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省2006年国际戒烟竞赛1个月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年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探讨影响戒烟的因素,为今后目标人群进行戒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竞赛1个月后对全省4 619名报名参赛者进行等级抽样调查。[结果]1个月内戒烟率为51.9%,吸烟量比以前减少的为24.2%。复吸的主要原因有缺乏支持116人(28.9%)和周围人吸烟106人(26.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态度和参赛目的是影响戒烟成功的因子。[结论]国际戒烟竞赛是一项以减少吸烟的有效的群体性干预活动,为吸烟者控制吸烟行为、尝试戒烟到最终成功戒烟提供了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2004年国际戒烟竞赛1个月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江  李新建  卢伟  罗齐燕 《职业与健康》2005,21(8):1185-1187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4年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并探讨其戒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竞赛1个月后对全市3691名报名参赛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竞赛4周内戒烟率为63.4%,1个月随访戒烟率为45.4%,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周围的人吸烟,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戒烟决心、是否会自己戒烟是影响戒烟成功的显著因子。结论竞赛组织者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报名信息,竞赛取得了成功,对促进今后的控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2004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参赛者一月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河南省2004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方法戒烟竞赛开展1个月后,对来自17个省辖市的7378名参赛者进行系统抽样,共抽取936名参赛人员,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1个月戒烟率为53.0%;没有戒烟的人中,平均每日吸烟量由原先的18支/d降至为8支/d(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戒烟态度、参赛目标、使用特别戒烟方法与最终戒烟效果有关,而参赛目标对戒烟成功与否影响最大(P<0.001),其次是戒烟态度(P=0.0042)。结论戒烟竞赛的效果令人满意。通过营造全方位的戒烟氛围,戒烟竞赛使多种戒烟方法得以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1998年戒烟竞赛效果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98年我国7个城市参加了国际戒烟竞赛,参赛者共3.8万人。参赛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一月戒烟率为69.4%,一年戒烟成功率为44.7%。影响戒烟一年成功的主要因素有“竞赛一月期间戒烟成功”和“参塞目的为了戒烟”,OR分别为11.74和8.11。此外戒烟有人帮助和吸烟量少也有利于戒烟的成功。由于卫生部和各市周密计划,良好组织和动员,使竞赛十分成功。竞赛调动了各部门和广大群众控烟工作的积极性,为促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04年国际戒烟竞赛天津参加者的戒烟效果,探讨影响戒烟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戒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天津参加2004年国际戒烟竞赛的抽奖候选人中抽取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问或面对面的形式对其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随访调查300人,1a戒烟成功153人,占51.0%。Logistic同归分析显示,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其戒烟成功的可能性越小;另将职业.戒烟前态度进行哑变量分析显示,干部、其他职业者和想戒烟者戒烟成功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吸者中,周围有人吸烟为复吸主要原因,占42.9%;在戒烟后1个月内开始复吸的62人,占52.1%,在1-6个月开始复吸的48人,占40.3%,在6个月后复吸的9人,占7.6%。周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221人,占73.7%,办公场所禁止吸烟的159人,占53.%,家中限制吸烟的134人,占44.7%。结论2004年国际戒烟竞赛天津参加者1a戒烟效果较好,建议针对影响戒烟成功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贵州省首次参加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探讨影响戒烟成功的相关因素,为医务人员指导烟民戒烟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际戒烟竞赛规则,使用统一问卷在戒烟竞赛结束1月和1年分别随机抽取10%的参赛者进行随访,数据用EPIDATA2.0进行录入,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竞赛人群中,70.6%的人参赛的目的是为了完全戒烟,73.5%的人参赛的最重要原因是预防严重疾病.竞赛后1个月有71.9%的人认为戒烟竞赛对自己戒烟有帮助,1年后,该比例上升为92.9%.竞赛期间的戒烟率为54%,竞赛结束后1个月、1年后的戒烟率分别为59.85%、37.95%.复吸率分别为46.72%、65.69%.竞赛1个月随访,影响戒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人吸烟(27.7%)和戒断症状(21.5%),1年后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人吸烟(48.4%).[结论]国际戒烟竞赛开展的效果明显,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周围人吸烟和戒断症状,帮助戒烟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控烟环境,加强戒烟门诊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2012年吉林省监测人群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在吉林省5个监测点,采取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1 500名18岁及以上就业流动人口,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信息,用于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1 490份,对不同年龄和性别18岁以上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18岁以上流动人口吸烟率33.4%,现吸烟率30.4%;男性每日吸烟量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吸烟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每日吸烟者开始每日吸烟的年龄,男性在15~19岁年龄段最高,女性20~24岁年龄段最高;男性人群戒烟率和成功戒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戒烟率在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戒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在吸烟者近50.0%表示不想戒烟,男性和女性在不想戒烟的态度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现在非吸烟者中男性比女性更多暴露于二手烟。结论吉林省18岁以上流动人口吸烟率、现吸烟率、每日吸烟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绝大多数开始每日吸烟的年龄在15~24岁年龄段;戒烟率、成功戒烟率、打算戒烟率较低;男性比女性更多暴露于二手烟危害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6年参加国际戒烟竞赛者1个月和1 a后戒烟效果,并探讨其戒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参加竞赛的全省4619名报名者于1个月和1 a后通过电话、邮寄等方式进行等距抽样随访。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个人资料及吸烟情况、戒烟情况和复吸情况。调查数据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并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持续戒烟1个月者占51.9%,持续戒烟1 a者占38.0%。单因素分析中,影响参赛者持续戒烟1个月的主要因素是参赛目的(χ^2=75.799,P=0.000);影响持续戒烟1 a的主要因素包括吸烟量(χ^2=9.953,P=0.019)、参赛目的(χ^2=52.227,P=0.000)、戒烟措施(χ^2=7.882,P=0.019)。多因素分析中,影响参赛者持续戒烟1个月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戒烟态度、参赛目的,OR(95%CI)分别为0.98(0.964-0.997),1.198(1.195-3.080),2.812(2.152-3.675);影响参赛者持续戒烟1 a的主要因素包括婚姻、吸烟量、戒烟态度、参赛目的、戒烟措施,OR(95%CI)分别为1.915(1.085-3.381),0.720(0.546-0.951),0.529(0.330-0.847),3.171(2.233-4.501),1.901(1.294-2.793)。参赛者复吸的主要原因有周围人吸烟、缺乏支持等。结论2006年福建省开展的国际戒烟竞赛活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今后仍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并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力量,以减少烟草危害。  相似文献   

9.
1996-2004年天津国际戒烟竞赛方法及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天津市开展5次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和戒烟失败的原因。方法根据国际戒烟竞赛规则,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和统一的调查表,分别在竞赛结束1个月和1年后随访。结果国际戒烟竞赛结束1个月、1年后的戒烟率分别为53.8%,29.8%,复吸率占74.9%。结论国际成烟竞赛戒烟效果明显,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周围人吸烟和社交需要。  相似文献   

10.
国际戒烟竞赛是一项旨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积极指导与奖励的方式鼓励人们戒烟的国际戒烟项目。戒烟竞赛每2年举行一次,在1994~2002年间已举行5次。我国自1996年首次组织参加该项竞赛以来,已连续参加了4次。河南省首次组织全省(濮阳市单独报名参赛)参加国际戒烟竞赛活动,获得了“2004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活动最佳组织奖”,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PURPOSE: Underlying the diversity and changeability of US eating habits are fundamental dietary patterns shaped by common sociohistorical experiences. Currently, little is known of what patterns exist or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sociodemographic/lifestyle factors. We examined these issues in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data.METHODS: Analyses were based on 5,794 US-born, white participants. Interviews included a 60-item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 and questions on sociodemographics and health behaviors. Dietary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n FFQ responses. Component scores representing intake level of each pattern were dichotomized at the media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odds ratios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RESULTS: We identified two primary dietary patterns-a "western"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processed and red meats, eggs, potatoes, and refined grains, and a "prudent"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cruciferous vegetables, greens, carrots, salads, and fresh fruits. The two patterns occurred across geographic regions and in both women and men. After age- and sex-adjustment, the "western" diet was associated with rural residence (OR = 1.9, 95% CI 1.7-2.2), working class status (OR = 1.4, 95% CI 1.2-1.6), and lack of high school completion (OR = 1.6, 95% CI 1.4-1.8). The "prudent" diet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school completion (OR = 2.8, 95% CI 2.5-3.3) and behaviors reflecting greater health awareness, such as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OR = 2.0, 95% CI 1.8-2.2), non-smoking (OR = 2.1, 95% CI 1.8-2.4), and supplement use (OR = 1.8, 95% CI 1.6-2.0).CONCLUSIONS: The two dietary patterns resemble those found in previous US studies. Findings regarding correlates agree with social histories describing the emergence of those pattern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s potentially useful for identifying fundamental dietary pattern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diet-disease associations.  相似文献   

13.
14.
15.
Nutrition and "the pil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