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胫前肌的动态超声影像分析观察单次电针刺激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健侧和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的改变,寻找单次电针治疗足下垂的最佳治疗时间,对比电针作用下双侧胫前肌疲劳变化情况,为临床电针治疗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12例,分别针刺患者患侧下肢和健侧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应用电针对同侧阳陵泉-足三里穴位进行电刺激,足三里设为刺激电极,同侧阳陵泉设作参考电极,选用2 Hz频率的连续波及介于感觉阈至痛阈之间的4/5刺激强度。超声下分别定位双侧下肢胫前肌,从计时开始每分钟进行一次胫前肌超声影像的采集,每次采集时间持续5 s,一共治疗20 min。同步分析图像,并分别记录电针作用下每次采集的各侧下肢胫前肌收缩速度(y)值。结果:通过超声影像分析出电针治疗时双侧下肢均呈现出先累积治疗效果,然后出现肌疲劳并最终对电针刺激反应性不再改变的过程。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衰减到等同治疗开始时收缩速度的时间约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健侧为开始治疗后6.52~8.18 min内,健侧出现肌肉疲劳的时间较患侧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引起双侧胫前肌有效收缩效应逐渐增大,肌疲劳超过刺激效应后收缩速度开始减慢,综合作用下疗效最优时间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且健侧胫前肌较患侧更耐受电刺激,相对不易产生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软瘫期不同穴位电针对预防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的影响。方法: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足三里-解溪组和电针阳陵泉-解溪组各21例,均治疗30天。观察胫前肌肌力、踝关节背屈活动度、足内翻角度的变化。结果:胫前肌肌力在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在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足内翻角度在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软瘫期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解溪针组或阳陵泉-解溪针组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均可有效提高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能有效防止足下垂,且软瘫期电针阳陵泉-解溪针组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更能有效防止足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改良Ashworth(MAS)分级法进行肌痉挛程度评定、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结果:治疗6 W后,2组患者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步行能力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足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足下垂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定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电针悬钟穴、丘墟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足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MAS分级、Holden步行功能、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能够改善肝肾亏虚足下垂患者垂患者脑卒中后的中医证候,减小足下垂角度,显著改善足背屈功能,同时可减小足内翻,促进足外翻,并降低下肢肌张力,提升下肢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和常规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穴位疗法,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 EMG)及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并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RangeofMotion,ROM)、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aximum Walking Speed,MW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胫前肌和腓肠肌i EMG值和C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 EMG较治疗前升高,腓肠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电针结合蜡疗法,观察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方法: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60例,随机编排为对照和治疗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结合蜡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对踝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波幅、下肢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结合蜡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恢复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丘墟透照海治疗脑卒中足下垂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丘墟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lI缶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刺丘墟穴,并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结论:针刺丘墟穴可以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为临床脑卒中遗留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本研究中患者均接受针灸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选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和丘墟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每日1次,治疗28 d;试验组接受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干预,电针治疗取穴同对照组,低频电刺激取穴:患侧阳陵泉、悬钟、承山、昆仑,屈伸肌交替刺激,屈伸刺激比为(1∶2)。每日1次,治疗28 d。治疗前后采用RM Gait步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Fugl-Meyer量表、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患侧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侧单支撑相)、下肢Fulg-Meyer评分、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比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均能够促进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Bobath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外翻最大关节活动度和表面肌电测试RMS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痉挛度及活动度,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对卒中偏瘫患者腕踝关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卒中偏瘫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辨证取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疗程两个月,观察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可改善卒中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疾病药物及rood技术疗法干预,研究组联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 0. 05),关节活动度大于干预前(P 0. 05),且研究组干预后的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行rood技术联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卒中下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试验测定患者治疗前后最大步行速度(MWS)变化,并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及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WS、改良Ashworth分级、各项步态指标及各关节运动参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MWS、改良Ashworth分级、各项步态指标及各关节运动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改善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关节运动功能,减轻肌痉挛程度,促进患者步态恢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脑卒中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卒中患者常出现肢体瘫痪,而下肢的瘫痪主要表现为足下垂,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能力,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促进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侧步行能力是目前偏瘫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对卒中后足下垂的发病机制、康复评定及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中西医及现代康复疗法进行综述,为卒中后足下垂的针刺及康复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和神经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5月,选择在该院神经科入院治疗的87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人数分别为42例和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治疗后,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踝关节主动背屈和外翻角度等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踝关节主动背屈和外翻角度均大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和神经功能康复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康复机械手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机械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上田敏手功能评分、手指关节活动度、Bru...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穴位、针刺方式、脉冲波型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优化针刺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设计试验分为4组,即不同针刺穴位(因素A为A1足三里、条口;A2足三里、悬钟)、不同针刺方式(因素B为B常规刺法;B2合谷刺法)、脉冲波型(因素C为C1疏波;C2断续波),应用步态分析参数(步长、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屈伸等长收缩状态下(MIVC)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客观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以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步长、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MIVC状态下胫前肌IEM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对观察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k2k1,即A2A1,B2B1,C2C1;在对各因素主次影响的观察中,RARCRB。结论不同穴位电针方式均能改善中风后踝背屈障碍的步行能力;三因素对疗效的主次关系为:针刺穴位脉冲波型针刺方式;最佳治疗方案为针刺足三里、悬钟穴,选用电针断续波和合谷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