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莫司琼不同给药时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PONV效应的观察。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例,第Ⅰ组术前、术后给予生理盐水5毫升。第Ⅱ组于麻醉诱导前予雷莫司琼0.3毫克。第Ⅲ组于手术结束即刻静脉予雷莫司琼0.3毫克。第Ⅳ组全麻拔管30分钟后静脉予雷莫司琼0.3毫克。观察患者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作情况。结果:第二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相比均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第Ⅲ、Ⅳ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相比均明显降低,有明显差异(P<0.05)。第Ⅳ组与第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相比均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莫司琼的给药时机应选择在手术结束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扎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75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术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g,B组25例术前10 min静脉注射阿扎司琼10 mg,C组25例术前10 min静脉注射阿扎司琼10 mg+地塞米松10 mg,观察术后24 h 3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0%,32%和12%,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阿扎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疗效优于单用阿扎司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托烷司琼加耳穴贴压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分别施以静脉注射托烷司琼和静脉注射托烷司琼加耳穴贴压两种干预方法,观察并验证两种干预方法临床疗效的差异性。采用不同方法干预后,分析两组患者发生PONV的时间、程度以及术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等临床观察指标的前后变化,探讨最佳治疗PONV的方案。结果两组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4.5%和2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烷司琼加耳穴贴压可有效地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董虹  潘丽萍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05-805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联合格拉司琼治疗LC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随机将LC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52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7例仅用格拉司琼针静脉注射,观察组25例加用艾灸神阙穴,并在施行治疗后的30分钟~60分钟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格拉司琼治疗LC术后恶心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揿针联合西药防治小细胞肺癌EP方案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止吐;治疗组在上述西药基础上联合穴位揿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的控制总有效率、呕吐次数及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对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控制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呕吐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FILE分数及NIDL百分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揿针联合西药是一种防治小细胞肺癌EP方案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用止吐方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化疗前30 min予阿扎司琼10 mg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化疗前30 min予阿扎司琼10 mg静脉滴注基础上,加用外用止吐方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每日3次按压穴位,连用5 d。观察两组恶心、呕吐缓解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用止吐方配合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显著缓解化疗后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下腹部手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下腹部手术并在术后接受静脉镇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治疗,对照组给予托烷司琼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结束后1d和2d内的恶心、呕吐程度,计算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控制率,记录患者头痛、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SA)。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经药物预防治疗后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间差异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两天的恶心和呕吐有效控制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V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下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格拉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以及用药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观察。方法:将60例进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为格拉司琼复合地塞米松组,对照组为格拉司琼组。治疗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注射格拉司琼3mg、地塞米松5mg,对照组注射格拉司琼3mg。对两组患者术后24h内的恶心、呕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为1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5例。结论: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PONV,对于患者手术的尽快恢复有一定的临床作用,而且副作用少,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吴茱萸穴位贴敷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高州市中医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采用红米粉、黑米粉及玉米粉按照1:1:1的比例使用姜汁调和进行穴位贴敷;观察组患者采用吴茱萸粉与姜汁调和后进行穴位贴敷,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0~6 h、7~24 h两个时间段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NVAS)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48 h、49~72 h两个时段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N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患者疗效甚佳,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徐海霞  罗海霞 《河南中医》2021,41(2):271-274
目的:观察揿针针刺内关穴、合谷穴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入组的60例患者均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骨伤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给予地佐辛注射液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在镇痛泵中同时配伍托烷司琼,揿针组术后另给予揿针针刺内关、合谷穴,两组镇痛泵均留置48 h。记录两组患者VAS评分、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揿针组术后12 h、24 h、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发生恶心呕吐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满意度为83.4%,揿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针刺内关穴、合谷穴对术后镇痛有协同作用,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孙帅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73-74
目的:观察昂丹司琼预防妇科患者椎管内麻醉后恶心、呕吐(PONV)效果。方法:选择行妇科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手术中分别静注昂丹司琼和生理盐水,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昂丹司琼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昂丹司琼能有效预防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关穴揿针防治胃镜检查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利多卡因胶浆于胃镜检查前口服,治疗组配合内关穴揿针。观察两组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的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穴揿针能减轻胃镜检查所致的恶心、呕吐,能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陈润清  朱云飞  黄洁明  陈君懿 《新中医》2017,49(11):120-12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腹腔镜术后常规处理,包括术后营养支持、镇痛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连续使用3天。2组术前均不使用预防性止吐药物。观察患者干预前后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估量表(INVR)的变化,统计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估量表(INV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3天,2组INVR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INVR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68.33%,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3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贴敷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柠檬皮气味吸入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A组100例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推注昂丹司琼,B组100例在术后清醒后吸入新鲜柠檬气味,C组100例则不用止吐药和柠檬。结果:B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但高于A组。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清醒后吸入柠檬皮气味可以预防PONV。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结合昂丹司琼治疗对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60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及复发需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配合昂丹司琼预防及治疗恶心呕吐,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昂丹司琼。结果治疗组中患者恶心呕吐控制率即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结合昂丹司琼能很好控制乳腺癌化疗后急性及迟发性呕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郭清华  严嘉敏  刘铭山 《新中医》2014,46(4):223-225
目的:观察吴茱萸加姜汁贴敷双侧内关、足三里防治气管插管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吴茱萸粉加姜汁调和后贴敷双侧内关、足三里;对照组以红米粉、黑米粉、玉米粉加姜汁按比例1∶1∶1调和贴敷双侧内关、足三里,观察比较2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组术后0~6 h、6+~24 h的PONV程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后0~6 h、6+~24 h、24+~48 h、48+~72 h各时间段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0~6 h、6+~24 h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PONV的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NVAS)评分情况比较,0~6 h、6+~24 h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加姜汁贴敷双侧内关、足三里可有效地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发生率、恶心呕吐程度,以术后24 h内为优。该疗法属于外治法,对患者无创伤且无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实际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耳穴贴压对化疗后患者呕吐的缓解作用,同时观察对昂丹司琼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化疗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观察组化疗药物使用与对照组相同,但从化疗前 1 日起配合耳穴贴压,直至化疗结束。结果:观察组使用昂丹司琼剂量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降低化疗后呕吐患者的昂丹司琼使用剂量,有效缓解患者的呕吐症状。  相似文献   

18.
李美丽  刘晓峰 《光明中医》2016,(13):1928-1930
目的分析探讨吴茱萸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红米粉、玉米与黑米粉加姜汁调和后敷贴于双侧内关穴与足三里穴;治疗组则使用吴茱萸粉与姜汁调和后敷贴于双侧内关穴与足三里穴。分析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现象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6小时、24小时的恶心、呕吐程度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超过24小时之后的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通过PONV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NVAS)进行评价,发现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治疗组的评分明显要低,差异结果显著(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无不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3,34(3):350-351
目的:观察按压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配合昂丹司琼对缓解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78例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昂丹司琼常规静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化疗前后加用赤小豆按压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结果:治疗组控制恶心与呕吐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昂丹司琼基础上加用穴位按压对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缓解作用优于单用昂丹司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预防骨科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8年1—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均常规静滴抑酸护胃药物,均未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A),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再加行揿针埋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恶心及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 h恶心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 h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术后予揿针埋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可减轻其恶心、呕吐程度,且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