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猪只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所谓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维持系统的稳态并得以进化.一切有生命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猪只离开了外界环境就不复生存,可见猪只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之密切.在猪只机体的许多系统中又以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因为它们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最直接,也最频繁,所以环境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很显著.符合猪只生物学特性的良好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减少疾病乃至免受疾病:反之,有悖猪只生物学特性的恶劣环境会阻碍其生产性能发挥,甚至直接致病或诱发疾病.环境分为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括一切与猪只有关的有生命的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其中以病原微生物对猪只消化道影响最大.非生物环境是指与猪只有关的所有的物理的、化学的因子(温度、湿度、营养、空气质量等),其中以温度、营养对猪只消化道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猪只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所谓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维持系统的稳态并得以进化。一切有生命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猪只离开了外界环境就不复生存,可见猪只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之密切。在猪只机体的许多系统中又以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因为它们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最直接,也最频繁,所以环境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很显著。符合猪只生物学特性的良好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减少疾病乃至免受疾病;反之,有悖猪只生物学特性的恶劣环境会阻碍其生产性能发挥,甚至直接致病或诱…  相似文献   

3.
家禽有三大管道系统的一端或俩端与外界相通,这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由于消化系统承担了动物在维持生命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发挥生产性能等方面营养供给的绝对司职,因而,在机体与内外环境进行双向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或代谢活动中,极易成为多种疾病的起源,众多禽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家禽的胃肠管道系统有关。其  相似文献   

4.
蚕儿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与环境均有密切关系,任何生物都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的向周围环境排出代谢的最终产物,由此看出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是辩证和统一的关系。环境因子又综合影响生物体,而各个因子又有其它自己的独立作用,生物与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饲料对任何生物均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为气象  相似文献   

5.
卢峥 《家畜生态》1996,17(4):44-46
畜禽环境与营养调控卢峥(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100094)环境是指除遗传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包括外界环境(理化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人为环境)和内部环境(如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外界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经由不同的途径,单...  相似文献   

6.
耗散结构理论是世界著名的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本世纪70年代创立的新兴的系统科学。它已对整个科学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耗散结构理论的特点出发,探讨它在兽医学中的应用。一、耗散结构的特点 1、开放性。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前二者是与外界没有或者很少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而开放系统则与此相反,它与外界有着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只有后一种系统才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猪只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不仅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存在微生物的交换,猪自身携带的微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也不断影响猪群。猪与数量众多的微生物菌群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猪群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良好的畜舍环境与动物健康息息相关。当猪舍内部有害细菌数量过多或占主导地位时,则会给猪只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  相似文献   

8.
猪只的消化环境是指其胃肠道消化饲料的内部环境,包括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温度、PH值和酶活性等表示消化环境状况好坏的主要指标。消化环境的改善,一是靠机体随日龄的增长和消化系统自我发育日趋完善、逐渐达到完善的消化环境,二是依赖于外源饲料的帮助,如通过摄取益生素,改善微生物菌群,扶持有益菌、抑制病原菌;通过摄取酸化剂,降低胃肠道PH值,创造适宜于消化的酸性环境;通过摄取酶类直接帮助消化;通过摄取抗菌素直接杀灭有害菌。1猪只的消化环境及特点1-1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程度很低,容积有限,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快…  相似文献   

9.
分娩猪舍是待产母猪生产仔猪到母猪与仔猪转群的场所,其内部环境的优劣是影响新生仔猪能否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猪场环境温度控制没有考虑到猪自身活动而引起的产热变化,而猪只自身生命活动也是猪舍内部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对猪舍内外环境信息,结合猪只自身和环境的能量交换,通过机理建模方法,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对猪舍内的环境温度进行建模,得到室内温度的设定值。将仿真方案应用到猪舍温度控制系统中,以风机和湿帘为执行机构,以猪只数量,成长天数,室外温度等为输入,可将猪舍温度稳定在符合猪舍环境猪只生长的范围之内,可以节省加热设备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0.
1稳态及影响因素 现代系统论(相对于经典系统论)认为活的有生命的机体(开放系统)不能像无机体那样处于化学和热力学的平衡态(即与环境没有任何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1个系统的结构一旦形成就总是趋向保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使系统整体状态能持续出现,系统的这种状态称为稳态。1个系统的存在必须以其有序性与稳定性来表征,即以稳态来表征。  相似文献   

11.
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每克肠道内容物中大约含1×1010个以上微生物,它们大部分与机体细胞亲密接触,对于促进机体物质能量交换、信息传递、宿主营养、免疫及促生长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每克肠道内容物中含超过100亿个细菌,它们大部分与机体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物质,相互传递信息,对宿主有营养、免疫、刺激生长和生物颉颃等作用,在肠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在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形成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条件与牧草根系生育特性的研究陈宝书牧草与气候条件关系至为密切,其生长发育受环境中物理和生物诸因素的影响。物理因素包括空气、水分和土壤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流通量。牧草体用根系来支撑,“它受空气和土壤能量流量的影响,同时也受能量运动途径的影响。物质在环...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与猪的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环境是指除遗传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包括外界环境(理化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人为环境)和内部环境(如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外界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经由不同的途径,单独或综合地对猪的机体发生作用和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家畜机体的...  相似文献   

15.
<正>水生生物的环境主要是指水体及其周边的其他因素,因为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在水中进行,时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而且,水生生物的环境比较陆生动物环境相对固定,不能如陆生动物那样可以进行适度的环境变换,而且水体的变化也相对缓慢。故而,对于水生生物而言,环境尤其重要。俗话说,"管好一池水,才能养好一池鱼"。1改造池塘水是流动的,必须有容纳它的场所,那么池塘  相似文献   

16.
<正>一、猪群始终受到传染病威胁1.猪群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2.外界病原微生物随时可能进入猪场。3.猪体内存在一些有害微生物、有害寄生虫。4.猪群中的病猪不断排出病原,威胁健康猪。5.猪群环境中往往存在许多传播疾病的害虫或动物。6.饲料霉菌毒素的影响经常存在。7.猪只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限度,特别是环境较差,营养不平衡时。  相似文献   

17.
物种具有生命是经过漫长的从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蛋白体的形成才使有机物具备生命,生命活动和生命的延续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自身新陈代谢活动与环境互作的体现。物种的延续完全按照“适生存”的自然规律,但是生命活动的维持主要靠食物营养。因此,环境条件,食物营养、生命活动三就构成了地球生物圈中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8.
在家畜的内外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它们都适应所处的环境而生存,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畜疾病生态学方面,这里只粗浅的说明家畜常在的微生物群和舍内外微生物环境。一、家畜常在的微生物群家畜的体表皮肤、天然孔和消化道常寄居有多种微生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和拮抗的关系,它们之间和微生物与宿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区,冬季气温一般较低,除华南地区之外,80%以上地区都有气候学属性上的冬季。冬季猪舍气温降低,湿度也会因为密闭取暖而上升,加上昼夜温差变大,猪舍整体的环境对猪只不利。一方面,冬季的严寒使得猪需要增加代谢产热以御寒,用于生长增重的能量必然随之减少,饲料转化率受到负面影响。据报道,猪群的料肉比在夏季可达到2.7:1,而冬季只有3.2:1[1],养殖成本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低温潮湿的环境使猪只抵抗力下降,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因此冬季极易发生猪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总之,冬季猪舍小气候的及时改善和调整对于养猪生产者来讲意义重大。本文将对冬季猪舍环境控制做综述,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犬从生出到死亡,时刻都在与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更多的了解环境对犬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犬的饲养及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