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羊毛、羊绒和腈纶纱线的纤维含量、纱线捻度和股数,以及组织结构不同的羊毛衫衣片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标准,对衣片的抗起毛起球性进行测试与分析,进而采用回归正交设计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单纱和股线捻度、混纺比、织物密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均特别显著.采用31.25 tex毛/腈混纺双股线编织空气层组织,4项指标分别为单纱捻度330捻/m、股线捻度250捻/m、混纺比50/50和横密37列/5cm时,其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毛涤抗起球精纺面料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彦  潘利 《毛纺科技》2004,(1):55-57
阐述了运用抗起球涤纶和羊毛混纺,根据织物起球机理,在原料、纺纱、后整理工艺等方面合理制定工艺流程,设计开发出客户所需要的抗起球精纺面料。  相似文献   

3.
腈纶织物抗起毛起球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腈纶织物进行碱减量处理,改善了腈纶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采用正交设计法,测试并分析了棉织物、腈纶与减量后腈纶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及相关的服用性能,得出影响腈纶织物抗起毛起球处理的因素依次为:烧碱浓度、温度、时间,且腈纶织物抗起毛起球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烧碱浓度4%,温度70℃,时间4min。  相似文献   

4.
康芳 《毛纺科技》2008,(5):12-14
对疏松组织的毛及其混纺针织物进行不同时间的洗涤测试,自然晾干后测试起球性能并进行比较,得出洗涤时间对各织物起球影响程度不同,大部分织物的起球数在洗涤4 min或5 min时织物的抗起球性能最差,故应合理选择洗涤时间.该参数对研究洗涤后织物抗起球性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花娥 《针织工业》2011,(10):35-37
为了克服竹浆纤维针织毛衫在服用过程中的易起毛起球性,采用纤维素酶对竹棉(比例为50∶50)混纺针织毛衫织物进行抗起毛起球性能整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纤维素酶处理工艺的各因素取值范围,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为:pH值5.0,纤维素酶浓度8%,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30min。结果表明,经此最优工艺处理后的竹棉混纺针织毛衫织物的抗起毛起球等级由原来的1.5级增加到3.0级,基本复合了针织毛衫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大豆蛋白纤维/羊绒混纺针织物易起毛起球的特点,选用4种整理方法对织物进行抗起毛起球整理,并优选出最佳工艺.研究表明:采用单面给液的整理方法对提高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是有效的,并且得到了提高大豆蛋白纤维/羊绒(80/20)混纺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最佳工艺.此工艺的主要特点是构造出织物正反两面纤维摩擦性能的差异性,阻止正面纤维相互缠结,阻碍反面纤维从布面拔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毛涤织物服用面料的混纺比对面料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起球箱法与圆轨迹法分别对四种不同混纺比的毛涤织物样本进行了起毛起球性能测试,确定了毛涤织物混纺比对于面料起毛起球性的影响和决定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当涤纶占比0%时,试样的起毛起球等级达到了4.0级以上,即轻度表面绒和/或孤立的未形成毛球,当涤纶所占比例增加时,试样的起毛起球现象变严重,随着涤纶占比达到50%,试样的起毛起球等级低至2.5级,即形成明显的绒毛和/或毛球。  相似文献   

8.
对疏松组织的毛及其混纺针织物进行洗涤,自然晾干后测试起球性能.比较洗涤前后织物的起球情况,发现洗涤后织物的抗起球性能变差.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对织物洗涤次数增加,且大量使用洗涤剂,而到目前为止,测试织物起球性的国家标准中从未涉及到洗涤条件,也使得生产厂家与消费者在评判织物起球性上产生分歧,为此提出洗涤后测试织物的起球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大豆蛋白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混纺比、纱线捻度及纺纱方法对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在干态和湿态两种状态下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了解涤/棉混纺机织物起毛起球过程,基于对织物起球过程表面毛羽测量得到的毛羽分布特征,借助PYTHON语言建立了织物及其表面毛羽的几何模型,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研究了涤/棉混纺机织物表面毛羽的起球过程,分析了涤纶弹性模量对涤/棉混纺机织物起球过程的起球等级、能量吸收形式的影响规律,并将有限元仿真的起球结果和实测起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涤纶弹性模量的增加使得涤/棉混纺机织物的起毛起球等级降低;摩擦耗散能是涤/棉混纺机织物起毛起球过程的主要能量吸收形式,织物起毛起球等级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异在7.4%以内,证明有限元仿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13.
木棉与棉混纺转杯纱捻度及强伸性能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了解木棉与棉混纺转杯纱的捻度变化情况及强伸性能与捻度的关系,对木棉/棉50/50 36.5tex混纺转杯纱捻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强力、断裂伸长率随捻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木棉棉混纺转杯纱具有退捻现象,捻度随放置时间增长而变小;强力随捻系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降低,捻系数为480时强力达到最大;断裂伸长率随捻度增大而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石墨烯改性涤纶、蓄热调温纤维、长绒棉设计开发了混纺比为50/30/20、30/50/20、20/70/10的3种复合功能纱线,并对纱线的强力、拉伸性能、条干均匀度以及热学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蓄热调温纤维的静电现象会影响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并且其含量的增加会使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降低;石墨烯改性涤纶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会造成混纺纱的韧性下降,同时混纺纱的热学性能和抗菌性能也会受到纤维不同混纺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讨棉海藻纤维氨纶赛络包芯纱的纺制方法及工艺优化。棉与海藻纤维采用原料混和方式,选取5种混纺比,即75∶25、70∶30、65∶35、60∶40、55∶45进行混和,分别对氨纶丝预牵伸倍数、喇叭口间距、细纱捻度进行正交试验,并运用数据包络法对各试验方案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棉海藻纤维混纺比60∶40,喇叭口间距1 mm,氨纶丝预牵伸为3倍时,细纱捻度56.6捻/10 cm或氨纶丝预牵伸为3.25倍时,细纱捻度61.6捻/10 cm是32 tex棉海藻纤维氨纶赛络包芯纱的较优工艺参数配置。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棉混纺纱线的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混纺纱线的竹浆/棉混纺比为70/30时,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出现一个极低值,在实际应用中,该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同时将竹浆纤维纯纺纱与竹浆/棉70/30、竹浆/棉55/45、竹浆/棉30/70混纺纱、棉纤维纯纺纱拉伸图比较.结果表明:竹纤维纯纺纱的初始模量比棉纤维纯纺纱的初始模量高,随着棉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初始模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性黏胶纤维ComfortechTM与长绒棉纤维按质量比40/60混合,经赛络紧密纺工艺纺制成19.44 tex改性黏胶/棉混纺纱,测试并分析该混纺纱的捻度、毛羽、摩擦因数、条干不匀和力学性能等指标;再经组织结构设计、针织和染整加工,开发含成圈、集圈、浮线等花色组织的改性黏胶/棉纬编面料,测试与分析该面料的扭曲性、刚柔性、抗起毛起球性、透气性、缩水性、染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偶氮含量和抗菌性等指标。结果显示改性黏胶/棉纬编面料不仅具有手感柔软、透气性好等优良的服用性能,且染色牢度高,抗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羊绒/羊毛/涤纶复合纺及成纱拉伸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羊绒、羊毛和涤纶长丝在传统的环锭纺系统上进行三组分复合纺纱。通过改变三组分的喂入位置、喂入张力来获得不同结构和风格的纱线。试纺了不同捻度和混纺比的3种复合结构纱,即股线、包芯和包缠结构纱,分析了其拉伸性能。纺纱实验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复合改善了羊绒纱的强度;纱线拉伸性能与混纺比、捻度、纱线结构之间存在相关;随着捻度的增加,3种结构复合纱的拉伸性能均符合经典临界捻度理论;复合纱的力学性能因结构不同而不同,股线结构纱拉伸性能最好,包芯结构纱次之,包缠结构纱拉伸性能则最差。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variables, namely yarn fineness, shrinkable acrylic proportion and twist level, on various properties of cotton–acrylic blended bulked yarns has been studied by relaxing shrinkable component of the yarns using boiling water treatment. A three-variable factorial design technique proposed by Box and Behnke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ed interaction effect of the above variable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yarns. The design variables were optimized for all the yarn properties by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s. The shrinkage percentage of yarn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the case of coarser yarn, yarn with higher proportion of acrylic fibre and higher twist level. During bulking treatment as the yarns shrink,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twist per unit length als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specific volume of the yarn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crylic proportion and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twist factor. The breaking extens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bulking with a slight increase in tenacity. The flexural rigidity and initial modulus of yarn considerably decrease on bulking. The vertical wicking heights for all the bulked yarn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comparable 100% cotton yarn.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升锦纶/棉混纺纱质量,针对捻度与锦纶/棉混纺纱质量指标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其它工艺相同的条件下调整细纱工序捻度的设置,纺制了16种锦纶/棉混纺纱,对其质量指标进行测试,并通过SPSS软件对捻度与混纺纱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与回归分析,建立了混纺纱质量指标随捻度变化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捻度与锦纶/棉混纺纱强伸性能、粗细节和毛羽指标显著相关,测试组数据与预测值间残差绝对值均在3倍残差标准差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捻度大小直接影响锦纶/棉混纺纱的强伸性能、粗细节和毛羽指标,预测模型反映了捻度对混纺纱强伸性能、粗细节和毛羽指标影响的数量相关关系,为锦纶/棉混纺纱生产中捻度设计和快速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