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应用,正在带来教育系统的人机协同化.人机协同教育图景与传统教育流程大异其趣,人机协同的有效运转使得教育所需的智能结构发生转型.基于国家实力三分理论建构的教育人机协同系统所需的智能结构三维模型有硬、软、巧三种智能,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长处在于硬智能,人类教师则优在软、巧智能.由教育人机协同系统智能结构三维模型,推导出未来教师核心素养框架的三个维度:(1)硬素养,即数据化、结构化和可重复的教育教学能力;(2)软素养,即基于"关系能力"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能力;(3)巧素养,即教育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知识能力与反思.基于人机比较,未来教师核心素养的重点应在硬素养中的计算思维、软素养和巧素养.培养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需要师范教育率先建构基于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训路径,以及提升教师教育者的人机协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的媒介,智能机器拓展了媒介的意涵,它们在多个层面发生作用,影响不断深化。作为连接中的行动者,算法和智能设备建构、调控着各种关系,也赋予内容和关系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一些智能机器已从媒介进化为传播主体,这些“机器媒体”对内容生态也将产生复杂影响。智能机器也是个体和人类进行自我认知的媒介,是人的镜子,但它们能否帮助人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取决于人如何利用它们。成为基础设施的智能机器,塑造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数字自我,也塑造着人们的现实行为。  相似文献   

4.
走近人工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前沿科技领域,它研究、开发如何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其研究对象可归纳为“机器智能、智能机器”,体现在思维、感知、行为三个层次,是一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知识工程学: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工程是源于专家系统建造而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 ,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本文简要介绍了知识工程的概念 ,分析了知识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如软计算、Agent、自然语言理解、逻辑与推理、形象思维研究、基于事例的推理、机器学习、知识本体论等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广义的知识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 ,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也可以且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智能技术时代,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重新分工为教学理论发展创生新社会时空背景,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有机协同为教学理论发展培育新智能基础,实体到联通的知识形态与生产变迁为教学理论发展根植新知识论基础.由此,智能技术时代的教学理论问题域从本体追问转向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本质再构,教学理论生产机制从经验范式转向经验+大数据的整...  相似文献   

8.
沿着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指出的思考方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机器是一种以模拟的方式将人的脑力劳动能力转移进机器的机器体系。在资本主导的信息产业对智能技术和智能媒介的改造下,人愈发处于一种由知识丧失带来的“系统性愚钝”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吸收了人类智能的机器,就难免会出现与人对立的状况。增强人类智能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宏观上从信息社会内部,发展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限定的更好的社会生产关系,让凝结在智能机器中的人类能力朝着造福大多数人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我们在微观上培育与不同层面的“机器”进行协商的意愿和能力,更理想的人机关系应该建立在人与“机器”的深度协商和有效磨合之上,而非人对“机器”之运作逻辑、机制、功能、要求的单方面接受之上。  相似文献   

9.
在智能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善假于物”层面,去剖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发展。转“识”成“智”光靠技术不行,只有具身性的体悟才能使人由“技”入“道”。具身性多模态互动有利于打破教育实践中身体的沉默,充分调动视、听、触等感官辅助教育发展;具身性默会能力有益于促成理解性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内化的知识素养;对具身主体性的关注将切实助力因材施教,使教学摆脱抽象、标准化的视域,更加人性化;具身化学习“场”将推动人们复归生活世界,赋能身体感知和意义构建的整合性学习。具身视角由此避免人们“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取向,回归教学育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10.
记忆曾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但随着现代知识存储工具的发展,学校教育出现逐渐疏远记忆的趋势。但记忆不仅有储存知识的功能,还关系到学生自我身份的确立、情感的满足、文化的认同等。过度地将记忆让渡给机器会造成学校教育中记忆的价值功能被轻视、文化内涵被剥离、情感维度被削减等。在智能时代,学校应该对智能机器扬长避短,明确智能机器参与记忆建构的范畴和边界,积极发挥人工智能“活化”记忆和拓展“记忆之场”的作用,促进学校更科学、更系统地构建记忆。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2.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教育产品的逐渐成熟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片面化”的智能诊断、“程式化”的教育干预、“投喂式”的服务供给、“机器主导”的教育决策阻碍了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实现。要从本质上实现个性化学习,应该从“技术应用”“个体发展”和“人机关系”的视角对个性化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实现对学生的智能诊断和精准干预,强化智能技术对于教育的“赋能作用”;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自我认知的强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保障智能技术应用回归“育人”的本真;通过学生和机器的“博弈”,找到“机器智能干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衡点,实现人机协同学习生态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机器智能分析—机器智能干预—学生主观评判”构建了人机协同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模型,以期勾勒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新时代,从幼儿园到大学,无论作为哪一级的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都应改变目前的知识教育策略,纠正过去那种偏重硬知识教育、轻视软知识教育的现象,要求硬知识教育与软知识教育并重,甚至把软知识教育放在硬知识教育的前面;都应坚守育人之根本,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走向完满的生活、完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是“适应与转化原理”。狭义地说,教必须与学相互适应。“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广义地说,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应人类思维的发展现状。但是,仅仅承认“适应原理”是不够的,这是传统教育的小教育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教师正确的思想、有用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使大批的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有用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批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写作教学可以分成“硬”、“软”两种类型。“硬”的写作教学最主要的是基于经验性的传递上的教学。“软”的写作教学强调写作之前的思维能力的开发诱导,主张写作时的感情的冲动所带来的积极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力、操作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间断的知识迁移。教“软”的写作要比教“硬”的写作相对要难。  相似文献   

16.
生物进化的研究表明,非群体系统不能进化,越是高层次的进化,越是一个类群过程。所谓“类群”就是同类个体构成的群体,这是比“社会”更为基础的概念。进化之所以必须在一个类群中才能进行,就因为基因叠加产生具有进化意义的基因改变或新基因,必须在同类个体构成的群体中才可能出现。作为一个特殊的内外部关系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的通用化意味着智能个体在类群中的亲历。类群亲历即个体在同类智能体构成的群体中的亲身经历;类群亲历性就是智能个体在相应类群亲历中成长的特性。正是通用智能进化的类群亲历性,意味着通用机器智能和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通用智能个体必须在相应智能类群亲历中成长的类群亲历性,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关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围绕智能机器产业的“三创”人才培养,吉林大学探索形成了4I“三创”教育体系。横向构建跨学科平台,开拓产教融合培养路径;纵向设计全过程项目式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运营管理模式。近四年的实践运行提高了学生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沟通合作、创业精神等“三创”能力和素质,在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中成绩显著,孵化了药瓶缺陷检测等一系列的智能机器创业作品,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产教关系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产教结合至今,高职教育的产教关系在政策层面经历了“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过渡,价值上体现出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理念上体现出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的转变,发展路径体现出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引导的转变,合作模式体现出资源合作向知识产品合作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技术及其对教学的一般作用教育技术“不仅仅指使用某种有形的工具的技术,也包含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①物化形态的技术,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即教育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及其硬件技术,如教学模型、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及其相关技术。智能形态的技术又叫软技术,指以抽象形式表现,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方法、技能、操作程序或策略体系。”②教…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新常态。人机协同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和机器的分工和有机协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共同增长,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智慧创生,完成超越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复杂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和智慧养成。人机协同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智慧增长为核心,重视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强化人机角色的辨识与动态调整,加强人与机器自主度的灵活转换。本研究围绕面向知识掌握的“干预—自主”式学习、面向知识建构的“协作—探究”式学习、面向知识创造的“对话—协商”式学习,提出人机协同学习的典型模式,勾勒了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样态。未来人机协同学习需要优化智能学习干预的模式与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人机协同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究人机协同学习的发生机制,以支撑和引领智能时代学习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