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AMI合并AF的临床及预后观察,探讨AMI并发AF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35例AMI合并AF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心衰发作及死亡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且AF早发亚组下壁心肌梗死增多,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心肌梗死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的AF发作对评价心脏状态和预后是一个有意义的参数.在AMI发病早期应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预后,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分析706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者91例,比较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患者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的差异;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对房颤组死亡患者AMI部位进行比较。结果:AMI并房颤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冠脉病变严重(P<0.05);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死亡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AMI并房颤患者的病情严重,而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20例年龄≤50岁的中青年AMI与120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的AMI进行回顾性对比,对其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青年AMI男性患者占82.5%,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达26.7%,前壁、前间壁梗死发生率为53.3%,以典型胸痛起病者占68.3%,均高于老年组(P<0.05);但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者仅占2.5%、4.2%、24.2%,死亡率为6.7%,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AMI男性发病率高,多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患者病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0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3例并发心房纤颤的患者作为房颤组,将其他291例未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将房颤组患者中23例在发生心肌梗死24h内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房颤1组,将30例在发生心肌梗死24h后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房颤2组),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并比较房颤1组、房颤2组与非房颤组患者发生梗死部位的差异性。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几率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吸烟史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房颤组患者相比,房颤组患者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几率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CK-MB峰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房颤1组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房颤2组患者及非房颤组患者,房颤2组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房颤1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纤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与发生心房纤颤的几率有直接的关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预后较差。在临床上,我们应对此病患者在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开通其相关梗死冠脉,并密切观察其心功能的变化,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0岁以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年龄分组:组1年龄<50岁39例;组2年龄>60岁4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病变特点、病死率关系.结果 50岁以下MI病人前壁、前间壁部位梗死率(51%)高于组2(32.5%),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05).组1中有冠心病家族史明显高于组2(P<0.005).随访:组1:3%死亡;组2:20%死亡.结论 50岁以下MI病变特点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较高龄患者好.  相似文献   

8.
田颖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74-75
目的总结分析AMI合并AF的临床特征及处理,以进一步探讨AMI并发AF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6月兵团总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及面积、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且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与房颤晚发亚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并发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且预后差,应积极选择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例AMI住院死亡者(病死组)与100例同期住院存活者(存活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死组中高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多部位梗死及伴束支传导阻滞者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5).结论: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高龄、CPK峰值、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是预测AMI住院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前两者又是AMI的主要病死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吴广钊 《广西医学》2012,34(4):461-46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2例(DM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NDM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并发症、梗死部位.结果 DM组无痛性AMI比率为30.56%,明显高于NDM组的12.86%(P<0.05);DM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56%、62.50%、34.72%,病死率为12.50%,均明显高于NDM组的15.71%、32.86%、18.57%及2.86%(P<0.05);DM组多部位梗死发生率为47.22%,明显高于NDM组的30.00%(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感染等,以多部位梗死为主,心功能较差、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广西医学》2007,29(1):37-3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及其近期预后。【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并发心房颤动的23例与同期不并发心房颤动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在年龄、梗死时间和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P<0.5);并发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患者(P<0.05)。【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f的相关因素是高龄、梗死时间和梗死相关动脉,AMI并发Af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住院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年龄≥75岁的高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高龄组AMI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②高龄组症状不典型AMI占75%,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龄组无Q波型AMI占43.5%,多部位AMI占5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高龄组合并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分别为63.9%,58.3%,41.7%,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⑤高龄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率分别为75.9%、48%、17.6%、26.8%,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龄AMI患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较中青年AMI更多表现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意外、感染等,病死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高龄AMI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住院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年龄≥75岁的高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高龄组AMI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②高龄组症状不典型AMI占75%,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龄组无Q波型AMI占43.5%,多部位AMI占5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高龄组合并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分别为63.9%,58.3%,41.7%,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⑤高龄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率分别为75.9%、48%、17.6%、26.8%,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龄AMI患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较中青年AMI更多表现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意外、感染等,病死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高龄AMI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海南医学》2006,17(11):37-38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防治率.方法 对我院1993~2003年收住≥60岁AMI208例患者(男163,女45),分为男女两组,进行一般情况及病史、主要病状及梗死部位、并发症及合并病、治疗及预后比较.结果 老年女性组AMI较老年男性组AMI起病年龄晚,住院时间短,吸烟人数少,高血脂,糖尿病,下壁及复合下壁心肌梗死、休克、心衰及死亡率高(P<0.05~P<0.0001).结论 提示雌激素水平及年龄变化对老年女性AMI临床特点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PTFV1)部位关系,溶栓对其影响及PTFV1异常与住院死亡率关系.方法:将108例AMI病人分为溶栓组35例,非溶栓组73例.108例中,根据不同梗死部位分为广泛前壁15例,前壁39例,前间部14例,下壁40例.测量入院当天及第二天PTFV1并进行分析.结果:入院当天PTFV1异常检出率广泛前壁、前壁、前间壁、下壁分别为100%、74.4%、71.4%、40%,4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第二天PTFV1异常检出率与入院时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而非溶栓组无显著差异(P>0.9).PTFV1明显异常组住院死亡率与轻度异常组及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25、P<0.05).结论:PTFV1异常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溶栓使PTFV1负值减小,改善左心功能,PTFV1值与住院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368例,分为研究组(合并新发房颤,82例)和对照组(无新发房颤,286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等资料,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脏彩超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的年龄、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1、再灌注时间>6h、前壁心肌梗死、二尖瓣反流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烟、高血压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收缩末径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加强新发房颤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建林 《华夏医学》2004,17(4):522-52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相关因素及其近期预后。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对比分析并发心房颤动的 2 3例与同期不并发心房颤动 1 1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在年龄、梗死时间和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 (P<0 .0 5 ) ;并发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患者 (P<0 .0 5 )。结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 Af的相关因素是高龄、梗死时间和梗死相关动脉 ,AMI并发 Af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房颤(AF)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12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法,监测460例AMI病人AF的发生率、原因、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40例病人发生AF,按发生时期分为两组:(1)早发组24例为发病24小时内出现AF;(2)晚发组16例为发病24小时后出现AF。结果 460例AMI病人中,发生AF40例(8.7%)。AF病人的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无AF病人高(P<0.05)。其中,晚期AF组病人住院病死率比早期AF组病人增加(P<0.05)。结论 AMI病人并发AF,尤其并发晚发AF,提示病情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覃一玲 《广西医学》2013,35(3):336-33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9例,其中伴发RBBB 76例(试验组),无伴发RBBB 8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心肌梗死为主(58例、62例).试验组S-T抬高>3个导联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非-Q波心肌梗死比例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CK峰值与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63%,高于对照组的10.84%(P<0.05).结论 AMI伴发RBBB提示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病情凶险,易发生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不良,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