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究织物中两种抗菌纤维含量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人造抗菌纤维的纵横向结构形态,并以其与汉麻纤维、竹浆纤维、莱赛尔纤维、棉纤维的混纺纱线为原料试织了11种织物,测试了织物的抗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人造抗菌纤维纵向具有凹槽和微孔,横截面呈现类似多边形的形状,同时纵横向均有抗菌剂颗粒;织物抗菌性能随着人造抗菌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当织物由65%抗菌吸湿排汗纤维和35%竹浆纤维构成时,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8.25%和86.65%,织物具有抗菌效果;当抗菌吸湿排汗纤维的含量为100%时,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55%和99.01%,织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认为:采用适量人造抗菌纤维与具有较好舒适性纤维制成的织物适用于开发抗菌家用纺织品。  相似文献   

2.
通过竹浆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针织面料平行抗菌测试实验,发现竹浆纤维针织面料具有很明显的抗菌功能,而普通的粘胶纤维面料却不具有这种功能.竹浆纤维具有高度的中空结构,使得竹浆纤维瞬间吸收和蒸发水分,微生物在这种结构的纤维中没有生存空间,从而具有抗菌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粘胶纤维、烷基化环糊精和硝酸银为原料,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备载银粘胶纤维,再经炭化、活化制备了银含量约为2 200 mg/kg的载银活性炭纤维。结果表明,该载银活性炭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对白念珠菌(ATCC10231)、金黄葡萄球菌(ATCC6538)的抗菌率达到99%以上;具有优异的抗菌耐久性能,超声波清洗50次后,载银活性炭纤维的银含量未见明显下降;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结果表明,载银活性炭纤维体外细胞毒性为1级,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体现了优异的生物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国内外测试方法,根据木棉纤维的特性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吸收法。选取了木棉纤维常见代表性品种海南木棉纤维和印尼木棉纤维,以吸收法分别测试了其对黄色葡萄球菌(ATTC6538)和大肠杆菌(ATCC 11229)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木棉纤维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在50%以上,但是按GB/T 20944.2—2007还达不到抗菌产品90%的要求。采用同样的方法测试了木棉毛巾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结果显示木棉毛巾没有抗菌性。可见,毛巾的生产过程中的整理工艺使其抗菌性产生了损失。  相似文献   

5.
竹浆纤维吸放湿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竹浆纤维的吸放湿性能.通过测试竹浆纤维在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吸湿、放湿回潮率,描绘出吸湿、放湿曲线,采用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和体积质量梯度管法,分析了纤维的结晶结构,并与粘胶纤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竹浆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的吸湿、放湿曲线基本相似,但在放湿初始阶段速率明显高于普通粘胶纤维;竹浆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均属于纤维素Ⅱ型,结晶度相近;竹浆纤维的体积质量稍低于普通粘胶纤维,说明其内部可能具有较多的孔隙.  相似文献   

6.
竹浆纤维与粘胶纤维的鉴别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溶解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对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进行了鉴别,然后对竹浆纤维的形态特征、力学性能、摩擦性能、卷曲弹性等进行了测试,并与普通粘胶纤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溶解法难以鉴别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竹浆纤维的干、湿态初始模量大于粘胶纤维,其干、湿态强度和伸长率均与粘胶纤维接近,其特点是强度低,湿强度更低;在纤维与纤维静摩擦中,竹浆纤维的静摩擦因数小于粘胶纤维;竹浆纤维的静、动摩擦因数之差小于粘胶纤维,说明竹浆纤维的抱合力不如粘胶纤维,但平滑性比粘胶纤维好;竹浆纤维的卷曲率、卷曲弹性回复率和残留卷曲率均大于粘胶纤维。  相似文献   

7.
探讨一种植物中药改性粘胶纤维的基本性能和抗菌性。将植物中药蛇床子、仙茅、苦参和菟丝子等提取物水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与粘胶纺丝液共混制备了植物中药改性粘胶纤维。对该改性粘胶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力学性能、吸湿性能、抑菌性以及蛇床子素和仙茅苷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粘胶纤维相比,植物中药改性粘胶纤维的结晶度有所增大,取向度有所减小,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减小,吸湿性能有所增加;该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8.9%、98.8%和89.0%;纤维中蛇床子素的含量为5.12mg/kg,仙茅苷的含量为0.6mg/kg。认为:所制得的植物中药改性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8.
将薄荷粘胶纤维与棉纤维按照不同混纺比例纺制成纱样,并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纱样抗菌性测试,对比分析了混纺纱的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薄荷纤维混纺比为30%时,对这两种试验菌种的抗菌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9.
将薄荷粘胶纤维与棉纤维按照不同混纺比例纺制成纱样,并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纱样抗菌性测试,对比分析了混纺纱的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薄荷纤维混纺比为30%时,对这两种试验菌种的抗菌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麻纤维及其混纺产品,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测试其抗菌性,分析了大麻纤维具有天然抗菌性的原因,以及混纺纱线中大麻纤维含量和不同染整工艺对大麻棉混纺针织罗纹试样抗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大麻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高的抑菌效果,而大麻混纺纱线只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且随大麻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染整工艺对大麻棉混纺针织罗纹试样的抗菌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苎麻纤维物理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实验找出苎麻纤维的长度分布、细度(直径)分布以及长度和强度、细度(直径)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浅谈仿生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芹 《北京纺织》2004,25(6):23-25
介绍了仿生学在纺织纤维中的应用 ,对 6种仿生纤维 ,用仿生原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差别化纤维的品种类型及其技术特点,指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质量与数量上存在差距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差别化纤维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和涤纶纤维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聚乳酸(PL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的鉴别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ET纤维具有比PLA纤维更致密的结构,有些PLA纤维横截面上的孔洞或裂缝用生物显微镜就能观察到。PET和PLA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差别,在差热性能上,PET纤维的熔融温度和峰顶温度比PLA纤维的分别高90℃和84℃。碱性条件下(pH值为11.8)对PLA纤维的强度有明显损伤,而对PET纤维的强度损伤并不明显,这种性能也可以用来进行对2种纤维的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15.
六种新型纺织纤维的性能及其鉴别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Lyoeel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的性能并进行了对比。对这六种新型纤维的鉴别方法进行了试验、分析和综述,并与几种易混淆的常规纤维的相应特征进行了区别,提出了有效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8种不同的物理及化学方法,对陶瓷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鉴别进行探索,总结出一套针对这两种无机纤维的系统鉴别方法:先用感官法确定未知纤维的归属类别,再选用热分析法达到对这两种无机纤维的鉴别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特种植物纤维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特种植物纤维以其环保和可再生性能必将成为未来纺织纤维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几种植物纤维如乌拉草纤维、藕丝纤维、桑皮纤维、竹纤维及香蕉纤维的提取方法、纤维性能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纤维的性质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纤维的长度、粗度和强度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着重讨论了对纸张强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再生纤维的开发现状及纤维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近年开发和研制的各种新型再生纤维,如Lyocell纤维、LenzingModalFresh纤维、氨基甲酸酯纤维、超导粘胶纤维、木棉纤维、甲壳素纤维、玉米纤维、Lenpur纤维、角蛋白纤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型植物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天然纤维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简单阐述了新型天然纤维的开发现状,对1980年以来全球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总产量发展特点做出分析,并指出了开发新型植物纤维对弥补棉花产量滞后纺织加工需求缺口的重要性,开发途径可以从自然资源和农业废弃物两方面着手。重点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然彩棉、竹纤维、罗布麻、菠萝叶纤维等9种新型植物纤维的开发与应用做了归纳,论述了充分发挥现有自然资源,加大对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发展绿色纤维、生态纺织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