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窑街朱儿庄红层的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朱儿庄红层剖面中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①枫香粉属-楝粉属组合,时代为早-中始新世;②柳粉属-朴粉属-粉属组合,属始新世中、晚期;③栎粉属-柳粉属-粉属组合,属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地区朱儿庄红层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2.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马玉贞  陶明信 《沉积学报》1996,14(1):93-102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宁明县城西北南宁至凭祥公路旁第三纪邕宁群露头剖面进行孢粉研究 ,所揭示的孢粉组合中 ,被子植物花粉以壳斗科、桦木科、金缕梅科、榆科和胡桃科为主 ,并零星分布草本植物花粉 ,包括蓼科的蓼粉属、毛茛科的毛茛粉属和菊科的刺面三孔沟粉属等分子 ;裸子植物花粉以松科为主 ,杉科其次 ,松科主要是双束松粉属和单束松粉属 ,雪松粉属连续分布 ,云杉粉属在剖面的中下部连续出现、上部消失 ,铁杉粉属和油杉粉属少量断续分布 ,还见有罗汉松科罗汉松粉属的连续少量分布 ,以及个别的麻黄科麻黄粉属分子 ;蕨类植物孢子零星。对区内地层与孢粉资料作综合对比 ,认为本孢粉组合所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渐新世。因宁明盆地邕宁群底部以往的孢粉资料反映晚始新世特征 ,推测该盆地第三纪地层的时代至少为晚始新世—渐新世。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民和县古近系西宁群孢粉植物群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从青海省民和县松树公社上路家堡古近系西宁群(EN1X) 剖面所获得的孢粉可知, 以拟白刺粉属、麻黄粉属为主, 青海粉属、藜粉属次之, 伴有其他孢粉成分参与的这种孢粉组合特征, 反映的是晚始新世西北地区孢粉植物群面貌, 属灌丛植被类型, 即以蒺藜科的白刺属和麻黄科的麻黄属植物为主的灌木繁盛, 乔木植物零星分布, 难以形成大片林地的植物景观.同时从出现的孢粉属种的生态习性分析, 说明当时的气候较炎热、干旱少雨, 大体相当于我国目前中亚热带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雀安断陷上白垩统盐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型及被子植物演化特征命名为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孢粉化石带。自下而上,又细分为三个化石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泉头粉属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拟千屈菜粉属亚带和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美丽粉属亚带。其时代分别为:森诺曼晚期、土仑早-中期和土仑晚期-森努力早、中期。当时古气侯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侯,十分有利于盐类矿床的沉积  相似文献   

7.
冀东探区南堡凹陷北13井、北26井、北28井、高6井、高7井、高10井、高20井、高27井和高39井124个样品的孢粉资料显示南堡凹陷东营组为波形榆粉高含量孢粉组合。其裸子植物的松科花粉含量高,被子植物的榆粉属、栎粉属、胡桃粉属和桦科植物花粉丰富。该孢粉组合在东营组三段上亚段为波形榆粉(Ulmipollenites undulosus)-栎粉属(Quercoidites)亚组合;东营组二段为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椴粉属(Tiliaepollenites)亚组合/松科(Pinaceae)-藜粉属(Chenopodipollis)亚组合,并详细分析东营组二段两个不同孢粉亚组合的形成原因;东营组一段为雪松粉属(Cedripi-tes)-云杉粉属(Piceapollis)亚组合。通过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的对比,结果显示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特征总体一致,然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孢粉组合中主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布时限以及少量新近系繁盛分子的出现,判断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时代为渐新世。  相似文献   

8.
新疆乌恰县莎里塔什组生物地层新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乌恰县塔塔村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共发现孢粉22属26种,植物化石12属15种。根据这些孢粉化石建立了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再根据侏罗纪的标志植物锥叶蕨(Coniopteris)的存在,将莎里塔什组的时代确定为早侏罗世,为乌恰地区早侏罗世生物地层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利明  雷怀彦 《地层学杂志》1997,21(1):32-38,T001
对甘肃南部徽成盆地东河群进行了孢粉研究,在上部的化垭组首次发现了一些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 Hsuisporites Clasopolis为代表,蕨类植物孢子占明显优势,以海金砂科、水龙骨科和卷柏科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掌鳞杉科最常见,还有松科及麻黄科花粉。经孢粉组合特征和属种地史分布对比分析,认为化垭组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可能为早白垩世中期,东河群的上界也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地体的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其特征为: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Alnipollenites),桦粉(Betulaepollenites),枥粉(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栎粉(Querco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Juglanspollentites),榆科的榆粉(Ulmipollenites),椴科的椴粉(Tiliapollenites)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1:5万屯垦-道尹地测区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河北省康保县发育迁安组,其岩性组合为砂质砾、含砾粗砂、含砾细砂及粘质砂土。自下而上划分Pinus—Betula—Artemisia及Artemisia—Pinus—Chenopodiacea2个孢粉组合。晚更新世早期古环境为针阔叶混交林,古气候为温湿。晚更新世晚期古环境为温带疏林草原环境,古气候为干冷,属间冰期气候。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本区出现各种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融冻变形现象,反映了冰缘期气候。该套地层岩性具整体一致性,分布具区域性,且野外易于识别。无论在地层、孢粉、测年、气候、环境等方面均可与河北省迁安县爪村迁安组标准剖面进行对比。晚更新世迁安组在本区的发现,大幅度提高了区内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水平,为研究新构造运动、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全球对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兴煤山D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14 m厚的地层内(第25-60层)密集采孢粉样89件, 从12块样品中获得孢粉化石47属50种, 据此将该剖面下三叠统底部的孢粉组合定为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Equisetosporites组合.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 为59.0%~79.6%;蕨类植物孢子次之, 为20.4%~41.0%;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无肋双气囊类花粉为主, 含量为19.7%~54.4%, 多沟类花粉虽仅见Equisetosporites一属, 但含量高, 最高达24.3%.蕨类植物孢子中光面三缝孢类含量最高, 为14.3%~24.4%, 以圆形的Puncatisporites为主, 最高可达16.2%.孢粉组合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Equisetosporites与同一剖面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第2带Isarcicella isarcica带及第3带Clarkina carinata-C.planata带相重合.这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研究还表明, 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区的早三叠世同期的孢粉组合对比较为困难, 而与华南各地的对比较为吻合, 说明中国南、北方古生代孢粉组合向中生代孢粉组合转变的时间并不一致, 北方较早, 南方较晚.   相似文献   

14.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中泥盆世早期的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有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相当于西欧艾菲尔期(Eifelian).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成龙  刘雪松  张梅生 《地质通报》2019,38(7):1089-1094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三叠世地层及孢粉组合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桂琴  徐晓峰 《地层学杂志》1999,23(4):263-269,T002
二连盆地曾被认为是缺失三叠纪沉积的地区。通过阿拉坦合力凹陷坦参1井的孢粉化石分析,首次证实了在二连盆地存在早三叠世地层。坦参1井的下三叠统的视厚度1 339m (井深558~1 897m ),以紫红色、棕红色的泥岩为主,夹灰绿色泥岩,向下岩性变粗,含砾泥岩、砂砾岩增加,与上覆侏罗系及下伏上二叠统皆呈不整合接触。井深700~1 896m 产以Lim atulasporites大量出现、Taeniaesporites具一定含量、出现Lundbladispora、Aratrisporites和Lueckisporites为主要特征的早三叠世孢粉化石组合。这一发现对重新认识二连盆地的地质发育历史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皖南地区广泛分布着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尽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在皖南溪口群采集的43件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ers)20余属,50余种,其中具有地层意义的孢子有15属25种。这些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孢子带相比较,也可与西欧、东欧和北美地区晚泥盆世法门阶(Famennian)孢子带对比,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相当于西欧晚盆世晚期法门阶(Famennian)。  相似文献   

18.
首次在松辽盆地北部黑富地1井上二叠统四站板岩组采获孢粉化石,称为Protohaploxypinus fertilis-Piceaepollenites opimus-Alisporites communis组合,该组合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地位,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低且属种贫乏. 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囊粉含量最多,其次为具肋双囊粉,单气囊花粉含量较少,可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晚二叠世和大兴安岭地区林西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晚二叠世. 孢粉化石赋存井段岩性组合特征与林西组相似,因此松辽盆地西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林西组可引入松辽盆地内, 原四站板岩组改称林西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叠纪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分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介绍了我国陆相三叠纪的地层概况,重点对我国南北方孢粉组合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建立了三叠纪孢粉组合带。北方分三个带、四个亚带;南方(除早三叠世外)建立了三个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初步探讨了三叠纪的植物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