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PAC-1),P选择素(CD62P)作为分子标志物,FCM荧光分析NEC高危患儿组、早期患儿组、典型患儿组和对照组的微量全血PAC-1、CD62P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百分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高危患儿组PAC-1、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9±8.65)%,(5.45±1.31)%;(24.27±11.30)%,(3.02±3.33)%;NEC早期患儿组与典型患儿组PAC-1、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0±12.10)%,(7.86±2.85)%;(50.30±11.96)%,(50.95±7.90)%,与对照组及高危患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患儿和典型患儿CD62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1、CD62P能为NEC患儿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特别是CD62P对判断病变的进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7/2005-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活动期18例,缓解期1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另外选择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空腹采血2mL至20g/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立即行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30min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应用魏氏法测定血沉。结果:送检血样均合格,43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很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但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②正常对照组C-反应蛋白表达量很低,血沉不快,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血沉加快(P<0.01),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CD62P的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血沉呈正相关(r=0.5224,0.7048,P<0.01);外周血血小板CD63表达量与血沉呈正相关(r=0.4476,P<0.05),而CD63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对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CD62P及CD63在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测定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有微血管病变者42例,无微血管病变者34例)及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CD62P及CD63表达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较无微血管病变组其表达亦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微血管病变者活化血小板表达明显增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活化血小板的高表达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为PAF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s B,GB BN52021)加入全血中,以阻断PAF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将已知的PAF及二磷酸腺苷(ADP)分剐加入全血中,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cD62P的表达;将已知的PAF及ADP分剐加入全血中,用FCM检测中性粒细胞细胞CD11b的表达;将PAF及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FCM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PLA),即PLA/L包括百分率及CD42b中位荧光浓度(MFI)。结果表明:PAF及ADP均增加CD62P、CD11b、PLA的表达: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明显抑制PAF诱导的CD62P、CD11b的表达及PLA的形成,但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及血小板-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银杏内酯B也抑制ADP诱导的CD62P、CD11b的表达,但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银杏内酯B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白细胞的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有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有多种配基-受体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交互作用。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有明显拮抗PAF的作用,在防治血栓形成与炎症过程中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及聚集功能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多功能血液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及聚集功能,并与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8.74±3.01)、CD63(9.38±3.25)的表达及聚集功能(58.9±9.7)均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89±1.72(P<0.001)、3.06±2.11(P<0.001)、33.7±12.4(P<0.001)和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的6.02±2.78(P<0.001)、6.89±2.97(P<0.005)、4.51±8.90(P<0.001);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又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血小板活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SA50组、ASA100组及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FCM),准确测定各组经体外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共同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CD62P)的阳性表达率,观察并分析比较老年人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1)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在ASA50及ASA100组分别为(64.40±15.71)%,(57.22±15.82)%,两种剂量阿司匹林均较对照组(75.8±15.71)%明显降低(P<0.05)。CD62P(P-Selec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01±9.57)%,(60.44±9.30)%,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78.59±6.38)%比较明显降低(P<0.05)。(2)ASA50组与ASA100组两组间比较,PAC-1的阳性表达率为(64.40±15.71)%与(57.22±15.8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2P的阳性表达率为(68.01±9.57)%与(60.44±9.30)%,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每日服用50mg和100mg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无显著差异,双相激活血小板可以客观反映体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全血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研究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 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 63)的阳性表达,并与2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的90例病例中70例为阳性,CD 62P表达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冠脉二支以上病变与无病变及一支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D 63阳性表达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二支病变与无病变及一支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5例2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患者、32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患者及31例健康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CD62p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P<0.001),无血管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41、CD61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CD62p对判断糖尿病病人的血小板活化及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GPⅡb/Ⅲa(PAC-1)、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35例正常对照者(D组)及114例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期PAC-1、CD62P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患者PAC-1、CD62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各时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急性心肌梗死组(C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对比:B、C组PAC-1、CD62P的表达均较A组高(P<0.05),而B、C组之间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A、B、C)组PCI术后的CD62P、PAC-1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24 h下降至术前水平,和术前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明显增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小板表面蛋白PAC-1,CD62P的表达进一步的升高,两者的表达可作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敏感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CD41、CD61、CD62p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5例2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患者、32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患者及31例健康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CD62p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P<0.001),无血管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41、CD61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CD62p对判断糖尿病病人的血小板活化及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二甲亚砜对血小板冻存中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二甲亚砜(DMSO)对血小板冻干保存中激活的抑制作用。以CD62p和PAC-1表达作为血小板的激活标志,CD62p和PAC-1再表达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作为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指标。对血小板经离心、洗涤及海藻糖负载等顸处理过程中加与不加DMSO的实验组,分别进行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及再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s)分析,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测定,研究DMSO对血小板激活抑制作用的可逆性。结果显示,血小板经预处理后,不含DMSO组的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高,分别达30.37%和15.01%;含DMSO的组,CD62p表达率为10.72%,PAC.1几乎不表达(0.11%),显著低于不含DMSO组(P〈0.01)。DMSO稀释后,血小板CD62p再表达为54.39%,显著低于对照组(71.69%)和高于不含DMSO组(35.98%)(P均〈0.01);PAC-1再表达率为49.28%,与对照组(54.48%)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不含DMSO组(P〈0.叭)。在含DMSO组,血小板用原血浆稀释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对restocetin,thrombin和propylgallat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76%,91.24%和89.66%,与对照组和无DMSO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对ADP诱导的聚集率有34.33%,显著高于无DMSO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O对体外处理所致的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PAC-1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DMSO稀释后血小板仍具有CD62p和PAC.1表达能力和聚集反应功能,提示DMSO具有抑制激活损伤和低温保护的双重功能,这一生物学特性使DMSO在血小板的冻干保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急性血小板分离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的效率和效果,对PRP质量进行了分析。20例ASAⅡ—Ⅲ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进行全血采集和血小板分离。分别测定分离前(T1)的全血,分离后(T2)的PRP和回输前(T3)的PRP中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内pH、血浆乳酸(I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细菌培养结果、血小板CD62p和PAC-1阳性率以及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结果表明:与全血相比,分离后的PRP中的血小板计数为(783±184)×10^9/L,MPV、PDW和pH值显著降低(P〈0.01),LA、LDH浓度及CD62p和PAc-1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回输前PRP血小板计数为(765±167)×10^9/L,MPV、PDw和pH值与T1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LDH浓度、CD62p和PAC-1阳性率与T1和T2比较显著增高(P〈0.05或P〈0.01);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各阶段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可在术前高效分离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小板,而且不引起血小板活化;PRP在术中振荡保存后有部分血小板出现活化,但血小板整体活化功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化疗周期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NHL患者(观察组)随机等分为单纯化疗组(15例)和化疗联合护理干预组(1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化疗当天(d0)、第3天(d3)、第7天(d7)及第14天(d14)血小板PAC-1和CD62p的表达水平,并选择1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观察分析3组结果。结果病例组血小板PAC-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3±1.68)%比(3.43±1.07)%,t=5.323,P〈0.01],CD62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1.79)%比(2.44±0.78)%,t=3.576,P〈0.01];在单纯组和十预组,化疗d0,d3,d7,d14PAC-1CD62p的表达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化疗d7、d14的PAC-1和CD62p较单纯组呈现’卜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能对化疗周期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小板活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LE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和CD62 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SLE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PAC-1和CD62P的表达率,对40例SLE患者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与PAC-1、 CD62P与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PAC-1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其中狼疮活动组比狼疮非活动组明显升高( P﹤0.01)。 SLE患者PAC-1、 CD62P的阳性表达率与SLEDAI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3,0.583, P均<0.05)。 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组与非狼疮性肾炎组的PAC-1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C-1和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表明血小板活化水平能反映狼疮病情活动,可作为狼疮活动监测指标;血小板活化可能在狼疮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PAC-1、CD62P水平在肺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病例来自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确诊的COPD患者60例,按有无肺心病分为肺心病组30例,单纯COPD组30例,另设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活化血小板标记物PAC-1、CD62P的水平,以及与肺动脉压、血氧分压关系的分析。结果单纯COPD组,肺心病组PAC-1、CD62P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心病组PAC-1C、D62P表达水平又高于单纯COPD组(P0.01)。PAC-1、CD62P的表达水平重度肺动脉高压组(45 mmHg)轻度肺动脉高压组(45mmHg)(P0.01)。PAC-1、CD62P的表达水平重度缺氧组(60 mmHg)轻度缺氧组(60 mmHg)(P0.01)。结论 COPD患者尤为合并肺心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PAC-1、CD62P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回收血中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出血量≥800ml的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术中进行自体血回收,并在术中予以回输;B组为对照组,术中按需输注异体血。测量各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量,同时测量A组回收血中的PLT及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量。结果两组间PT、APTT、TT、FIB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PAC-1的表达均高于术前(P〉0.05)。A组回收血中PLT显著低于体内血(P〈0.01),而血小板PAC-1和CD62P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体内血(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可引起回收血中血小板的活化,但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引起不良反应。其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与输注异体血基本一致。所以,术中自体血回收是安全的,可以起到节约用血、减少异体输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双嘧达莫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的影响。选择3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单纯组)和化疗+双嘧达莫组(联合组)。联合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应用双嘧达莫100mg/d。另择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磁珠法分别于化疗当天、第3、7和14天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CD62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PAC-1、CD62p和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和0.05),且PAC-1与FIB间呈正相关(r=0.549,P〈0.01)。单纯组患者化疗当天和第3天的PAC-1表达较化疗第14天明显升高(P〈0.05和0.01);化疗第3天其CD62p水平与化疗当天、第7和14天比较均升高(P〈0.05和0.01)。联合组患者化疗第14天的PAC-1表达较化疗当天、第3天降低(P〈0.05和0.01);且化疗第14天的CD62p表达较化疗第3天时降低(P〈0.05)。联合组患者在化疗第3、7和14天的PAC—1、CD62p与单纯组患者比较表达呈下降趋势,但FIB变化不明显。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常出现外周血小板活化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化疗周期中应用双嘧达莫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8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PAC-1、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重型>中型>轻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PAC-1、CD62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彭宇生  王鹏  邓剑 《检验医学》2011,26(8):512-51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及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 h、6~8 d、3周时及3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CD62p及PAC-1阳性百分率。结果脑梗死患者48 h内血浆CD62p(25.1%±7.4%)和PAC-1(65.2%±9.9%)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0%±1.3%;8.2%±2.2%)(P〈0.01)。此后至3周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对病情轻重的预测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