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已二酸(Adipicacid,AA)和二甘醇(Diethyleneglycol,DEG)为原料合成了聚已二酸二甘醇酯.研究了DEG/AA的摩尔比与聚酯羟值之间的关系,探讨了DEG/AA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催化剂、合成方法对聚酯合成过程中酸值变化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合成一定特征的聚已二酸二甘醇酯的方法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用自制的固载杂多酸催化剂PW12/C复相催化合成增塑剂二苯甲酸二甘醇酯(DBDEW),通过实验确定了合成了DBDE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苯甲酸30g,二甘醇10.4ml,催化剂2.1g,带水剂N2流量200ml/min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8.5%,重复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用自制的固载杂多酸催化剂PW12/C复相催化合成增塑剂二苯甲酸二甘醇酯(DBDE),通过实验确定了合成DBDE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苯甲酸30g,二甘醇10.4ml,催化剂2.1g,带水剂N2流量200ml/min,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8.5%。重复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生物降解材料—聚乙交酯医用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乙醇酸为原料,合成α-乙交酯单体,进而再聚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乙交酯(PGA)。对聚合物进行纺丝成形,获得PGA纤维。应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聚乙交酯的结构和性能。通过对PGA纤维的生体内外的降解试验,发现其降解速度随浸渍液的pH值的增加而增大,特别是在碱性介质中重量损失最为明显。PGA纤维埋入SD大白鼠体内,对机体无毒性,组织反应极小,60天后能被机体完全吸收,对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用自制的固载杂多酸催化剂SIW12/C复相催化合成增塑剂二苯甲酸酯(DBDE),通过实验确定了合成DBDE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苯甲酸30g,二甘醇10.2ml,催化剂2.4g,带水剂N2流量150ml/min,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6%。重复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半加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含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室温自交联乳液(GHD),研究了聚合工艺和配方对MMA-BA-HEMA-DMAEMA体系的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除了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架桥凝聚作用之外,反应性官能团间的交联凝聚作用对GHD乳液聚合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增加HEMA和DMAE-MA用量对该聚  相似文献   

7.
双(β羟乙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的缩聚反应,是聚酯(PET)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反应,该反应阶段所使用的催化剂直接影响反应过程及聚酯产品的粘度、色相、二甘醇含量等质量指标[1,2].目前国内外纤维级PET生产均使用锑系列(Sb2O3或Sb(O...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含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室温自交联乳液(GHD),研究了聚合工艺和配方对MMA_BA_HEMA_DMAEMA体系的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除了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架桥凝聚作用之外,反应性官能团间的交联凝聚作用对GHD乳液聚合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增加HEMA和DMAEMA用量对该聚合过程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首次制得二乙基胺甲基膦酸锆-亚磷酸锆Zr(HPO_3)_(2-x)·(O_3PCH_2NEt_2)_x·H_2O(ZDEAMP-ZP,x=0.75,0.60,0.50).将ZDEAMP-ZP用溴化苄季铵化,得到部分季铵化的产物:溴化苄基二乙基铵甲基膦酸锆-二乙基胺甲基膦酸锆-业磷酸锆Zr(HPO_3)_(2-x)·(O_3PCH_2NEt_2)_(x-y)·(O_3PCH_2N ̄+Et_2·CH_2Ph·Br ̄-)_y·H_2O(Y<X,ZBDEAMPB-ZDEAMP-ZP).ZBDEAMPB-ZDEAMP-ZP用于进行液/固/液或固固/液三相催化的亲核取代成醚、卤代烃和羧酸盐合成酯及二氯卡宾加成反应,均得到良好的结果。催化剂易于分离和回收,通常回收70%~100%,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以上无明显失活。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四元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通过DSC和GPC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经二乙氨基乙醇(DEAE)中和的共聚物加水调制得微乳液。利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微乳液及其室温交联体系的流变行为,测定了剪切应力(τ)剪切速率(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乳液的流动指数n近似于1,属牛顿流体;其交联体系则属非牛顿流体,并具有触变性  相似文献   

11.
合成5种Eu(Ⅲ)-β-二酮-二苯胍三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测定其组成分别为Eu(AA)4.DPG(Ⅰ)、Eu(BA)4.DPG(Ⅱ)、Eu(DBM)4.DPG(Ⅲ)、Eu(PMBP)4.DPG(Ⅳ)和Eu(TTA)4.DPG(Ⅴ),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Ⅰ-Ⅳ在室温(298K)和液氮温度(77K)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应用群论方法和Judd-ofelt理论对低温精细光谱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pheA与tyrB基因的克隆与串联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改良苯丙氨酸的发酵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从大肠杆菌总DNA中克隆得到了编码苯丙氨酸合成途中的两个关键酶基因-即分枝酸变位酶(CM)/预苯酸脱水酶(PD)基因pheA与苯丙氨酸转氨酶(PAT)基因tyrB,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这两个基因的单个和串联表达。pheA和tyrB基因分别都能在λ噬菌体的PR启动子之后得到较大量的表达,在SDS-PAGE上出现清晰的条带,  相似文献   

13.
首次将TiO2-SnO2-Al3O3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用于催化合成柠檬酸酯,柠檬酸2h的转化率达99.3%。催化剂制备及合成柠檬酸酯的较好工艺条件是:Ti/Sn/Al(摩尔比)1:1:3,焙烧温度550℃,熔烧时间3h,催化剂用量1.2%(占酸醇总量),酸/醇(摩尔比)1:5,反应时间2h。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及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4.
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简称PET-译者)成乙醛和醚(二甘醇)的过程,以及聚酯的热降解,这两种过程对聚合物和纤维的质量都是有害的。乙醛和二甘醇的生成从图1可看出,加热纯乙二醇时,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会生成水。在乙二醇中加入合成聚酯的催化剂,能促使生成更多的水。在280℃、反应时间6小时、催化剂用量为5×10~(-4)克分子/克分子乙二醇的条件合成时所发生的副反应中,主要是生  相似文献   

15.
用电导法测定不饱和聚酯酯键的皂化速率常数k与反应活化能Ea。在固定二元醇的情况下,酯基的皂化速率为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已二酸<顺丁烯二酸酐;而在固定二元酸的情况下,酯基的皂化速率为新戊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丙二醇-1,2<乙二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的聚酯,皂化速率基本相近。从分子结构上对不同的二元醇或二元酸对皂化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制备耐碱性的不饱和聚酯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16.
用测定在不同升温速率下TDI/PPG(2000)/HEA体系UA齐聚物固化物热失重曲线的方法研究了UA树脂固化物的热分解动力学,测定了分解活化能,讨论了UA树脂固化物在氮气气氛中程序升温时的分解反应,用TG和DTA方法研究UA和UMA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表明,UMA比UA树脂固化物的起始分解温度高,加入稀释剂(MMA或EGDM)可提高UA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酯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单体)核/壳型胶乳,用TEM、AUTOSIZER、DSC、TG及IR等手段对胶粒进行表征,探讨3种不同交联单体及含量以胶粒结构形态、胶乳性能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交联单体不同,但胶粒都量核/壳结构;随交联单体含量减少,粒径逐渐减小;交联单体尽可能地分布在粒子表面;热处理过程中功能基团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使得胶  相似文献   

18.
三甘醇酯的应用已有一些报导,但合成方法未见有直接报导。本文是对三甘醇硬酯酸单酯在酸催化下直接合成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含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四共聚物乳液(MBHD乳液),研究了乳化单体加入方式、聚合温度、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配比和用量及HEMA和DMAEMA用量也共聚物乳液电解质稳定性的相互关系,HEMA的引入可明显提高共聚物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HEMA和DMAEMA用量增 利于获得亲水性大的乳胶粒和电解质稳定性高的共聚物乳液。  相似文献   

20.
以Al(OH)3,H3PO4,MgCl26H2O为原料,以环己胺为模板剂,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MgAPO-44分子筛纯相,研究了反应物配比、酸碱度及铝源等水热晶化条件对产物物相的影响,用XRD,IR,SEM/EPMA,TG-DTA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所合成的MgAPO-44分子筛具有小孔结构和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