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麻风复发误诊为假性淋巴瘤。患者男,72岁。面部浸润性红斑伴瘙痒7个月。患者50余年前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经氨苯砜(DDS)治疗临床判愈。1年前左眼睑水肿性红斑,在外院以"假性淋巴瘤"行皮损切除。皮肤科检查:额部浸润性红斑,约手掌大,境界不清,左眶上神经增粗。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弥漫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泡沫样;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诊断:(1)麻风复发;(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3.
Ⅱ型麻风反应误诊误治1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告1例误诊长达2年的瘤型麻风合并Ⅱ型麻风反应病例.患者女,32岁.面部和四肢反复出现痛性红斑、结节,伴有发热、左前臂疼痛2年.曾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和结节性血管炎,口服甲泼尼龙片和10%碘化钾溶液后好转,停用后病情反跳.体检:T 38.2℃,双侧眉毛全部脱落.左侧前臂屈侧正中部压痛明显,伸侧温度觉丧失.面部、双上肢和双下肢对称分布多发新旧不一的水肿性红斑、结节,压痛明显.诊断:瘤型麻风,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资料患者1,女,1991年2月生,文山州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胸腹部出现红斑,自觉轻微瘙痒,自行购药外擦(具体药名不详)无明显效果;近1个月以来红斑增多,蔓延至全身皮肤,未行诊治。患者村内10年内有新发麻风患者。家属中否认麻风病史。皮肤科检查:面部轻度浸润,双耳垂轻度肥厚,双眉毛稀疏脱落(图1)。躯干部皮肤见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弥漫性红斑,边缘不清,毳毛无脱落(图2);左膝关节处皮肤见一3 cm×5 cm椭圆形鲜红色糜烂面,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6岁,全身红斑、结节10年,加重1个月。患者曾多次于外院就诊,以"皮炎""泛发性湿疹""结节性红斑"治疗,无明显好转。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全身大小不一红斑、结节,两侧尺神经、左侧腓总神经轻度增粗。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深部血管周围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中可见泡沫样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麻风结节性红斑。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9岁。四肢反复出现疼痛性红斑伴发热1月。患者于2006年1~10月先后4次在外院住院治疗。曾诊断为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Sweet综合征,并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最终突发昏迷及消化道出血于同年11月抢救无效死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及核尘,部分血管扩张、充血,可见红细胞外溢,切片抗酸染色阳性。最后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1岁。8个月前,发现左小腿散在少量红斑,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加重且蔓延至四肢及胸背部,部分皮损有痒感,无结节及破溃;5个月前,红斑累及面部及耳部,浸润明显,皮疹逐渐增多。遂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额、眶周、面颊、下颌及双耳浸润性红斑,鼻翼下端可见红斑基础上点状破溃结痂(图1A),耳垂肥厚(图1B),眉毛及毛发未见脱落;背部及四肢可见弥漫环形红斑,皮损中央色素减退,边界肿胀且界限清楚,部分融合或单独存在,下肢可见少数红斑表面坏死、结痂(图1C);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周围神经粗大,额部及四肢皮损处痛触觉减退。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4岁。全身散在红斑1年余伴轻痒。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首先于双下肢出现红斑,偶伴轻度痒感。后皮损逐渐增大增多,逐渐延及躯干,患者一直未就诊。半年前,其丈夫怀疑其患有麻风,遂到县疾控中心行组织液涂片查麻风杆菌阴性,当地疾控中心建议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细菌学检查。1周前,患者再次到县疾控中心接受检查,医务人员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确诊为麻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余,个人史无特殊。已婚40余年,其丈夫2008年被确诊为瘤型麻风。皮肤科检查:躯干部见数个边缘清晰、高起的红斑,部分区域见伪足,中央接近正常肤色。皮损表面干燥、脱屑,浅触觉减退或消失(图1)。四肢皮损颜色稍淡,部分边缘不清晰,皮损表面脱屑不明显,触觉减退(图2、3)。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6岁。双小腿红斑1年,加重伴结节3月。当地医院以"硬红斑"予"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红斑、结节增多,伴发热、肌痛。专科情况:右侧肢体痛觉、温度觉、触觉减退。躯干散在淡红斑片,四肢散在暗红斑,于双下肢融合成片,并触及数个绿豆至蚕豆大小结节,伴压痛。皮损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肉芽肿形成,皮下组织内隔性脂膜炎改变;抗酸染色查见大量阳性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2岁。四肢反复出现结节性红斑,左肘关节、腕关节疼痛,并伴有发热、乏力6年。8年前在麻风防治机构被确诊为界限类偏瘤型麻风(BL),予联合化疗(MDT)治疗2年。查体:面部散在浸润性红斑,四肢大量疼痛性红色结节,肘、腕关节肿胀压痛;两侧尺神经粗大,无触痛。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均(+),细菌指数(BI)4.0。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可见泡沫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BL伴Ⅱ型麻风反应。终因治疗无效死亡。尸检提示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5例结核样型麻风(TT)患者外周神经的超微结构改变,其中3例光镜下为活动二期,2例为消退期.电镜下观察:(1)活动期病变见神经纤维大部崩解,由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所取代.残存的神经纤维多为无髓鞘或脱髓鞘,轴突可呈不同程度的变性.病变内还可见个别中性白细胞、轻度胶原纤维增生及毛细血管的改变.文中对这些改变出现的意义进行了讨论.此外,在巨噬细胞内仍可见完整的或变性的麻风杆菌.(2)消退期病变可见上皮样细胞的变性,淋巴细胞增多及明显胶原纤维增生.本文对结核样型麻风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麻风菌入侵外周神经的途径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麻风结节性红斑(ENL),又称2型麻风反应,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急性或亚急性并发症,多发生在瘤型(LL)或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ENL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异很大,在LL中发生率为11.1% ~ 26%,平均15.4%,在BL中为2.7% ~ 5.1%,平均4.1%[1]。表现为炎症性皮肤结节和多个器官系统受累,病程常比较迁延,也容易复发,可以导致各种残疾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ENL基本发病机制是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和沉积以及补体激活,但是也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的证据[2]……  相似文献   

13.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5):338-338
再读“组织样麻风瘤1例”,从照片上看,面部损害不符合组织样麻风瘤的临床特点,但下肢皮损有可能是组织样麻风瘤,只是不典型。组织样麻风瘤是瘤型或偏瘤型麻风皮损的一种特殊形态,可表现为真皮结节、皮下结节、斑块或丘疹。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似一光谱,一端由带菌的梭形组织细胞构成,另一端为带菌泡沫细胞组成的瘤型浸润,与一般瘤型麻风无区别(BhutaniLK,BediTR,MalhotraYK,eta1.HistoidleprosyinNorthIndia.IntJLeprOtherMyeobaetDis,1974,42(2):174—181.)。故组织样麻风瘤的组织病理像可呈典型组织样结构,也可如该文所示,呈瘤型麻风的组织像。其神经损害和感觉障碍同瘤型麻风。组织样结节的涂片查菌可见大量抗酸杆菌,未予有效治疗者,完整染色菌多(但目前多不主张报告形态指数)。该文未报告组织样损害的涂片查菌结果,是其不足之处。组织样皮损多见于耐氨苯砜(DDS)病例,亦可见于新发病例。该例报告为组织样麻风瘤,至少临床和组织学不典型。此外单从照片观察来看,该例皮损尚应与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鉴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例瘤型麻风多次复发江西南康市皮防所张升伟张晓春患者罗××,女,1970年4月确诊为LL麻风,用DDS、丁氨苯硫脲治疗;于1979年12月治愈出院。1986年5月随访发现病人双耳垂肥大,颊有淡红色浸润,四肢伸侧可见红斑及散在结节,右眶上查菌(+),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了患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脑膜脑炎。作者对10只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脑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其中有8只系用2.3×10~8~2.3×10~9麻风杆菌静脉感染的犰狳,另外2只是在野外感染了麻风。取10只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全脑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4周以上。分别在大脑、小脑、中脑取材,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用苏木素、伊红和改良的 Fite 法染色。肉眼所见,10只犰狳的脑组织均无任何明显的改变。未见发红、脑膜渗出物及坏死等炎症征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所有标本中脑膜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可见灶状聚集的单个核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少量浆细胞和许多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可见较多  相似文献   

16.
报告界限偏瘤麻风1例。患者,女,28岁,因“反复全身皮肤红斑丘疹结节半年余,发热4天”入院。面部水肿性红斑,躯干四肢可见散在黄豆至核桃大小不等红斑丘疹结节,压之褪色,有触痛,无糜烂、无水疱、无紫癜,眉毛较稀疏,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为绿豆至蚕豆大小、质中等、伴压痛,咽红、扁桃体Ⅱo肿大。曾考虑“荨麻疹,成人still病、血管炎”。组织细胞内可见少量点状、球状、短杆状嗜伊红物质。病理诊断:考虑2型麻风反应。诊断:界限偏瘤麻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麻风垂足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江苏11个县市存活的麻风治愈者及现症患者为调查对象,资料输入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麻风垂足的患病率为15.7%,单足(13.62%)高于双足(2.07%),男性(16.36%)高于女性(13.84%),现症及复发病人(31.28%)高于治愈者(15.07%),BT、BB型麻风占23.56%及20.96%。麻风病期在5年以内发生垂足的少菌型麻风(72.41%)高于多菌型(50.47%);发生过麻风反应的患者垂足占33.75%。垂足有足底溃疡(21.21%)、足骨破坏(19.17%)及足畸形(27.43%)多于无垂足的溃疡(15%)、骨破坏(15.09%)及足畸形(20.19%)。989只垂足可通过手术矫治,要求治疗者只占30%。结论:麻风垂足以男性、现症及复发病人多见且以单足为主,垂足发生的足底溃疡及足畸形明显增多,三分之二的垂足失去了手术矫治的机会,70%的患者对垂足的治疗没有信心。麻风垂足的发生与麻风诊断和治疗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1岁,农民,全身反复水肿性红斑伴脱屑3年余,因皮损加重伴发热3天以红皮病收入院,入院后仔细检查,双收外1/3脱落,左耳大神经粗大,四肢及躯干皮损温度觉和触觉障碍,双耳,左眉皮肤组织液涂片见抗酸杆菌(2+),左膝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抗酸杆菌(5+),病理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9.
麻风的肉芽肿取决于病人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肉芽肿中的细胞,除了常见的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外,也可见到肥大细胞,其数目以瘤型者中比结样型者多。作者为观察肥大细胞在治过和未治过之瘤型麻风中的情况,曾研究过21例瘤型病人的皮肤切片,以H.E、  相似文献   

20.
组织样麻风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1例组织样麻风瘤。患者男性,41岁,面部、躯干、四肢红斑、结节,自觉微痒,无明显浅感觉障碍及神经干肿大。病理检查示梭形、多角形组织细胞,部分胞质泡沫化,抗酸染色可见大量麻风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