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纤维素降解菌Gibberella fujikuroi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稻秆作为唯一碳源,研究了氮源、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等对丝状真菌菌株Gibberella fujikuroi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丝状真菌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氮源为CO(NH2)2,接种量为5%,培养时间为120h,培养温度为28~37℃,培养基初始pH为5~6.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液中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天然纤维素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分别可达到1.723IU/mL、0.368IU/mL和0.344IU/mL.  相似文献   

2.
从小蠹虫幼虫肠道中筛选分离出降解纤维素的菌株5株,通过杜氏纤维素选择性培养基,以滤纸、脱脂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测定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酶活最强的为HS-11-5号菌株,最大酶活32.62 U/mL;此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发酵时间50 h,培养所需最佳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最佳pH 7.5~8.5,培养最适温度28~30℃,最佳瓶装量为占培养瓶容积的12%~16%。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产虾青素菌株CHU-R进行鉴定,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为虾青素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对产虾青素菌株CHU-R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鉴定;以菌株CHU-R菌体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为考察指标,对CHU-R菌株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培养基成分及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装液量、蔗糖含量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分。【结果】CHU-R为乳杆菌。CHU-R菌株培养基中的适宜氮源为铵盐和尿素;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中缺少Fe2+不利于菌体生长和虾青素积累。CHU-R的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0 mL/L,装液量50 mL/L,初始pH值7.0~7.5,发酵温度26~30 ℃,发酵时间48~72 h,在此条件下,菌株CHU-R菌体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均较高。【结论】乳杆菌CHUR在优化培养条件下能够得到产量较高的虾青素,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方一  钟毅  刘岩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269-1271,1274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等对青霉(Penicillium)P11液体发酵产植酸酶的影响。菌株P11发酵产植酸酶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铵。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30℃,发酵培养基最适pH值5,摇瓶装液量10%,接种量4%,摇床转速120r/min,培养时间96h,最高酶活性可达2.63U/mL。  相似文献   

5.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选育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2):222-228
为了研究微生物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由此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以采集于山西省晋阳湖湖心岛和平定县玉米地10~15 cm深处土壤为试验样品,通过常规细菌分离和高岭土悬浊液法,从中筛选出编号为PY-M3和PY-F6絮凝活性较高的2株菌株。优化培养试验表明,菌株PY-M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碳源为葡萄糖,含量为2 g/50 mL,氮源为复合氮源,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180 r/min,碳氮比值45,接种量2%;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絮凝率从92.57%提高到94.43%。菌株PY-F6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碳源为葡萄糖,含量为0.5 g/50 mL,氮源为酵母膏,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140 r/min,碳氮比值30,接种量3%;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发酵液絮凝率从95.95%提高到98.61%。  相似文献   

6.
为降解土壤中农药残留,解决农副产品农药超标问题,采用富集培养法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多菌灵的菌株P-2,研究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外加碳源、氮源对其生长量和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能以多菌灵为碳源生长,在基础培养基中培养5d时对100mg.L-1的多菌灵降解率达60.6%,而另外加入氮源蛋白胨,可提高降解率达91%。降解多菌灵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40℃、pH 5.1~8.1,且降解率与菌体生长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土壤及腐烂的秸秆中筛选一组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复合菌系,并研究其在天然纤维素中的应用。通过采用刚果红染色液法对分离的菌株初步筛选,利用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选取无拮抗高效降解纤维素菌株进行组合培养构建降解纤维素复合菌系。结果表明,3株真菌混合培养后酶活力效果优于单一菌株。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F1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F2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及F5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复合培养后,在碳源为秸秆时,单菌株酶活值分别为F1 39.2 IU/ml,F2 31.4 IU/ml,F5 40.6 IU/ml,真菌组合F1+F2+F5培养后酶活值为50.12 IU/ml,复合真菌系酶活值比F5单菌株提高了23%。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复合菌系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菌株F1、F2和F5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采集的秸杆、牛粪等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获得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9株真菌菌株。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粗选,初步得到6株透明水解圈较大的菌株。将所有待测真菌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其滤纸崩溃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得到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优良菌株,命名为F-1,F-6。对这2株菌株进行碳源、氮源、pH值和培养时间的适应性研究及混合发酵培养的简单研究。结果发现,F-1菌株在碳源为滤纸,氮源为硝酸铵时,具有最佳产酶效果,而其最适产酶pH为6.5~7,最适产酶时间为6~7d。F-6菌株与其类似。混合发酵的最佳产酶时间为6~8d。通过鉴定可知2株菌都属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土壤及腐烂的秸秆中筛选一组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复合菌系,并研究其在天然纤维素中的应用。通过采用刚果红染色液法对分离的菌株初步筛选,利用 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选取无拮抗高效降解纤维素菌株进行组合培养构建降解纤维素复合菌系。结果表明,3株真菌混合培养后酶活力效果优于单一菌株。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 F1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F2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及 F5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复合培养后,在碳源为秸秆时,单菌株酶活值分别为 F139.2 IU/ml, F231.4 IU/ml,F540.6 IU/ml,真菌组合 F1+F2+F5培养后酶活值为50.12 IU/ml,复合真菌系酶活值比 F5单菌株提高了23%。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复合菌系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菌株 F1、F2和 F5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纤维素富集的环境中采集82个落叶层下面的土壤和腐朽的树木样品,经过初筛获得大约3500株纤维素降解真菌,二次筛选后得到16株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真菌.以Avicel为底物,测定16株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粗酶活性,发现真菌菌株S10和X5对Avicel有明显的活性,分别为0.119IU/mL、0.025IU/mL.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的IT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菌株S10被鉴定为针尾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菌株X5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对针尾曲霉S10和草酸青霉X5的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粗酶活性最高的最适pH值分别为5.0、6.0,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60℃、45~50℃.  相似文献   

11.
绿色木霉纤维素酶AS3.3032液体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该研究采用绿色木霉AS3.30 32 (Trichodermaviride)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研究了碳源、氮源、培养基起始 pH值、接种量、摇床转速对绿色木酶产酶活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以爆破后的甘蔗渣为碳源时滤纸酶活和 β Case酶活力分别高达 5 .37U/mL和 4.89U/mL ;②不同氮源产酶活力大小顺序为 :NH4 NO3,(NH4 ) 2 HPO4 ,(NH4 ) 2 SO4 ,尿素 ,NH4 Cl,酵母膏 ;③培养基起始 pH为 3 .5 ,摇床转速为 15 0r/min ,培养温度为 2 8℃时 ,产酶活力最高 ;④接种量对产酶活力影响不大 ,以体积分数 φ为 5 %接种量即可  相似文献   

12.
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189-2191
[目的]探讨嗜热侧孢霉TH3-9突变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单因和正交试验对嗜热侧孢霉TH3-9突变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研究,并测定CMC酶和滤纸酶(FPA)活力。[结果]单因子试验表明,该突变株产CMC酶和FPA酶的最适条件是:碳源为麸皮+甘蔗渣,氮源为(NH4)2SO4,培养温度45℃,培养时间3 d,起始pH值5.5,含水量60%。正交试验表明,最适产酶培养基为:麸皮+甘蔗渣(1∶2)40 g,(NH4)2SO41.0 g,K2HPO40.1 g,MgSO4.7H2O 0.03 g,含水量60%,pH值5.5;在45℃下培养3 d后测得的CMC酶和FPA酶活力最高,分别达832.56和70.38 IU。[结论]该突变株在高温下能利用廉价天然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高活力纤维素酶产生菌,高效利用纤维素资源.[方法]从朽木和和纸浆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TY2.对其形态和18S rDNA特征序列分析鉴定为木霉菌(Trichoderma sp.).对菌株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TY2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1;滤纸+2;麸皮+0.5;葡萄糖为碳源,0.5;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 5.0,温度28 ℃,200 r/min,5 d,其CMCase和FPase活力分别达412.5 和100.3 U/mL.经分离纯化出TY2菌株内切β-葡聚糖苷酶.内切β-葡聚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 ℃,最适反应pH为4.6,在50 ℃以下,pH 3.0~5.0,酶活性稳定,且在80 ℃仍具有降解CMC-Na的效果.同时研究发现铜离子、锌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对内切β-葡聚糖苷酶的酶活有促进作用,而汞离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所筛选的TY2菌株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曲霉突变株ZM-8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筛选的黑曲霉突变株ZM-8是一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特别高.采用正交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氮源(NH4)3PO4,含氮量0.6%,含水量300%;玉米秸秆粉与麸皮质量比为4∶1,接种量1∶30.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 h,初始pH值为6.5.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测定纤维素FPU酶、C1酶、CMC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分别为5.25、0.48、19.60U/mL和42.86 U/mL,约为优化前各酶活的3.0倍、1.8倍、2.5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15.
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筛选及JSU-5产纤维素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选育和产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牛粪和麦秸秆堆肥中筛选出高温纤维素分解菌,对其产纤维素酶的条件:碳源、氮源、pH值、NaCl浓度、装液量等进行研究,并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从筛选出的分解纤维素的11株高温菌种中选出产酶活性较高的JSU-5。其高温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pH值在6左右时,产酶活性最高;培养时间为5 d时,产酶活性最高;以麦草为碳源,产酶活性最高;以黄豆饼粉为氮源,产酶活性最高;较为适合的钠盐浓度为0.2%。培养基组分中影响纤维素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为碳源、水分和氮源。[结论]菌株JSU-5产纤维素酶培养基的最佳营养组成为麦草装量50 g/L,黄豆饼粉30 g/L,NaCl2 g/L,装液量60 ml,pH值为6.0,发酵温度为50℃。该条件下所产酶活力为113.4 U/ml。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高温淀粉酶高产菌株,利用淀粉酶水解圈作筛选模型,从稻田中采集土样,筛选得到产淀粉酶能力较高的菌株E10。为提高菌株产酶能力,进行了碳源种类及浓度,氮源种类及浓度,无机盐种类及浓度,pH值,种龄及接种量、温度、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并对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产酶发酵培养基为2.0%麸皮、0.1%硝酸钾、0.25%氯化钙,最适初始pH值为6.0。最适产酶条件为种龄24 h,接种量7 mL,于36℃下培养48 h。在优化条件下,菌株产酶活力可达180.94 IU/mL。  相似文献   

17.
殷实  刘海臣  付雅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34-6537
[目的]筛选高效纤维素分解菌优化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条件。[方法]从造纸厂废纸浆中筛选了一株纤维素分解菌株JX-2,考察碳源、氮源、碳氮比、营养盐、pH值、装液量、接种量以及发酵时间对产酶特性的影响。[结果]较优的培养基组成是麸皮1.5%,豆饼粉0.5%,NaCl0.5%,KH2PO40.1%,发酵的较优条件是培养液的初始pH值10.0,发酵温度37℃,装液量20%,接种量2%,发酵时间48h,该条件下滤纸酶活力高达1158.6U/ml发酵液。[结论]该菌株为专性嗜碱好氧菌,发酵的较优条件之一指标已具备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响应面法的耐镉假单胞菌TCd-1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  方法  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评价牛肉膏、酵母粉、氯化镁、培养温度、初始pH、接菌量、培养时间和转速8个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而确定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进行最陡爬坡试验获得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假单胞菌TCd-1的培养条件。  结果  菌株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牛肉膏、酵母粉和氯化镁;影响菌株生长的显著性因素为酵母粉、培养温度、初始pH;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牛肉膏质量分数为0.5%,酵母粉1.0%,氯化镁0.5%,pH 6.3,温度33 ℃,接菌量1.25%,转速160 r·min?1,培养时间24 h。  结论  根据最佳条件, 进行重复试验得到优化后的菌液吸光度D(660)比对照提高了67.07%,与模型预测值相一致,表明优化后的条件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达到预期目的。图1表6参2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和优化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高活性的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B17,从生理生化特征、形态特征等方面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初始p H、接种量等培养条件。[结果]B17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乙酸铵,碳氮比为20∶1,发酵初始p H为6.0~7.0,接种量为3%,在该最优组合的发酵条件下以30℃、160 r/min培养24 h,絮凝活性可提高25.0%~38.3%。[结论]该研究可为筛选高效的絮凝剂产生菌、优化菌株的培养条件、提高絮凝剂的活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