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兔肢体火器伤骨骼肌组织能量代谢与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软组织火器伤时肌肉组织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兔肢体火器伤模型 ,测定致伤前后不同区域与不同时间骨骼肌组织的Na+ K+ 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致伤平均传递能量为 ( 1 .0 3± 0 .33)J,骨骼肌Na+ K+ ATP酶活性伤后 3h下降 ,6~ 1 2h回升 ,2 4h再次下降 ,ATP含量变化与Na+ K+ ATP酶活性变化呈正相关 ,而骨骼肌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伤后明显上升。结论 火器伤后 1 2h内进行伤口的初期外科处理 ,是减少伤后骨骼肌能量代谢障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骨骼肌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AT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肢体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伤道周围骨骼肌ATP含量的变化,为防治继发损伤提供作实验依据。方法 以兔肢体软组织火器伤合并浸泡于模拟海水中为实验模型,观察伤道周围骨骼肌组织ATP含量的变化及时相特点。结果 伤后各分区ATP含量变化均呈明显的时相趋势;下降幅度挫伤区〉震荡区〉正常区;浸泡组与非浸泡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伤时,伤道周围组织能量物质ATP水平显著下降,导致局  相似文献   

3.
海水浸泡兔股动脉火器伤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将大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单一致伤组、海水浸泡30min组和海水浸泡60min组,用钢珠弹致伤兔单侧股动脉后,将海水浸泡组动物置于海水中浸泡30min或60min,单一致伤组动物不浸泡,于伤后2、4、6、8、12h取弹着点中心两端股动脉,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动脉损伤类型主要为完全断裂伤和挫伤。完全断裂伤的动脉分为原发伤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与单一致伤组相比,海水浸泡组的原发伤道区和挫伤区的血管壁显著肿胀,以中膜外2/3为甚,肌浆内空泡样结构常见,内皮细胞之间纵行皱褶紊乱、变平。浸泡30min组与60min组之间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3组中动脉挫伤和完全断裂伤的震荡区的病理表现类似。结论 兔股动脉完全断裂伤合并海水浸泡时,其原发伤道区和挫伤区的细胞、细胞间隙显著肿胀。  相似文献   

4.
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兔肢体骨骼肌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兔肢体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伤道周围骨骼肌过氧化脂质与抗氧化酶活力的 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滑膛枪发射250mg钢珠,致伤兔后肢,伤后将致伤兔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海水浸泡组(SIG),将兔浸泡于粗制盐配制的人造海水中30min。另一组为单纯致伤组(SWG),伤后不浸泡海水。伤后3、6、12、24h手术取距伤道边缘0.5cm(A区),1.5cm(B区)和2.5cm(C区)处肌组织,  相似文献   

5.
海水浸泡弹道伤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海水浸泡火器伤骨骼肌组织的病理特点,为海上战伤早期伤口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滑膛枪发射质量为0.38g的钢珠,速度为600-800m/s,钢珠击中兔后肢,分别将致伤兔浸泡于海水中30min和1h,于伤后取材光镜观察。结果 海水浸泡水器伤肌组织损伤程度、范围以及过度炎症反应明显重于单纯火器伤组,浸泡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越重。结论 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加重组织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30例脑外伤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与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变化。方法 采用核孔滤膜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性,定磷法测定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结果 红细胞变形性与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于伤后12h下降,2 4h至最低,96h开始恢复,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意义(P <0 .0 1)。伤情愈重,红细胞变形性与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下降愈明显(P <0 .0 1)。结论 红细胞变形性与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可作为判断脑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18只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伤道骨骼肌中HSP70含量。结果 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的两个高峰分别为4h和14-18h;热适应组3h达到高峰,持续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常温常湿组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14-18h也出现一个增幅不明显的高峰期。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的变化有其独特规律。  相似文献   

8.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湿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12、24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h后较常温常湿组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坟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而常温常湿组12-24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性加重,而常温常湿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尖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探讨海水中火器伤伤道组织细菌增殖的变化规律及发生感染的时限,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特殊环境下火器伤组织清创时机、方法及抗生素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16条犬随机分为海水中致伤组与地面致伤组,海水组14只,地面组2只;于火器伤后0、6、12、24 h进行大体观察及细菌学定量检测。对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建立火器伤组织中细菌增殖动力学模式。结果两组伤犬伤道单位组织中的细菌数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增,且海水组同一时间点的细菌数均比地面组高,击伤即时的细菌污染程度较地面组重,6 h时已达感染临界。两组组织中细菌生长的动力学模式可用下式概括: Y(1) = 9.12×10(3 0.247X), Y(2) = 1.35×10(3 0.227X)。式(1)、(2)分别为海水组和地面组火器伤组织中细菌生长的动力学模式,为每克组织中的细菌含量(个/g),X为火器伤伤后时相。根据这一模式,我们计算得到海水组和地面组达到感染临界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4.2和8.2 h,海水组达到感染临界状态比地面组提前4 h。结论海水中火器伤较地面火器伤污染重、损伤重,细菌繁殖快,感染出现早,应及早清创、彻底冲洗伤道和及时应用抗生素,这些治疗措施应以在4 h之内完成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肢体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观察伤后愈合过程并分析影响愈合因素。方法:利用小型点爆源制造小鼠肢体火器伤模型,随机选取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10只。制造肢体火器伤模型后对照组不浸泡,实验组伤后海水浸泡30min。观察记录伤后愈合过程,检测愈合过程中愈合时间、伤口面积、体重等指标变化及伤口愈合后的病理形态。结果:实验组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晚;伤后相同时间点两组伤口面积存在差异;实验组创后早期显著体重下降,晚期体重平均增加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伤口愈合后真皮层及皮下存在特殊病理学变化。结论:与单纯火器伤相比,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导致伤口延迟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弹烧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为海水浸泡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弹烧复合伤的犬实验模型 ,致伤后将犬随机分为非浸泡组和浸泡组 ,将浸泡组犬在海水中浸泡 4h后捞出 ,然后于伤后 4、7、10、2 0、2 8h分别取血检测循环内皮细胞 (CEC)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的变化。非浸泡组除不浸泡海水外 ,余检测时相及指标同浸泡组。结果 非浸泡组于致伤后 4h和 7hCEC、vWF升高 (P <0 .0 5 ) ,而浸泡组于伤后 4、7、10、2 0、2 8hCEC和vWF均持续增高 (P <0 .0 5 ,P <0 .0 1)。组间比较 :CEC从伤后 4h至伤后 2 8h ,浸泡组与非浸泡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1) ,vWF于伤后 7h至伤后 2 8h浸泡组与非浸泡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0 .0 1)。结论 弹烧复合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后可引起全身EC急性损伤 ,并且这种损伤比单纯弹烧复合伤 (不浸泡 )更严重 ,更持久。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Na+-K+-ATP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静  张祥建  杨牋  李俐涛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42-1044
目的研究比较大鼠脑梗死(MCAO)、出血性脑梗死(HI)模型脑组织含水量及Na -K -ATP酶活性的变化。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MCAO组和HI组。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无机磷法测定Na -K -ATP酶活性。结果HI组脑组织含水量在缺血6h、MCAO组缺血12h后较假手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6h和12h时MCAO组较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组和HI组Na -K -ATP酶活性较假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3~24h时MCAO组较H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 ,K -ATP酶活性降低及其引发的脑水肿可加重原有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后ATP酶及bcl-2和bax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组和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采用三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 h后再灌1 h。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改变及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脑组织损伤较缺血再灌组明显减轻,ATP酶活性升高,并且可以促进bcl-2和抑制bax的表达(P0.05~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损伤与提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促进bcl-2和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细胞膜钙泵和钠泵活性变化在胆红素钙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胆红素钙结石兔模型 ,对照组 2 8只 ,胆道不全梗阻组 (BO) 36只 ,胆道不全梗阻加感染组 (BOI) 39只 ,各组再按术后处死时间 (3、7、14和 2 0天 )分组 ,动态测定各组各时相肝细胞膜钙泵、钠泵活性及肝细胞钙含量。结果  BOI组及 BO组肝细胞钙进行性增多 ,而肝细胞膜钙泵、钠泵活性呈进行性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BOI组上述变化较 BO组明显 (P<0 .0 5 )。结论 兔胆红素钙结石形成过程中存在肝细胞膜钙泵和钠泵活性渐进性下降。钙泵、钠泵活性下降引起肝细胞钙超负荷 ,从而促进成石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tivities of Ca(2+)-ATPase and Na(+)-K(+)-ATPase in plasma membranes of hepatocytes on the formation of calcium bilirubinate gallstone. METHODS: The rabbit models for studying calcium bilirubinate gallstone were used. One hundred and thre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sham operation) group (Con, n = 28), the simple biliary obstruction group (BO, n = 36), and the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infection group (BOI, n = 39). The activities of Ca(2+)-ATPase and Na(+)-K(+)-ATPase in plasma membranes of hepatocytes and the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tent were measured on the 3rd, 7th, 14th and 20th day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activities of Ca(2+)-ATPase and Na(+)-K(+)-ATPase decreased remarkably in all phases of BOI and BO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 group (P < 0.01). The over-loaded intracellular calcium was found in both BOI and BO groups. The above-mentioned chang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in BOI group than in BO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progressive decrease of the activities of Ca(2+)-ATPase and Na(+)-K(+)-ATPase is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ten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calcium bilirubinate gallstone in rabbit models. Infection can aggravate those changes and further the formation of ston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胃粘膜Na+ -K+ -ATPase活性变化和电位差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造成腹腔严重感染动物模型 ,应用生化法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 3h、6h、12h、2 4h、4 8h各时相大鼠胃粘膜Na+ -K+ -ATPase活性。应用电生理记录仪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 3h、6h、12h、2 4h、4 8hGTPD变化。结果 :盲肠穿孔后 3hNa+ -K+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5 ) ,12h降至最低 (P <0 .0 1) ,仅为对照组的 4 8.5 % ,4 8h仍末恢复正常 ;丹参组12h、2 4hNa+ -K+ -ATP酶活性比感染组显著升高 (P <0 .0 5 )。GTPD穿孔后 3h即有下降 ,6h下降显著 (P <0 .0 5 ) ,12h下降至最低 (P <0 .0 1) ,2 4h和 4 8h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5 ) ;丹参组 12h、2 4h比感染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胃粘膜Na+ -K+ -ATPase活性降低可能是引起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原因之一。早期应用丹参对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缺血骨骼肌和血管平滑肌的保护作用。应用大鼠离体肢体分别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生理盐水溶液灌注,保存0~48h,经2,4,8,16,24,48,72h取小腿三头肌进行Na+-K+-ATP醇和Ca2+-ATP酶活性检测,并对此骨骼肌和股动脉平滑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SOD灌注对缺血骨骷肌、股动脉平滑肌的酶活性及细胞形态都优于生理盐水灌注组(P<0.01)。结论:结果表明SOD灌注时离体肢体的存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