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例 1患者女 ,36岁。因间歇性剑下胀痛 3年就诊。胃镜检查见胃窦大弯侧有一 2 5cm× 2 5cm的隆起 ,局部粘膜暗红色 ,无溃疡。考虑为“胃窦大弯侧粘膜下平滑肌瘤”于 98年 8月 2 6日入院。体检 :脉搏 78次 /min ,血压 10 5 / 6 8mmHg。心肺无异常。上腹部轻压痛。心电图、肝功能正常。术中见肿块位于胃窦大弯侧 ,大小约 2cm× 2cm ,微隆起于胃腔 ,胃周淋巴结无肿大。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见标本病变处粘膜光滑 ,局部充血明显 ,肿块边界清 ,切面呈灰红色 ,病理学检查报告 :胃窦大弯侧粘膜下血管球瘤 ,慢性浅表性胃炎(图 1)。…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手指血管球瘤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进行资料总结,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本组男4例,女9例;年龄12~55岁(平均30.4岁).病程1~15年(平均5.3岁).所有患者行瘤体切除术,并随访1~9年.[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三联症状:不经意间剧痛15例(100%),大头针试验(Love试验)阳性15例(100%),冷刺激敏感15例(100%).所有患者瘤体切除后症状消失,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无复发.[结论]手指血管球瘤误诊率高,提高认识并详细体检可帮助早期诊断,手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血管球瘤(Glomustumor)为少见良性肿瘤,可生长在身体任何部位,以指(趾)末节甲下为多见[1,2],关节内血管球瘤尚未见报道,该病以局部刺痛或间隙性烧灼样疼痛为特征,容易与神经痛、风湿痛、半月板损伤、关节游离体等疾病相混淆。自1985年8月~... 相似文献
4.
5.
18例血管球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辅助检查和组织学特点 ,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2~ 2 0 0 2年手术治疗的 18例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血管球瘤中 ,男女比例为 1 6∶1(11∶7) ,平均年龄 (39± 7)岁 ,多发瘤占 11 1% (2 / 18)。 6 1 1%病例 (11/ 18)发生于四肢指 (趾 )甲下或末端 ,88 9%病例 (16 / 18)肿瘤直径小于 10mm。临床误诊率高达 6 1 1% (13/ 18)。B超在除四肢指 (趾 )甲下或末端外血管球瘤中的发现率为 85 7% (6 / 7) ,而X线检查发现率仅 33 3%(4 / 12 )。组织学检查示 2例 (2 / 18)诊断为实性型血管球瘤 ,16例为血管瘤型血管球瘤。 10例行免疫组化检查 ,Vementin均呈阳性。结论对于发生于四肢指 (趾 )甲下或末端以外部位的血管球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较难。手术治疗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血管球瘤的发病过程及治疗结果。[结果]11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6~48个月无复发。[结论]手指血管球瘤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甲床外血管球瘤易误诊,结合影像学表现可提高诊断率。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管球瘤的发病机理 ,临床特点和误诊及治疗情况。方法 总结 2 8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血管球瘤病例 ,对其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误诊时间和病种、误诊的原因、误诊治疗的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非专业医师常因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而误诊以致误治 ,误诊的病种和治疗方式多样。结论 血管球瘤较易误诊 ,彩色B超X线检查是诊断血管球瘤行之有效有效方法。而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4例血管球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2年手术治疗的14例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血管球瘤中,男女比例为1∶1.3(6∶8),平均年龄(37±10)岁,多发瘤占14.3%(2/14),64.3%病例(9/14)发生于四肢指(趾)末端,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球瘤中的发现率为100%(7/7),而X线检查发现率为35.7%(5/14)。经手术切除后随访2~6年无复发。结论疼痛三联征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血管球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手术治疗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四肢血管球瘤2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四肢血管球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血管球瘤中,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年龄28.9岁。指(趾)甲下18例,甲旁4例,内踝下方2例,小腿肌间2例。6例甲旁、甲外型血管球瘤首诊中误诊,总误诊率高达23.1%。以病变部位分析发现:18例甲下血管球瘤无一例误诊;8例甲外(含甲旁及其他部位)血管球瘤误诊6例,误诊率高达75%。患者均表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挤压时疼痛加剧。甲下型18例可见瘤体呈浅紫色或粉红色。采用LOVE试验,均可发现有明显固定压痛点。甲旁、甲外型8例超声检查均示有中低回声实性结节。26例行27次手术切除瘤体,术后随访2~10年,平均6.5年,无复发,效果良好。结论血管球瘤的诊断依赖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以及LOVE试验和超声检查。手术完整切除瘤体是治疗血管球瘤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甲外血管球瘤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2例甲外血管球瘤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中,男女比例为1∶1.75(8∶14),年龄为24~63岁(平均39.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个月至28年(平均84.8个月).血管球瘤位于指腹17例(占77.3%,17/22),指近节掌侧2例(占9.1%,2/22),手掌2例(占9.1%,2/22),内踝1例(占4.5%,1/22).其中多发瘤2例(占9.1%,2/22),外伤史2例(占9.1%,2/22),可及肿物9例(占40.9%,9/22),Love试验阳性22例(占100%,22/22),冷敏感试验阳性7例(占31.8%,7/22).临床误诊12例(占54.5%,12/22),B超发现率22例(占100%,22/22).血管球瘤平均直径为4.1 mm(2.0~7.0 mm).结果 2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4~144个月,其中19例(占87.4%,19/22)术后痊愈,自发痛及触痛消失.肿瘤复发3例(占13.6%,3/22),再次术后未见复发.结论 甲外血管球瘤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诊断困难,提高对血管球瘤的认识,运用Love试验及高频B超,可有效地避免误、漏诊.完整切除肿瘤可以获得明确的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xtraungual glomus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2 cases of extraungual glomus tumor treated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9 were conducted. There were 8 male patients and 14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alewas 84.8 months (range, 3 months to 28 years). The glomus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pulp in 17 cases (77.3%, 17/22), on the palmar side of the proximal finger in 2 cases (9.1%, 2/22), on the palm of the hand in2 cases (9.1%, 2/22), and at the medial malleolus in 1 case (4.5%, 1/22). There were 2 cases (9.1%,2/22) with multiple tumors, 2 cases (9.1%,2/22) with previous injury, and9 cases (40.9%,9/22)with palpable tumors. All ( 100% ,22/22) cases had positive Love test, while cold-intolerance test was positive in 7 cases (31.8% ,7/22). The clinical misdiagnosis rate was 54.5% (12/22). 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was correct in all 22 cases ( 100%, 22/22).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the tumor was 4.1 mm (range, 2.0 to 7.0mm). Result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4 months to 144 months. Cure was observed in 19 cases in which spontaneous pain and tenderness disappeared. 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n 3 (13.6%)patients. No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after the second surgical excision. Conclusion Extraungual glomus tumors are difficult to diagnose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 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umor, Love tes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Complete excision of the tumor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相似文献
13.
14.
Glomus tumors are rare benign tumors that account 1–5% of soft tissue tumors of the hand. Most of the lesions occurred in
the subungal region of the distal phalanx. We describe an unusual case of recurrent glomus tumor located in lower leg. The
final diagnosis was established b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the surgical resection specimen. 相似文献
15.
71例血管球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血管球瘤的发病情况,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71例血管球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50例,男21例。肿瘤发生部位:手指指端61例,其中甲下57例。病程为9个月~30年不等。主要症状以肿瘤部位局限性压痛为主,遇冷加重。结果71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无1例复发,疼痛消失。结论血管球瘤多见于女性(占70.4%)。发病年龄平均为45.1岁。肿瘤好发部位为手指指端(占85.9%),且以甲下多见(占80.2%)。手术切除肿瘤尤其是显微外科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39例手指血管球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目的 总结对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疗效。方法 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对39例手指血管球瘤进行诊治。肿瘤生长于甲下33例,甲旁4例,指腹1例,指近节掌侧1例。39例患指有疼痛和压痛,Love征呈阳性,28例患指甲下有紫红色斑点,12例患指对冷刺激敏感。39例均作血管球瘤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8.4个月。35例治愈,术前症状消失。4例术后3个月-5年肿瘤复发(10.26%),再次接受手术治疗,3例获得治愈。1例第3次术后又复发,由于患指疼痛及甲板日月显畸形,施行第3次手术时,将肿瘤及全部甲床切除,用鱼际皮瓣修复示指末节背侧的软组织缺损,最终获得治愈。甲下血管球瘤术后27例(27/33,占81.82%)患指的指甲上有微小的纵沟。5例(5/33.占5.15%)指甲明显变形,1例(1/33,占3.03%)指甲损毁。结论 血管球瘤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病理表现,均可明确诊断。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P物质与神经微丝H在慢性痛血管球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 (substanceP ,SP)、神经微丝 H(neurofilament H ,NFH)在慢性痛血管球瘤中的表达和分布 ,探讨其在血管球瘤慢性痛的形成及其与疼痛程度的关系。 方法 2 7例慢性痛血管球瘤组织标本分为轻症组 (12例 ) ,重症组 (15例 ) ,与 30例富含正常血管球的手指甲根组织对照(对照组 ,30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对SP、NFH的表达进行观察和检测。 结果 SP、NFH在 3组内均有表达 ,以重症组表达最强烈 [灰度值SP(14 3 3± 7 5 ) ,灰度值NFH(16 7 7± 4 4 ) ],轻症组表达其次 [灰度值SP(15 6 2± 8 2 ) ,灰度值NFH(194 8± 4 0 ) ],对照组表达最弱[灰度值SP(2 0 8 2± 16 6 ) ,灰度值NFH(2 2 5 1± 8 3) ],3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重症组与轻症组 (PSP=0 0 0 2 ,PNFH<0 0 0 0 1) ,重症组与对照组 (PSP <0 0 0 0 1,PNFH <0 0 0 0 1) ,轻症组与对照组 (PSP <0 0 0 0 1,PNFH<0 0 0 0 1) ];病例组SP、NFH表达的定量灰度值与疼痛分数分别呈高度负相关 (rsp=-0 8974 ,Psp=0 0 0 0 0 0 1;rNFH=- 0 6 5 4 5 ,PNFH=0 0 0 0 2 12 )。 结论 SP是血管球瘤慢性痛形成过程中的外周主要疼痛传入递质 ,NFH与疼痛递质的传递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