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套扎术(EVL)与EVL联合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运用Meta分析检索与EVL和EVL联合药物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选用Jadad评分≥3分的文献,以RevMan 5.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析,绘制漏斗图判断有无发表偏倚。结果: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3篇,病例总数270例,随访时间为16-21个月。EVL与EVL联合药物应用后再发出血率(OR=0.29,95%CI=0.16-0.54;P<0.01)、明确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率(OR=0.36,95%CI=0.18-0.97;P<0.01)、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OR=3.69,95%CI=1.54-8.82;P<0.01),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死亡率(OR=0.56,95%CI=0.30-1.06;P>0.05)、出血死亡率(OR=0.45,95%CI=0.16-1.30;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但相对于EVL组,EVL联合药物组的死亡率要低。漏斗图显示对称性较低,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EVL联合药物治疗可比EVL明显的降低再出血率,虽然两组的总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相对于EVL组,EVL联合药物组的死亡率要低,故EVL联合药物可作为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EVL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中发生再出血的20例设为观察组,未出血的6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25%,其中3例死亡,均由进食不当引起,对死亡患者行内镜检查,食管曲张静脉破裂为引起早期再出血的原因。门静脉血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经Logistic回归分析,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1)。术后早期再出血者肝功能分级C级影响较为明显(OR=65.0),其他依次为凝血酶原时间(OR=33.5)、血红蛋白(OR=22.6)、门静脉血栓(OR=8.6)。结论依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和再出血危险因素,将EVL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可降低再出血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内镜结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之一。与EVL相关的术后再出血是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早期严重并发症,其出现即标志结扎术的失败。Saeed报道27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再发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16例接受EVL的患者,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是否患肝病、有无分流、断流及脾切除术史,结合入院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等因素对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EVL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10.18%,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血栓、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VL术前应采用积极治疗措施以减少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住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并首次接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治疗的178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出血组(n=13)和未出血组(n=165)。收集可能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EVL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t=-3.064)、凝血酶原时间(t=5.547)、白蛋白(t=-6.080)、总胆红素(t=7.703)、Child-Pugh评分(t=3.011)、Child-Pugh分级(χ2=17.4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比值比(OR)=1.536,95%可信区间(95%CI)=1.264-1.867]、Child-Pugh评分[OR=1.127,95%CI=1.049-1.210]为首次EVL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蛋白、Child-Pugh评分是首次EVL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EVL术前应纠正肝功能、改善凝血功能、补充白蛋白,从而降低EVL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联合β-受体阻滞剂与单独套扎术对肝硬化食管静脉破裂再出血二级预防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8月,并辅以手工检索有关EVL和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 ,采用Revman 5.2.5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计6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1例,对照组299例。试验组使用EVL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EVL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可明显降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OR=0.29,95%CI(0.16,0.54),P<0.0001];随访期内两组总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CI:(0.43,1.06),P=0.09]。同时,再出血发生率及总病死率的漏斗图均比较对称,说明存在发生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EVL联合β-受体阻滞剂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优于单独采用EVL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再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5月完成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252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出血发生率为9.52%(24/252);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有食管静脉Grade分级(OR=0.024,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OR=0.718,P0.05)、有无红色征(OR=3.297,P0.05)、进食硬质食物(OR=2.583,P0.05)和食管静脉曲张数量(OR=13.115,P0.05)。结论 Grade分级高、APTT时间长、红色征阳性、进食硬质食物和食管静脉曲张数量多是患者的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131例接受EVL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是否患肝癌、有无分流、断流及脾切除术史、入院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等因素对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EVL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9.9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血栓、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为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VL术前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治疗以减少早期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食管静脉曲张快速结扎术后 (EVL)早期再发出血原因及减少其发生的方法。方法 对 84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进行择期内镜下结扎 ,结扎后口服磷酸铝、凝血酶 ,静脉滴注奥曲肽或垂体后叶素、奥美拉唑。结果 并发早期再发大出血 7例 ,占 8.3 3 % ,发生于术后第 6~ 16天 ,出血死亡 1例。结论 EVL术后发生早期再发大出血的原因是被结扎的曲张静脉坏死脱落 ,尚未形成有效的继发性血栓。酒精性肝硬化患者EVL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EVL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术(EVL)患者凝血功能与营养指数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EVL术的15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各指标对术后早期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EVL术,短期止血成功率达100%,随访表明有15例(9.9%)患者在EVL术后6周内再次出血,发生在术后15.3d(4~36d)。再出血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为C级、门静脉血栓、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EVL术的总套扎环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总胆红素等显著高于无再出血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预后营养指数(PNI)评分显著低于无再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门静脉血栓、PT、PNI评分是患者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套扎与硬化注射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疗效,评价两者在二级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检索Springer、Pubmed、Sinomed、CNKI、Cochrane Library,万方等数据库,用Cochrane图书馆的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套扎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硬化治疗(OR=0.54,95%CI:0.38~0.76,Z=3.56,P=0.000);在降低病死率方面两者疗效相似(OR=0.79,95%CI:0.55~1.14,Z=1.27,P=0.21);套扎组较硬化组能明显减少合并症(OR=0.22,95%CI:0.13~0.38,Z=5.51,P=0.000);两组在消除静脉曲张方面效果等同(OR=1.46,95%CI:0.98~2.18,Z=1.88,P=0.060).制作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图中落点分布比较对称,表明本研究对纳入文献评价的发表偏倚较小.结论 套扎较硬化注射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中疗效更佳,套扎治疗在一般情况下更适合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5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其是否合并出血分为2组,出血组120例,未出血组132例。统计2组性别、年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凝血功能、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HP感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消化性溃疡、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情况、胃左静脉内径、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4.54,95%CI 2.73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16.57,P=0.01)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腹水、胃左静脉内径、PT>16 s和食管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食管静脉套扎术(EVL)联合奥曲肽、奥美拉唑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将95例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EVL联合静脉应用奥曲肽、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静脉应用奥曲肽、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段内再出血发生率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术后15天,1、3、6个月和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食管静脉曲张明显改善而门脉高压性胃病未见加重。结论EVL联合静脉应用奥曲肽、奥美拉唑能有效降低EVB再出血率,减少食管静脉曲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赵纯成  周钢  李远洪  胡毅 《河北医学》2013,19(5):706-708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EVB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92例,其中,出血组(n=36)和非出血组(n=56)。统计分析EV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程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病因等其它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I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_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在总胆红素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是预测EVB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致命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能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病死率。然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无创模型。目的 构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采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LASSO回归模型、十折交叉验证法获得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最佳风险预测因子子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预测因子。根据风险预测因子,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以评估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低危食管静脉曲张92例,高危食管静脉曲张112例。胃左静脉内径〔OR=2.174,95%CI(1.547,3.056),P<0.001〕、血小板计数〔OR=0.970,95%CI(0.950,0.991),P<0.001〕、脾厚径〔OR=1.061,95%CI(1.003,1.123),P=0.039〕、腹腔积液〔OR=3.091,95%CI(1.768,5.404),P<0.001〕是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21,0.978)〕;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951;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胃左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脾厚径、腹腔积液4项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有助于在肝硬化患者中筛选出高危食管静脉曲张者。  相似文献   

16.
陈万宁  林丽立 《四川医学》2010,31(8):1100-1102
目的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EVS治疗组(n=29)、EVL治疗组(n=39)及二者联合治疗组(n=30)。通过观察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EV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等指标,比较三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EVS、EVL组和联合治疗组的EV消失率分别为86.2%、87.1%和90%;EV复发率分别为37.9%、35.9%和16.7%;随访3年再出血率为44.8%、35.9%和22.2%(P〈0.05)。结论 EVS、EVL均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但二者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套扎术和硬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内镜套扎术联合思他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镜套扎术(EVL)联合思他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EVL+思他宁治疗,对照组给予EVL+氨甲苯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72h止血率、1个月再出血率、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72h内止血率为95%,1个月内再出血率为10%,死亡率为5%;对照组患者72h止血率为80%,1个月内再出血率为15%,死亡率为10%。两组的72h止血率、1个月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L术联合思他宁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有效提高止血率,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CRT、轻度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篇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轻度心力衰竭经CRT治疗后,患者全因病死率的OR为0.78(95%CI 0.63~0.97,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的OR为0.62(95%CI为0.53~0.7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因心脏病再住院发生率的OR为0.67(95%CI 0.52~0.86,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耐量(peak VO_2)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为0.39(95%CI-0.17~0.95,P=0.17)。心室重构指数LVEDV的均数差(MD)为-36.01(95%CI-42.71~29.60,P<0.01),LVEF的MD为1.34(95%CI 0.60~2.09,P<0.01)。结论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如果伴有QRS时限延长和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CRT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全因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因心脏病再住院的次数,还可明显逆转左室重构,但患者运动耐量未发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