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1月,笔者对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患者的创面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5cm×4cm~21cm×16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游离植皮封闭。结果其中27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游离植皮后愈合。平均住院25天,术后30例经6个月至5年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与足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感觉神经也部分恢复。结论: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总结11例交腿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创面及供瓣区的准备,术后做好双腿交叉特殊体位的护理,加强皮瓣血运的观察、护理及皮瓣断蒂准备,预防感染.11例皮瓣全部存活,保肢成功.随访3~19月,皮瓣外观、质地好,下肢恢复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 方法:我院2002年3月~2008年5月应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9例.切取的皮瓣面积应大于创面15%,将皮瓣旋转点改为外踝上0~7 cm任意一点处,根据创面大小及最远端距离调整旋转点位置,筋膜蒂宽度在5 cm左右,将蒂部保留1 cm左右宽的皮条采用明道转移修复创面,术中创面彻底清创,防止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影响皮瓣成活.结果:术后39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2期愈合. 结论: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21例,行改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5cm×4cm~14cm×10cm。结果:皮瓣全部存活,经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所有软组织缺损均修复,骨骼、肌腱外露均覆盖。随访5个月~2年,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改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便,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可理想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区和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 2 3例 2 5处。结果除 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远端 1/3坏死 ,行二期手术修复外 ,其余 2 4个皮瓣均完全成活。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多种形式转移 ,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宫民庄 《临床医学》2011,31(9):100-101
临床上经常遇到足部、踝部、小腿下段软组织严重缺损病例,尤其是骨骼、肌腱外露,修复创面比较困难。我院自2001年至今,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踝部及小腿中下段骨外露、软组织缺损13例,创面闭合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腿下段、足踝部尤其是足跟皮肤缺损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本科自1999年2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侯春胜  雷晋 《华西医学》2009,(10):2705-2706
目的:探讨修复膝、小腿前、足踝部骨外露创面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两种皮瓣,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小腿后逆行筋膜皮瓣和以腘动脉发出的皮动脉为蒂的小腿后侧顺行皮瓣,前者用以修复足踝、小腿中下部创面19例,后者用来修复膝及小腿中上部创面10例。结果:2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逆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部分胫骨外露行腓肠肌肌皮瓣修复。所有病例均经3个月以上随诊,皮瓣成活良好,外形较满意。合并开放骨折者10例,8例半年以上随访,7例骨痂生长良好,1例无骨痂生长。结论:小腿后区是修复膝、胫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两种设计间有很好的互补性,应用得当可满足绝大多数该部位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法旋转点较高,距离受区较远,切取蒂部较长,移植应用受限.选择2004-02/2007-08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患者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3.0 cm~8.5 cm×6.0 cm,损伤到手术时间 1 d~2年,均并发感染.采用逆行切取法,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点在外踝尖上2.0~5.0 cm处,平均3.0 cm,皮瓣切取而积为4.5 cm×2.5 cm~10.5 cm×8.0 cm.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移植后有1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改用小腿内侧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患肢能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有痛觉.应用近踝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张礼廷  徐立录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142-1143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部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对21例足部电烧伤创面进行修复与重建。结果:21例中19例皮瓣全部一期愈合,2例皮肤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治愈,经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辩是修复足部电烧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摩托车后座带人,后车轮致伤足跟患者伤情特点,探讨合适的治疗办法。方法:均采用了腓肠神经逆行皮瓣,足底负重创面患者采用了足底内侧皮瓣加腓肠神经逆行皮瓣。肠神经逆行皮瓣蒂部处理采用了两种方法,筋膜蒂皮下隧道行走者1例,混合蒂开放行走3例。跟骨开放骨折,内固定1例。跟腱自跟骨附着处撕脱,钢丝固定于足底1例。结果:2例急诊处理者,创面Ⅰ期愈合,3例非急诊处理者术后3~4周创面愈合。行走无明显跛行,皮瓣显臃肿,影响穿鞋长距离行走。结论:后车轮致伤足跟致残率高,跟骨外露,跟腱断裂,创面难于愈合;腓肠神经逆行皮瓣或加用足底内侧皮瓣结合相应内固定是处理摩托车后车轮外伤足一种可选用的治疗办法,急诊手术有利创面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分析小腿、踝、足部复合伤后组织缺损与筋膜皮瓣移植的修复关系以及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10有关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移植的文章,检索词“sural nerve,fascia,flap,leg,lesser saphen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6-01/2006-10有关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移植的文章,检索词“腓肠神经,皮瓣,筋膜,小隐静脉”,并对检索词进行分别组合,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移植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阅读2005,2006年度专业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章,在CNKI阅读查询到的引用2次以上的文献,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资料提炼:有关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移植的文献,有解剖学研究、病例报道、解剖与临床结合论著及综述等,相似的同一研究较多,国内研究、运用较国外丰富,其中有30篇纳入研究范畴。资料综合: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蒂筋膜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蒂部具有穿支动脉,同时携带位于深筋膜层的皮神经及浅静脉,皮瓣移植难度较小,修复创面满意,不损失肢体的知名主干血管。②蒂部成形灵活,属于生理性皮瓣,成活可靠。③可重建感觉,以同样血供为基础的可形成复合瓣。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是解决膝以下,足跖骨头以上皮肤组织缺损的简单、安全、效果良好的方法。结论:小腿带腓肠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移植已成为创伤修复日渐青睐的手术方式,但在适应症、皮瓣血运基础、对小隐静脉处理、皮瓣质量(大小、外观、感觉)、术后护理等方面有待达成共识,使之成为修复创面的常用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腿中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式。方法:①选取2002-06/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其中车祸引起小腿中下端软组织缺损5例,外伤后瘢痕溃疡2例,均可见胫腓骨外露。缺损面积3.2cm×4.5cm~5.7cm×6.8cm。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及胫前部缺损4例,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桥式转位修复胫前缺损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部缺损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外踝足跟部缺损1例。皮瓣面积为5.0cm×8.0cm~7.0cm×9.0cm。③设计要点:依据创面部位、形状选择腓肠神经、腓浅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小腿后正中线中点向外踝与跟腱中点之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cm。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腓骨小头前缘与外踝尖前缘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cm。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隐神经、大隐静脉走向相同,轴心点为内踝上3.0~5.0cm。④以轴心线为中心于小腿中近部置入定向柱形扩张器(200~250mL)。隔天开绐微量泵持续冲水,0.5~1.0mL/h,以观察皮瓣无明显苍白为准,一般需14~21d。完成扩张行皮瓣转位时,将神经断端与创面附近皮神经显微镜下作端侧吻合。置冲洗管及负压引流管于皮瓣下,术中及术后冲洗管内滴入地塞米松及有效抗菌药物。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1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全部完成1年随访,中途无脱落。①术后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皮瓣血运良好,均未出现肤色青紫现象,苍白改变,无皮瓣异常肿胀,皮纹消失。术后负压引流通畅,2周后待引流液低于10mL/d且无明显感染时拨管。创面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供区留下线形瘢痕。②随访1年结果:皮瓣外观不臃肿,有弹性,色泽接近正常,创面无破溃。拆除内固定钢板后骨折已愈合,未出现继发性感染。两点辨别觉为2.0~3.0cm。能负重步行、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供区线形瘢痕不明显。结论:微量泵持续预扩张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在改善骨折及深部组织愈合的同时能够重建皮瓣感觉功能,兼顾供区修复符合现代创伤修复理念,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修复小腿和足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方法 以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创面。结果 临床应用14例,均全部成活,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临床治疗小腿和足部骨关节、肌腱及内固定物外露的创面时,具有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对19例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4cm×8cm,最小为5cm×1.5cm。结果:19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0~12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迅速,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移植成活率高,为临床治疗较困难的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总结显微外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经验。方法 25例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显微外科移植修复治疗,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 cm×11 cm,最小5 cm×6 cm。结果 25例中一期愈合20例,二期愈合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至3年,行走功能与外观均较满意。结论显微外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小腿及足部的生理功能和外观。  相似文献   

18.
郭良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976-2977
踝部、足跟及小腿远端损伤致骨和肌腱外露,创面的修复较困难,以往修复这类损伤以带血管的游离皮瓣为主,手术难度大,易发生血管危象。2004/2008年,我们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损伤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应用以腓肠神经及其滋养血管为蒂的小腿后侧岛状皮瓣修复的1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的修复皮瓣均成活,术后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精心周到的医疗和护理是促进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体会.方法:自1990年以来,我院根据68例患者创面所在具体部位、面积、创面的性质及致伤因素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皮瓣治疗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使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4例,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9例,肌皮瓣12例,足外侧皮瓣23例.皮瓣面积5.0 cm×2.0 cm~24.0 cm×8.0 cm.结果:68例皮瓣中有65例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3个月~9年,平均2年9个月,皮瓣外形、功能良好.结论:应根据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皮瓣种类.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足外侧皮瓣均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