,通过剖析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发展,对人的发展等几重推动作用,以此窥探并向人们展示了人文社会学科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揭示在目前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对如何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从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包括对传统节日、中华五千年历史和主流思想、文学文化与道德意识;对人文图书的选择;对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偏好程度等3个方面探析人文教育在工科院校的现状继而探求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互动,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分子科技外语阅读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目前科技外语阅读课堂中存在与思政内容相分离、思政内容比例偏小、师生偏重专业知识的问题。对高分子科技外语阅读主要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设计与探索,通过将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竞争、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合理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提高教师化素质是开展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以问卷的方式,从对人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人知识、人精神三方面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人素质的现状做了广泛的调查,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目前高职高专教师人素质教育意识较强,但人知识比较缺乏,人精神欠缺,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加强教师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好工科学生的品德、思维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对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求知)、人文精神(求善)与人文实践(笃行)的综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根据调查,针对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人文精神的表现、人文实践的关注状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了高等院校开展相应的人文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知行善合一"的优秀品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现象,着重讨论了人文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规范、学习主体、心理特点、社会责任感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问题。指出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学生人格力量和德育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有教无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教育伦理中最为基础性的伦理价值目标,其倡导的是一种教育公平精神。用教育学和伦理学这种跨学科研究法对其进行论述,阐述了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道德主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新思考和探究“有教无类”这一充满理性和智慧的思想,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近年来现状堪忧。本文首先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简单探讨,分析了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特征,讨论了英语教学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优势,强调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德育示范课程的建设,使无机化学课程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肩负起德育育人职能。本文主要介绍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德育的措施和途径,分别从无机化学课程专业目标和德育目标的设定,专业内容与思政育人素材的映射与融入,以及德育课程具体教学形式的改革三个方面入手,就无机化学德育示范课程的建设展开初步探索,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蓝昊  蒋品  王晶 《适用技术之窗》2011,(10):240-243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廉洁诚信文化教育中,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学生廉洁诚信文化主题教育模式,启动思想教育与文化主题活动紧密结合的“心灵深入”方式,凸显“营造氛围”、“深化思想”、“重视教育”、“融合活动”的四大特点,灌输以先进的人文理论思想,示范以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风范,以各种生动、灵活的特色活动为载体,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依托的教育活动,时刻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之源,把“心灵深入”的思想教育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实践,引领和弘扬廉洁、诚信的精神风尚,体现高校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入和建设者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