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顾继红  郁文刘  江璐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0,(41):3890-3892
目的: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通过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等一系列步骤在门诊药房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某时间段内每天的不合格处方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不合格处方数由活动前的209.6张/天减少到114.8张/天,改善幅度为45.23%。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通过规范处方管理而提升了医疗质量,降低了患者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品管圈活动为载体,提高科室员工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规范优质门诊药学服务模式。方法整理、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调配组的调配差错条数、发药组不合格处方审核张数、咨询组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干预成功例数。结果门诊药房品管圈活动干预后,调配差错率降低65.8%,不合理处方审出量提高22.8%,不合理用药处方干预成功率提高39.6%。结论通过这次品管圈活动,药师调配、发药、药物咨询与指导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创建了优质门诊药学服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门诊药学服务质量,降低处方调配内差件数。方法:开展以提高门诊药房处方调配正确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析导致处方调配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制定改进的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件数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66件/周降为37.5件/周,下降比例达43%以上;圈员在品管圈工具方法的认识、团队精神、学习积极性、荣誉感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内差件数,促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提高了门诊药学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4.
施政  王建平 《中国药房》2011,(13):1183-1184
目的:降低门诊西药房用药差错件数,提高医院药剂科工作质量。方法:在我院门诊西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比较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门诊西药房每周用药差错件数由改善前的45.5件/周降至22.0件/周;药师在品管手法的认识、沟通与协调、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谐程度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升了门诊西药房药学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门诊西药房为医院重要部门,为药品调剂终端,在保障用药安全方面责任重大,然而,门诊西药房工作量较大,处方数量、种类多,处方调剂过程中难免因各种原因发生差错,处方调配差错可影响患者疾病治疗,严重者可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模式的品管圈活动为近年来临床常用有效管理模式,在提高工作效果及工作人员积极性方面具有良好效果[2]。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对我院门诊西药房医开展PDCA循环模式的品管圈活动,旨在探究其对门诊西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药学人员工作能力及状态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沈云玉  马雪根 《中国药事》2013,(9):998-1001
目的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在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门诊药房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某时间段内每天的不合格处方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不合格处方数由活动前的184.3张·d-1减少到90.0张·d-1,改善幅度为51.17%。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处方管理,提升了医疗质量,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品管圈活动,提升药师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理论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确认和处置.结果: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内差错件数由每月107.5件降至44件.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处方调配内差件数,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增强了药师沟通和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晓  金杨君  朱东升 《医药导报》2011,30(7):970-972
目的 利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组成门诊药房Vitamin圈,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发药差错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自2010年3月起,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门诊药房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推行QCC活动,按QCC实施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 门诊药房的Vitamin圈通过开展QCC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差错次数由改善前的每周137件降至52.5件.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取得良好效果,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次数,提升员工药学服务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方法:分析造成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的原因,采用品管圈方法拟定对策,评估对策实施的效果。结果:针对药品调配差错多为数量发错和品种发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了电子处方单上增设剂型警示标签和定位码,对工作区域内药架整理进行岗位划分,制作培训手册、对轮转人员等进行岗前培训,重新设计统一药品标识等对策。活动后,调剂差错率由每周0.82%降为0.17%,圈员在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门诊药房日常的药品调配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和高效,降低了调配差错率。  相似文献   

10.
姚荧  陈燕飞 《中国药房》2011,(37):3511-3512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例数,提高患者对门诊药房的满意度。方法:在我院门诊药房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并通过问卷调查比较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例数下降了56.3%;圈员品管手法、和谐度、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对门诊药房的各项满意度均有提高,对药师的药学服务表示认可。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例数,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鲍仕慧  白少华  王增寿  李菁 《中国药房》2011,(21):1956-1958
目的: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中,分析处方调剂内差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145.6件/周降为61件/周,下降比例达58%以上;药师在品管手法认识、团队凝聚力、学习积极性、荣誉感等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促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提高了门诊药学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门诊药房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从我院医院信息与大数据中心调取门诊患者取药相关数据,对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门诊药房处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鱼骨分析法发现可能影响患者候药时间和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因素,采用质量管理工具4M1E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并实施精细化管理。选择改进前、精细化管理第1阶段及第2阶段各10个工作日的处方数据,对改进前后的药师工作效率、患者平均候药时间、调配差错和盘点错误等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鱼骨图分析发现,影响患者候药时间和我院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机器因素、物料因素、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如人员上岗人数和时间分配不合理、机器老化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我院门诊药房采取了调整人员上岗时间并细化绩效奖励方案、维护自动发药机并更新处方扫描设备、设立临时药柜并优化货位号、加强药品管理和相关人员培训、开设特色单品种发药窗口等多种措施。统计结果表明,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第1阶段,我院门诊药房10个工作日的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均有小幅上涨,门诊药房因上岗人数减少且开放窗口数量和时间有所变化,上岗人员累计工作时长由1680 h减少至1440 h;人均每小时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分别由52.0张、58.7个增加至65.1张、69.6个(P<0.05);收集到的调配差错数量由30条减少为5条,患者候药时间和盘点错误数未见有明显变化。在第2阶段,在我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量相近的情况下,药师人均每小时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分别由改进前的52.0张、58.7个增加至59.9张、67.3个(P<0.05),患者的平均候药时间由9.30 min缩短到7.32 min(P<0.05);经进一步细化差错数据收集方式和调整绩效激励方案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上报数增加至75条,盘点错误由5条降为0条。结论:我院门诊药房通过4M1E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缩短了患者的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出现差错的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门诊药房出现调配差错的处方98份,总结出错原因,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结果98份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为:医生开具的处方差错、发药数量差错、用法用量差错、剂量剂型差错、药物名称差错等。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必须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流程,并且不断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的差错率,提升医院药剂科服务水平.方法 将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中,分析处方调剂内差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处方调剂内差件数明显降低,下降比例超过50%;提升了药师对服务品质管理手法的认识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结论 提高了药房服务的品质,降低了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件数,保证了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院门诊中草药处方调剂差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药房近期发生中草药调剂差错情况进行归类总结,以利于减少差错率,提高服务质量.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09年1月~2009年12月登记在案的50例中草药调剂差错,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药房的中草药调剂差错中,审核错误占64%,调配错误占36%.结论:门诊药房中草药调剂需要特别预防审核和调配发生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品调剂自动化对医院药房管理、处方调剂工作的影响。方法:结合我院门诊药房调剂自动化工作,将现有自动化模式与传统手工模式从处方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取药时间、人员安排、实时药品管理项目、物流差错率六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药品调剂自动化有利于减少调剂差错,其中数量差错减少61.9%,品项差错减少86.3%,患者差错减少100%。结论:药品调剂自动化有利于减少调剂差错,提升药房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调剂自动化、药品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医院药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分析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探讨防范措施,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12年5月至6月的调剂内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总量为81533张,存在调剂内差162张(占0.20%),内差包括品种差错、数量差错、规格差错及品种遗漏,其中品种差错79例,占48.77%。上午10:00~12:00是差错多发时段。结论加强药房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药学人员责任心和专业素质,以减少调剂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