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苟志平  董疆 《新疆医学》2000,30(2):71-72
目的:评价H_2受体阻滞剂对正常和病态窦房结及房室结的电生理效应。方法与结果:分别观察了正常组(SNRT<1500ms)10例,可疑SSS组(1500ms2000ms)9例,其结果显示治疗剂量雷尼替丁对正常SAN无影响(P>0.05),在可疑组,AVNERP、P—R延长较明显(308.89±88.80至340.18±78.10ms,151.67±22.29至169.00±16.73ms.P<0.05),SNRT、SAT、R—R仅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SSS组:SNRT2385.56±284.83至3400.00±574.20ms,P<0.01,SAT226.11±50.21至305.56±72.65ms,R—R975.56±157.17至1053.33±151.24ms,AVNERP311.67±83.05至381.67±75.48ms,P—R156.67±26.46至181.33±18.39ms,P<0.01。结论:治疗剂量的H_2受体阻滞剂对正常和轻度病态窦房结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重度SSS及其AVN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着SAN功能低下越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49例 SACT 检查结果,其中 SSS 组13例,单纯窦缓组18例,正常对照组18例。各组 SACT 的测定值分别为95±31、104±36、201±31ms。SSS 组的 SACT 明显高于窦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TEAP 法所测 SACT 是反映窦房结功能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AMI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AMI病人分为存活组171例、死亡组21例,另有正常对照组25例。测定AMI病人和正常人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或jT离散度(jTd)的变化。结果:192例AMI病人QTd与jTd分别为61.92±15.2ms,45.86±16.22ms,正常对照组25例QTd与jTd分别为20.32±8.14ms、18.24±8.12ms,两组相比P<0.001。存活组入院时QTd与jTd分别为60.96±12.24ms、45.22±10.24ms,出院时分别为39.26±10.42ms、32.14±12.24ms,入院与出院相比P<0.01。死亡组21例QTd与jTd分别为70.24±15.38ms、66.42±14.24ms,与存活组相比P<0.05。结论:AMI病人 QTd明显增加,QTd的测定对AMI病人预后的估价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测定21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ACHD)患者的直接窦房传导时间(SACTd)、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和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结果分别为88±18ms,990±192ms和232±104ms,提示ACHD一般不影响窦房结功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下位法消融了5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病人.将其消融前后电生理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10例病人消融后慢道仍具有前传功能.其消融前后不应期分别为222±53ms和236±79ms(P>0.05)。消融后49例病人快道前传功能仍存在.其消融前后不应期分别为326±73ms和260±69ms(P<0.001).28例病人测出了快道逆向不应期.其消融前后不应期分别为360±41ms和354±24ms(P>0.05).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分别为194±26次/分和178±29次/分(P<0.05).逆传文氏点分别为188±24次/分和180±19次/分.因此AVNRT具有其电生理基础和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46例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甲组)和3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乙组)作食道心房调搏,分别测定其窦房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及高峰起搏周期(PCLp)。结果:SSS组的PCLp明显长于甲组(乙组为647±146ms, 甲组为539±127ms,P<0.001)。PCLp>600ms者,甲组占6例,乙组占22例,其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05。将PCLp>600ms与CSNRT延长结合起来诊断SSS,可显著提高CSNRT的诊断敏感性,而不降低其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作者认为,PCLp>600ms可作为诊断SSS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美西律 ( 34例 )和胺碘酮 ( 2 7例 )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 ,测定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 2W后的QTd。结果 :①胺碘酮组用药后QT明显延长 ,但QTd反而降低 ( 4 3.8± 1 5 .1 )ms与 ( 33.8± 1 5 .9)ms,P <0 .0 5 ;美西律组用药前后QT及QTd无显著变化 (P >0 .0 5 )。②胺碘酮组与美西律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6.2 %和 83.1 %(P >0 .0 5 ) ;停药后一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 1 8.5 %和 5 0 % (P <0 .0 5 ) ,美西律组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QTd明显延长 ( 4 9.1± 1 4.9)ms与 ( 4 0± 1 2 .6)ms ,P<0 .0 1。结论 :QT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对36例恶性肿瘤组和36例正常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与正常组比较,SDNN(67.53±20.69)ms,(132.72±25.15)ms,SDANN(57.61±19.52)ms,(111.50±27.19)ms,r MSSD(17.72±9.72)ms,(35.17±8.17)ms,PNN50(5.00±5.45)%,(14.70±5.65)%,前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正常值(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病变程度越重,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心率变异性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张殿恩 《中原医刊》2005,32(2):18-19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ACS患者随机分成Carvedilol治疗组和非Carvedilol治疗组。观察两组ACS病人经Carvedilol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Carvedilol组分别为(78.2±26.8)ms和(38.4±16 6)ms;治疗前后非Carvedil组分别为(75.6±24.6)ms和(51.8±14.6)ms。与治疗前比较,二组ACS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Caredilol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arvedilol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的QTcd。  相似文献   

10.
对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并与37例正常人比较,结果:UAP组SDNN,HRVI较正常组显著缩小(分别为73.54±17.62ms,22.17±6.27,对126.78±21.62ms,40.27±8.40,P<0.01)。认为:UAP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减退及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HRV变小。HRV分析对UAP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蹇素  张小明  曾南林  蹇朴  翟昭华  舒健 《四川医学》2005,26(12):1472-1474
目的评价双回波化学位移成像技术诊断脂肪肝的价值。方法正常组66例,脂肪肝组32例。所有病例均行双回波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1次屏气扫描,同时获得同相位和反相位全肝图像,分别测定肝脏、脾脏的信号强度,计算肝脾信号比值(肝脾比值=肝脏信号强度/脾脏信号强度),检查两组信号强度及肝脾比值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反相位上脂肪肝组肝脏信号(168±23)ms,明显低于脾脏信号(183±19)ms,而正常组肝脏信号(195±25)ms高于脾脏信号(175±19)ms,两组间信号强度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比值分别为脂肪肝组(0.91±0.04),正常组(1.12±0.08),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相位上脂肪肝组肝脏信号为(213±22)ms,正常组肝脏信号为(219±26)ms,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比值分别为脂肪肝组为(1.18±0.13),正常组为(1.26±0.15),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双回波化学位移成像技术能准确地诊断脂肪肝。  相似文献   

12.
胡春林  尹林  熊晶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60-161,164
目的研究QRS间期(QRSD)和QRS间期离散度(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根据住院时情况,分成3组:存活组80例,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25例,猝死组(SCD)15例。所有病人均有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均测量QRSD、计算QRSd、QT离散度(QTd)、辨别左束之传导阻滞(CBBB)。结果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QTd、QRSD、QRSd显著长于存活组,分别为(95±48)ms∶(78±31)ms、(127±34)ms∶(113±32)ms、(54±17)ms∶(46±16)ms,P均<0.05。猝死组QRSD、QRSd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132±36)ms∶(113±32)ms(、56±13)ms∶(46±16)ms,P均<0.05。猝死组LBB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χ2=7.44,P<0.01。结论QRSD、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并有可能预测死亡方式,伴有LBBB的病人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张殿恩 《中原医刊》2005,32(20):25-2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Tong X in Luo capsul)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 I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与非通心络治疗组,观察两组AM I病人经通心络治疗前后HRV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通心络治疗组分别为SDNN(15.2±5.8)ms,rMSSD(10.5±4.9)ms,SDANN(12.5±7.6)ms,PNN50(5.8±2.2)%→SDNN(82.5±25.2)ms,rMSSD(67.3±18.5)ms,SDANN(79.6±22.3)ms,PNN50(16.8±5.2)%。治疗前后非通心络治疗组分别为SDNN(14.6±4.9)ms,rMSSD(12.1±4.5)ms,SDANN(13.1±5.8)ms,PNN50(4.9±2.5)%→SDNN(56.8±18.6)ms,rMSSD(48.1±17.8)ms,SDANN(50.1±20.6)ms,PNN50(9.5±3.7)%。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M I患者HRV均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通心络组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间HR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明显提高AM I患者的HRV。  相似文献   

14.
张颖  车凤仙 《吉林医学》1998,19(6):325-326
本文观察了45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测量其溶栓前及溶栓后2h 的 QT 离散度(QTd)。结果表明:①溶栓后2h 的 QTd 30.00±22.80ms 较溶栓前65.00±26.61ms明显减少(P<0.01)。②溶栓后冠脉再通组 QTd 27.14±23.51ms 与来通组相比35.00±21.29ms 无显著差异(P>0.05)。③溶栓后 QTd≥60ms 者病死率42.86%明显高于 QTd<60ms 者2.63%(P<0.01);且死亡者溶栓前后 QTd 下降幅度(由61.25±29.55ms 降至57.50±12.58ms)明显低于存活者(由65.38±26.68ms 降至27.25±21.81ms)(P<0.01)。结果提示:溶栓治疗不论冠脉能否再通,均可使 AMI 病人的 QTd 明显减少;且溶栓前后 QTd 下降幅度及溶栓后 QTd 大小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TEAP法测定56例SNERP,共检出40例,总检出率71.4%。SNERP的均值在对照组、窦缓组、病窦组分别为343.61±49.88ms、426.92±50.06ms、505.56±66.35ms,对照组与窦缓组,对照组及窦缓组与病窦组之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P<0.002)。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50例冠心病患者窦房结功能,其结果为:SNRT1223±28.09ms,CSNRT318.2±91.96ms,SACTNarula118.00±28.41ms,SACTstrauss120.52±35.77ms,与正常人数值无明显差异,与16例SSS患者相比,各项指标均有高度显著差异,16例中仅有2例有冠心病表现。19例下壁心肌缺血、心肌梗塞与31例前壁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患者窦房结功能相比只有SNRT有显著差异(P<0.05),而CSNRT和SACT均无明显差异,可能系植物神经失调所致。本资料说明:冠心病并不是SSS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李雪斌  王洁  林栩 《右江医学》2009,37(5):518-520
目的对比腹膜透析(简称腹透)、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须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腹透组30例,血透组42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1年P300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腹透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97.6±35.9)ms,(8.3±1.57)μV和(405.3±46.7)ms,(7.9±1.43)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腹透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20.6±31.95)ms,(10.8±1.06)μV和(345.6±33.28)ms,(9.5±1.1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300的影响程度不同,腹透对改善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较血透好。  相似文献   

18.
修运强,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8;16(6):324本文分析了132例急性心肌梗塞惠者入院及出院时体表心电图Q-Tc 间期的变化,并与116例冠心病患者及136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冠心病组Q-Tc 间期(409.9±28.2ms)较正常对照组(389.0±20.1ms)明显延长(P<0.05),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Q-Tc 间期为423.7±50.0ms,较出院时(409.1±34.9ms)及冠心病组、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19.
QTd及JTd增加与老年人糖尿病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增加与其发生猝死的关系。 2方法 受检者常规测量 12导联心电图 QT及 JT间期。最长 QT间期或 JT间期减去最短 QT或 JT间期 ,即得 QTd或 JTd.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 (猝死组与存活组 )的 QTd,JTd.3结果 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分别为 (78.2 4± 2 7.6 8) ms,(79.86±2 1.48) ms,而对照组分别为 (4 7.16± 18.2 7) ms,(4 6 .32± 2 0 .12 ) m 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6 .6 3,7.2 3,P<0 .0 0 1)。糖尿病猝死组 QTd,JTd分别为 (96 .5 6± 2 8.2 6 ) ms,(98.78± 30 .42 ) ms;存活组 QTd,JTd分别为 (5 9.2 7±19.14) m s,(6 0 .47± 2 1.5 2 ) ms,猝死组 QTd,JTd均明显长于存活组 ,差异有显著性 (t=5 .93,5 .5 8,P<0 .0 0 1)。 4结论 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发生随 QTd,JTd的延长而增加 ,提示 QTd,JTd延长是预测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一项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7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入院初心电图(ECG)分析结果表明,AMI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有:①墓碑型ST段抬高(病死率71.43%);②PtfV_1异常(病死率60%);③对应导联ST段压低(病死率52.17%);④QT间期离散度(QTd)增大,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为92.63±18.81ms,56.15±14.06ms(P<0.01);⑤梗塞涉及的导联数增多,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为5.05±1.84,3.21±1.05(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