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采后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对辣椒潜伏侵染病原菌种类及其在辣椒果实不同部位的分布,辣椒采后果实发病率,采后病害病原菌种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覆膜栽培辣椒采前潜伏侵染带菌率比露地栽培降低了7.7倍;辣椒采前潜伏侵染菌在果柄、果蒂、果肉中均有分布,但以果蒂带菌率最高,发病率也以果蒂最高;辣椒贮前表面消毒可以显著降低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率;辣椒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5种,即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蔬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其中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gloesporioides)和蔬菜软腐病菌(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具有潜伏浸染特性的只有A.alternataE.c.subsp.carotovora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2.
 无核白葡萄(Vitis vinifera cv.Thompson Seedless.)果实于成熟季节(7月、8月)采自新疆吐鲁番(折光仪含糖量18%~22%),对采后的健康果实按整穗、带梗果粒、去梗果粒、切伤果及穗轴和果梗在室温(24~28℃)和低温(0~4℃)下的呼吸强度与乙烯合成进行了测定,并对整穗果接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Alternaria sp.后呼吸与乙烯释放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3.
 无核白葡萄(Vitis vinifera cv.Thompson Seedless.)果实于成熟季节(7月、8月)采自新疆吐鲁番(折光仪含糖量18%~22%),对采后的健康果实按整穗、带梗果粒、去梗果粒、切伤果及穗轴和果梗在室温(24~28℃)和低温(0~4℃)下的呼吸强度与乙烯合成进行了测定,并对整穗果接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Alternaria sp.后呼吸与乙烯释放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红熟期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果实为材料,主要研究病菌侵染与果实中乙烯生成,ACC合成酶和脂氧合酶(LOX)的关系,以及不同乙烯处理对感病果实ACC合成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接种采后番茄果实在25℃下存放7d后,感病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ACC合成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也明显提高。在贮藏环境中增加乙烯吸收剂可明显地延缓葡萄孢菌的发病,而且ACC合成酶和LOX酶的活性也相对较低。由此证明病菌侵染与果实乙烯释放量,以及与ACC合成酶和LOX酶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猕猴桃采后病害的病原种类,本研究对猕猴桃储藏期病果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观察了病原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猕猴桃储藏期病害的病原真菌有7种(类),分别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间座壳菌(Diaporthe spp.),无性态为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p.)、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sp.)、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研究结果可为后期猕猴桃采后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症状与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症状类型及其对应的病原菌,本研究对河北省6个市的果园进行了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并对引起不同症状类型的病果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河北省的套袋苹果黑点病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萼洼黑点型、果面黑点型、果面晕斑型和梗洼褐斑型。除了果面晕斑型为单一病原侵染之外,其他类型的病斑均分离获得3种或3种以上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的菌株主要为5个不同属的真菌,分别是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产菌核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尾孢菌(Cercospora sp.)和镰刀菌(Fusarium sp.)。致病性检测表明,粉红聚端孢和细极链格孢的致病力较强,为引起该病害的主要致病菌。而产菌核枝顶孢在河北省造成的症状比之前的报道更加多样化。本研究明确了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及其对应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省泰安市草莓采后主要致腐病原菌的种类及不同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从腐败的"香野"草莓果实上分离、纯化优势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室内熏蒸毒力试验评价7种植物精油对上述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泰安地区草莓分离得到3种病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ssimum。7种植物精油对3种病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百里香精油对灰葡萄菌和链格孢菌的室内毒力均最高,EC50值分别为39.998和18.456 μL/L;柠檬草精油对枝孢菌的活性最高,EC50值为30.523 μL/L。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对草莓果实灰葡萄孢菌和链格孢菌的活体抑菌效果最高,防效分别为86.21%和89.29%;柠檬草精油对枝孢菌的防效最高,为75.86%。综合比较可以发现,百里香精油、玫瑰草精油、柠檬草精油及肉桂精油对草莓采后3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甜瓜果实表面生防芽孢杆菌的类群与鉴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不同甜瓜果实表面可分离到在LB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形态呈明显差异的4类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经过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菌株间16S rDNA序列和部分特异性基因序列扩增以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将这4类芽孢杆菌分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3个形态变种。这些芽孢杆菌经继代培养20代后,仍能保持稳定的菌落形态和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曲霉(Aspegillus niger)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等8种果蔬采后病原真菌显著且广谱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甜瓜果实表面广泛分布着具有拮抗性能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其近缘种解淀粉芽孢杆菌,可通过特定培养条件下(LB培养基上37℃培养48h)单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外观形态特征快速分离并鉴别它们的类群,为开发甜瓜果实采后保鲜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热处理对2种潜伏炭疽菌生长和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热处理对潜伏侵染于芒果果实中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香蕉果实中的芭蕉炭疽菌[C.musae(Berk.& Curt.)Arx.]离体培养菌的生长、繁殖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达55℃和60℃,时间20 min时,对菌体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可起明显抑制或杀伤作用,并降低其致病性。2种炭疽菌中,芭蕉炭疽菌比胶胞炭疽菌对热更敏感。作者认为,果实采后热处理时,应根据果实种类和不同菌,采用不同的处理温度和时间,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可导致植物幼苗猝倒或花朵和果实腐烂,多在冬春季节发生,是保护地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或储藏过程中一类重要的病原菌。灰霉菌的初侵染主要由菌核或病残体在适宜温湿度时萌发产生的菌丝或孢子侵染植物,关于灰葡萄孢菌的菌丝、分生孢  相似文献   

11.
竹醋液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制竹醋液抑制6种作物8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大小序为:苹果霉心病菌 > 小麦赤霉病菌 > 黄瓜炭疽病菌 > 番茄灰霉病菌 > 葡萄炭疽病菌 > 番茄早疫病菌 > 草莓灰霉病菌 > 苹果腐烂病菌 > 苹果轮纹病菌 > 黄瓜灰霉病菌,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介于0.1185%-0.8035%(g/mL,干重/体积)之间。室温下保存1年的竹醋液抑制7种作物8种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在0.0832%-0.3334%之间,对苹果霉心病菌的抑制活性下降,对6种作物的6种病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新制竹醋液。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测定发现竹醋液明显抑制草莓灰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该菌7个菌株的EC50在0.0365%-0.1311%之间,平均为0.0673±0.0332%。叶盘漂浮法测定发现0.0125%、0.025%和0.05%的竹醋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23.5%、38.8%和78.4%,对葡萄霜霉病菌5个菌株EC50在0.0191%-0.0464%之间,平均为0.0317 ±0.0109%。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欧洲进境水曲柳原木上分离获得了检疫性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 Shoemaker),分别测定了烘箱热处理和炭化烘房热处理对该病菌存活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可以侵染至原木的木质部组织,原木中心处理温度达到60℃并持续6 h可杀灭原木中携带的病菌。研究结果对进境原木携带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它重要病菌的检疫处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种植期间和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离体试验对比了水杨酸、哈茨木霉、尖孢镰刀菌菌株F-1和F-2防治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生的效果,发现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1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F-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0.06%,与400 g/L嘧霉胺悬浮剂的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进而探讨了该菌防控草莓灰霉病发生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能降低灰霉病菌丝的粘附性,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9.8%,且能诱导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F-1的孢子能有效提高草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接种F-1孢子和发酵液则能最高限度地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值分别达到13.6、158.9和269 U/g。  相似文献   

14.
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为明确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四霉素和啶酰菌胺对采自云南省宾川县、湖北省武汉市和辽宁省北镇市60株葡萄灰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45和1.115 μg/mL;上述葡萄灰霉病菌均对四霉素敏感,而11.7%的菌株表现为啶酰菌胺抗性。并且四霉素与啶酰菌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r=-0.040,P>0.05)。因此,四霉素可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研究结果对两种杀菌剂的科学使用以及葡萄灰霉病的可持续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病原菌与植物互作过程中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具有致病和激发植物免疫的双重功能。BcGs1是从灰葡萄孢菌代谢物中分离的葡聚糖-1,4-α糖苷酶,能激发番茄和烟草的免疫防御反应,提高抗病性。BcGs1包含糖苷水解酶家族15(GH15)和糖结合模块家族20(CBM20)两个结构域,其激发植物防御反应的作用方式及功能结构域尚不清楚。本文测定了BcGs1不同诱导时间对提高番茄抗灰葡萄孢菌的效果、体外糖苷酶活性,并比较了BcGs1不同结构域截短蛋白与全长蛋白引起细胞坏死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BcGs1蛋白诱导番茄72 h可将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病斑面积减少23.25%;BcGs1能水解淀粉和海带多糖,但不能水解羟甲基纤维素和微晶纤维素;BcGs1全长、GH15和CBM20截短蛋白均能在烟草细胞中正常瞬时表达,但表达GH15的烟草叶片枯斑面积明显小于表达全长蛋白BcGs1的枯斑面积,表达CBM20截短蛋白的叶片没有产生枯斑反应;为了进一步明确截短蛋白GH15和全长蛋白BcGs1激发烟草细胞坏死活性的差异,用大肠杆菌表达并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GH15,叶片浸润法测定结果表明,截断蛋白GH15的细胞坏死活性仍然低于BcGs1全长蛋白的坏死活性,说明BcGs1诱导烟草细胞坏死活性需要GH15和CBM20结构域的共同参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BcGs1诱导植物抗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灰葡萄孢产生功能上类似附着胞的侵染垫来侵染寄主植物,但目前对于侵染垫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株CanBC-1(弱毒,不形成侵染垫)和CanBC-1c-66(强毒,正常形成侵染垫)进行了转录水平比较。结果表明:在菌株CanBC-1中共检测到2 333个差异表达基因(与菌株CanBC-1c-66相比较),其中1 425个基因表达上调,908个基因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中细胞(Cell)和细胞部分(Cell part)这2个亚类所占比例较大, 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中结合活性(Binding)和催化活性(Catalytic)这2个亚类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结果暗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和发育等生物学过程。筛选得到12个与真菌致病相关的基因,其中BC1G_03994BC1G_01012与稻瘟病菌侵染相关的classⅡ疏水蛋白基因Mhp1同源。RT-PCR检测发现这2个基因在弱毒菌株CanBC-1中表达下调,同时该菌株疏水性降低,推测它们可能参与灰葡萄孢侵染垫形成。这些差异基因的获得为揭示灰葡萄孢侵染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麦全蚀病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试验拟通过研究该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关酶系的诱导变化情况,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acc.)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Sacc.)Walker为靶标菌,加入终浓度为MIC50枯草芽胞杆菌YB-05发酵液,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结构和形态的影响,通过酶活力测定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御酶活的影响,同时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在离体/活体条件下对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Ⅲ活力的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经菌株YB-05发酵液处理后,显微镜观察到其菌丝变粗、断裂,顶端膨大,分枝增多;处理8 d后,胞内的PAL、POD、CAT、PPO和SOD活性比对照依次高24.52%、72.67%、81.81%、80.36%和112.48%;离体条件处理,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活体条件处理下差异显著,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分别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3.95%和55.87%。菌株YB-05发酵液通过结合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相关基因,从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力,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呼吸,进而导致抑制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畸变,从而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内生菌BS-2菌株的抗菌蛋白及其防病作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BS-2菌株为一株能在多种植物体内定殖,对多种植物炭疽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并对植物生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其BPY培养液经30%~70%硫酸铵盐析、高温(100℃)处理后,以SDS-PAGE、MALDI-TOF检测,该菌株分泌的抗菌蛋白为分子量 ≤ 2884.39 D的多肽;该抗菌多肽对热稳定并抗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对辣椒果炭疽病具有69.79%(9 d后)的防病效果;抑制病菌生长,引起菌丝(或芽管)细胞消融,导致菌丝畸形以及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等可能是该抗菌多肽主要的防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