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乡等值"逐步成为新时期城乡发展的新导向,大都市地区村庄的内涵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村独建"出现了产业同质、设施低效、建设破碎等诸多困境,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打造。广州从化米埗乡村群规划从产业共荣、设施共享、空间共建、社会共治四个方面探索大都市地区村庄"群落化"规划策略,以期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模式,为广州乡村振兴提供一种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黄勇  刘浩然  李旭  陈欣婧  李放 《室内设计》2023,38(6):115-121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 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 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 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 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 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 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 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 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 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 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 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 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 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 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 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小产居单元特征的乡村就地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当前乡村就地城镇化实践过程中人居空间稀释、乡村资源外移和城乡行政壁垒等现实阻碍,文章结合乡村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及乡村社区建设背景,通过对汪集街"微园区、小社区"的微小产居单元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居空间聚合的微小产居单元建设依托企业下沉、产居分权和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实现村民非农化就地就业;同时,基于城乡等值理念推动乡村设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衡化,提升村民市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增加村民留在乡村的居住意愿,为乡村就地城镇化提供支撑。可见,微小产居单元作为产城融合政策在乡村的科学实践,是推进乡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的城乡空间系统是新型城镇化 的重要载体,探索适配乡镇地区的发展路径对于 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乡镇群落”是 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融合发展的集群单元,“群 落化发展”以乡镇群落为基本单元配置公共服 务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是大都市区统筹要素布 局、发挥集群优势、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大都市区乡镇群落化发展 的实践经验,解析乡镇群落的空间层级与聚合机 制,建立“地域分工”与“空间集群”的双重聚合 逻辑,形成“特色功能类型聚合”与“近域空间范 围聚合”的乡镇群落聚合发展研究技术路线,并 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乡镇群落化发展的聚合模式, 以期为规划与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广东省不断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庄主要建设的指标已达到整治目标要求,然而回访中发现城乡人居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全面调查和科学分析广东省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城镇化作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根本途径,建议开展省域城镇化空间战略规划,制定城市化区域和乡村区域两种区域政策。在城市化区域由市政府统筹辖区内的城乡发展,制定市域乡村城市化的转型发展规划,并依据乡村受城市影响的程度确定城中村、城边村和远郊村3种类型和规划政策。在乡村区域应由省政府负责和县政府承接乡村保护和发展的要求,依据区域规划目标将乡村区分为迁移型村庄、改善型村庄和增长型村庄3种类型,配套完善不同扶持政策和指引。  相似文献   

7.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了城乡协同、乡村全面发展和产业提升,由此对于这其中伴随的挑战也应运而生。景村共进的产业融合路径亦随之产生,景区带动型乡村模式作为乡村发展的一种类型,其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民增收、实现友好型村域发展。该文调研分析了奇台县江布拉克5A级景区带动下腰站子村的发展现状与模式,梳理了其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和要点,并提出了景区带动型乡村发展优化与提升策略,以期为该村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49年后宏观制度影响下的“三农”政策、城乡关系的梳理,探究不同阶段推动乡村规划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动力和理论思潮。以城乡资源分配为依据,可将我国乡村规划发展分为5个阶段:城乡二元分治阶段(1949—1980年),通过区域土地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城乡关系阶段(1981—1993年),通过乡镇域总体规划统筹指导乡村工业化背景下的居民点分级建设;城市加速发展阶段(1994—2003年),通过在县域开展城、乡规划体系融合探索,引导城乡空间的合理利用;城市反哺乡村阶段(2004—2011年),通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实践,落实城乡统筹理念下的乡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多功能发展任务;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2—2018年),通过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指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空间调整与项目建设需求。对国土空间规划制度下乡村空间规划方法的启示包括:基于“三农”政策与城乡发展方向思考乡村空间规划目标,建立规划与治理的一体化技术逻辑,探索指导空间优化的实用性村庄分类技术。  相似文献   

9.
杨犇  栾峰  张引 《室内设计》2018,(1):13-19
大都市近郊乡村地区面临着率先实 现乡村振兴的契机,也具备相应的实力。本文 以乌鲁木齐市近郊北部乡村地区为例,梳理了 大都市近郊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困 境:人多地少、农民增收遭遇瓶颈,用地政策 刚性、发展路径受到明显制约,城乡收入差 距拉大,发展要素单向流失严重、城乡市场流 通受阻等。基于问题导向,本文认为应立足城 乡融通和差异化发展,在确保改善生态的基 础上,打造大都市的“菜园子”和“后花园”。 最后从引入专业技术、积极推进农产品结构 性改良、大力推动“农业+”工程、推进经济 结构升级、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联动、提升综 合服务能力、促进要素流动畅通、建构扶持 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经济应对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在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实践中,积极寻求西北地区乡村转型和振兴的动力源。以转型期动力为依据,将其分为产业带动、区位推动、政府推动、人才牵动和内需拉动型五类,五种动力相互带动互相关联。并以产业带动型典型村庄为例,通过分析其困境和转型规划实践,主要从目标导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土地、户籍和管理的城镇化角度出发,探索西北地区乡村就地城镇化全过程紧依动力源发展的规划策略,为后续同类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结合南京市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背景,以程桥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为例,从城乡空间、产业和设施一体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对大都市区整体空间优化及综合品质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二元到三元:城乡统筹视角下的都市区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都市区化的进程中,固化的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化的双向路径,塑造出我国大都市区城乡空间的三元格局。本文认为,独立于城乡二元异质空间的都市边缘区,是仍将长期存在的城乡过渡地域,必然扮演着统筹大都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角色。然而,始终延续的城乡二元思维、二元制度乃至二元规划,导致了都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基于此,本文在厘清都市边缘区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试图探索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的治理策略,使其成为积极健康且独具价值的城乡协调地域。  相似文献   

13.
王蒙 《城市规划》2023,(3):105-114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空间保障。在城乡深度对话的新时期背景下,乡村产业存在跨界协同难、空间精准匹配难、产业落地生根难等困境。在产销一体化、高效科技化、管理园区化、服务总部化、品牌标准化的产业迭代趋势下,分析不同乡村产业形态的空间特征,提出“功能小镇-特色乡村-农业产业协作园区”的三级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东西湖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单元构建、单元分解、弹性管控三大策略,探讨在田园功能单元内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园的“辐射带动-腹地支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边缘区乡村是一类介于城市与外围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边缘区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其发展规律无法遵循传统城镇建设发展规律。因此,城乡统筹的初衷应该从整体考虑、从宏观调控,按照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去寻找边缘区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通过不同村域经济类型和不同区域地理类型两方面入手研究边缘区乡村居住空间形态,构建出乡村组合类型下的苏州市边缘区乡村居住空间导则,为塑造良好的边缘区乡村人居环境提供指导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赵亮  黄仲  卞士雷  苏丙震  张宇 《规划师》2024,(2):121-128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山东的地域性实践背景,基于对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阐释乡村集群的概念并归纳沿黄乡村集群特征,从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入手,将乡村集群类型划分为城乡融合型、带状集聚型、组团提升型等3种集群空间模式,提出统筹体系架构与空间优化两层面的协同路径。随后,以《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为例,以229个村庄为样本,构建由城乡融合示范区、特色集聚段、门户提升段构成的“一区三段”乡村集群空间格局,提出“尺度嵌合、显隐结合、城乡融合”的空间协同路径,以及空间多尺度的分类传导和规划多嵌套的分级传导体系,以期为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精细化治理的中后阶段,以人口和空间等资源要素收缩为表征的乡村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乡村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人居环境的质量提升。传统单一增量主导的乡村规划思路已不适应新阶段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收缩需实现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适应”的策略转变,研究针对乡村人口、空间、土地等规划要素的发展困境,有机融合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村民诉求,剖析其与乡村户籍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高效集聚激活乡村服务设施与产业功能的发展策略,为实现弹性转换乡村低效存量空间和规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引导乡村通过“精明收缩”实现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结合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瓦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从整合优化特殊空间管控、集聚优化居民点布局以及村庄精准分类、转换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编制专项规划保障村庄动态渐进式可持续发展四方面为乡村适应性发展提供规划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缺乏对乡村的指导,使我们在上一轮农村建房热潮中错过了调整和改造乡村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外流、耕地减少、占地抢建、环境恶化、风土丧失等问题普遍产生。本文基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背景,以广州大都市边缘区的增城市为例,结合存在问题和规划建设管理实践,从村庄居民点体系、村庄规划、农村建房和农村集体发展用地利用等方面,对促进、规范、保障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为促进农民居住集聚化、工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我国乡村地域涌现出的一批自主壮大的村庄,截取一定历史跨度,以乡村微观制度与宏观制度变迁的双线逻辑对典型个案的要素整合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保持乡村尺度的微观制度相对于(全国或区域尺度)宏观制度环境的弹性适应能力是稳定本地要素、引导城乡要素逆转向与逆配置的关键。建基于村级组织以及小范围内部制度变革的村庄要素整合机制,易诱发以村为单元成规模投入的资源组织方式,形成多重约束条件下村庄双向调整路径以及以小单元内部最优为目标的要素配置格局。村庄单元式的发展虽然引发了乡村地域局部要素环境的重塑,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内闭倾向,不利于村庄与外部地域经济系统的整合协调。最后认为,我国乡村政策应该从宏观性制度供给向引导乡村微观制度创新方向转变,增强乡村自组织发展与有效配置要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5)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虚拟的新型经济活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电子商务产业与空间集聚的实体形态—淘宝村,并促成了农村空间及产业形态的重构,为"互联网+"时代下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路径。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里仁洞村为例,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村庄的空间变迁与重构的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里仁洞村经历了"工业化发展期—商业转型期—电商升级期"的空间变迁历程,其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特征,且边缘区不断扩展。另外,原有单一、混乱的空间形态向更加多元化、集聚化、立体化的新垂直和水平空间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产业加速了空间重构的过程,自组织模式下的同乡社会网络成为空间变迁的触发器,以政府为主导的空间改造推动了村庄空间的良性发展和有机更新。这为我国村庄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量城市的老人选择乡村 作为休闲养老目的地,产生了一大批以农家 休闲养老服务为主的特色村庄。该类型村庄 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成村庄基础设施新供 需关系,常规基础设施规划思路无法适应。 本文从养老特色村供需特征的分析入手, 反思常规设施配置模式的问题,指导供给 新思路的形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复 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从系统目标、系统 要素、系统形成机制和系统演化4个方面剖析 适应性系统特征,解析“养老经营者、村庄管 理者、设施供给协调者、设施使用者”4类行 为主体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下产生“使用弹性 调整、供给弹性优化和发展弹性管控”3类 行为群体的过程,形成以主体、群体行为为 核心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作为发展与优化特 色村供需结构的弹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