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和Biolog GenⅢ细菌鉴定板对一株具有纳米硒合成功能的细菌lxz-41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该菌株以亚硒酸钠为原料合成纳米硒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并将合成的纳米硒在猕猴桃栽培中进行初步应用实验。结果表明:lxz-41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且对亚硒酸钠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该菌株合成纳米硒的最佳条件为蔗糖4.5%,尿素0.1%,酵母粉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钠0.5%,亚硒酸钠0.15%,初始pH为7.0,培养温度40.5 ℃,转速160 r/min,在此条件下培养18 h,纳米硒的最高转化率为86.8%±4.7%。将该纳米硒应用在猕猴桃栽培中确实增加了果肉中硒的含量,翠香品种果肉中硒含量达到0.050 mg/kg,华优品种果肉中硒含量达到0.035 mg/kg,且富硒效果要好于亚硒酸钠。本实验为微生物源纳米硒的制备及富硒作物的栽培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富硒乳酸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27(313)正交试验,确定了乳酸菌富硒的最佳发酵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乳酸菌总硒量的主要因素是培养温度、接种量、亚硒酸钠浓度和培养温度与接种量的一次交互作用.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6,亚硒酸钠浓度为18 μg/mL,装液量为15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5.5%,培养温度 42 ℃,培养时间45.5 h.在此优化条件下,富硒乳酸菌生物量可达6.85 g/L,细胞硒含量达1100 μg/g,硒总含量可达7536 μg/L,细胞硒含量的92.15%为有机硒.  相似文献   

3.
该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乳酸菌BN1005富硒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乳酸菌BN1005富硒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9.0 g/L,复合有机氮源15.0 g/L,柠檬酸三铵1.5 g/L,吐温-80 1.08 g/L,K2HPO4 2.0 g/L,MgSO4·7H2O 0.2 g/L,MnSO4·4H2O 0.05 g/L,CaCO3 15.0 g/L,NaCl 3.0 g/L;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装液量60 mL/250 mL,恒温37 ℃、100 r/min振荡培养36 h,亚硒酸钠5.0 mg/L,亚硒酸钠添加时间8 h。在此优化条件下,乳酸菌BN1005富硒率从7.22%提高至53.81%;富硒量由305.9 μg/g提升至607.52 μg/g。  相似文献   

4.
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制备有机纳米硒。对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在分析亚硒酸钠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和起始培养基pH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硒含量为优化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有机纳米硒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亚硒酸钠浓度0.6 mg/mL、培养温度46 ℃、培养时间60 h、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6%和起始培养基pH值为6.2,此条件下产品的硒含量为68.23%。有机纳米硒呈现规则颗粒状,表面较为光滑,粒径为300~400 nm。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能耐受较高亚硒酸钠质量浓度和具有富硒能力的益生菌菌株,对7株酵母菌和12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在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80μg/m L的平板上生长,乳酸菌YQRS菌株和酵母菌FJYJM3菌株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硒能力。对它们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表明YQRS菌株在亚硒酸钠添加量为15μg/m L、添加硒的时间为对数期前期时,富硒效果最好,菌体生物量为2.66 g/L,总硒含量能达到2 300.26μg/L。而FJYJM3菌株在亚硒酸钠添加量为20μg/m L,添加硒的时间为对数期前期时,富硒效果最显著,生物量能达到4.86 g/L,总硒含量能达到5 790.99μg/L。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能将氧化形态的有毒硒转化为无毒的纳米硒(SeNPs),这种“绿色合成”方式在功能性产品开发、环境治理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从长期施加硒肥的大豆种植基地中筛选出菌株F4,对该菌株进行耐硒能力测定、鉴定分类、生长还原动力学分析,并通过体外还原试验初步探究亚硒酸钠的还原机理。结果表明:该菌属于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在浓度为50 mmoL/L亚硒酸钠平板中,菌株菌落存活率为37.08%,对亚硒酸钠的耐受能力可高达250 mmoL/L。在含硒培养基中的还原过程发现,菌株在前期6~14 h先生长然后在对数期中后期14~48 h对亚硒酸钠进行还原,并在稳定时期产生红色沉淀。体外还原定位试验反应体系在33 ℃下孵育24 h后,在培养上清和胞外多糖中观察到反应活性,添加还原型辅酶ⅠNADH下细胞质有略微变化。该芽孢杆菌可作为生产红色纳米硒的菌株,可为硒的生物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植物乳杆菌在生长繁殖中可转化合成低毒、高效的纳米硒,常见的营养基质对植物乳杆菌转化合成纳米硒具有较大的干扰.试验通过改良培养基、洗涤前处理避免基质对纳米硒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葡萄糖、乳糖具有还原性,可将亚硒酸钠转化合成纳米硒.改良MRS培养基适合菌体生长,且利于纳米硒的合成,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4 g/L,富...  相似文献   

8.
熊琦  纪雅飞 《中国调味品》2021,(1):17-21,38
为提高纳豆芽孢杆菌对无机硒的生物转化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纳豆芽孢杆菌富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对样品进行透析和消化处理,并采用流动注射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硒含量,获得最佳有机硒转化率.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添加亚硒酸钠的同时接入菌株,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初始pH为7.5,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b-30)的硒含量,满足人们对于微量元素硒的日常膳食需求,以改良MRS为基础培养基进行富硒培养,先确定最适亚硒酸钠浓度,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加硒时间、初始p H、接种量对菌体硒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富硒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富硒培养条件组合方案为:亚硒酸钠浓度5.0μg/m L、加硒时间7.6 h、初始p H5.5、接种量3.0%、培养时间36.0 h。优化后,植物乳杆菌LB-30硒含量高达839.635μg/g,比优化前655.95μg/g提高了1.28倍。结论:将为富硒植物乳杆菌的生产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无机硒耐受性筛选和“红硒法”筛选相结合,经过4 轮筛选,从前期分离的119 株来源于鸭食的菌株中,筛选到1 株富硒菌株D1-019。基于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D1-019菌株被鉴定为益生菌短小芽孢杆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获得的最佳富硒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5,30 ℃培养48 h,培养6 h时加入质量浓度为20 μg/mL的亚硒酸钠。在该富硒条件下,短小芽孢杆菌D1-019对培养基中亚硒酸钠的转化率为100%,菌体有机硒含量为(1 327±113)mg/kg,优于已报道富硒微生物。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D1-019有潜力开发成为一个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新富硒益生菌源。  相似文献   

11.
富硒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 种15 株乳酸菌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并对亚硒酸钠添加质量浓度、耐硒和富硒能力进行比较,筛选出了富硒优势乳酸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适宜的加硒时间为培养后的第6小时,培养时间为24 h。通过对9 株菌株比较,确定了较适宜的亚硒酸钠添加质量浓度为6 μg/mL。最终筛选出BC-25为富硒优势菌株,富硒量425.79 μg/g,硒转化率达27.00%,经16S rDNA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  相似文献   

12.
将无机硒耐受性筛选和"红硒法"筛选相结合,经过4轮筛选,从前期分离的119株来源于鸭食的菌株中,筛选到1株富硒菌株D1-019。基于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D1-019菌株被鉴定为益生菌短小芽孢杆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获得的最佳富硒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5,30℃培养48h,培养6 h时加入质量浓度为20μg/mL的亚硒酸钠。在该富硒条件下,短小芽孢杆菌D1-019对培养基中亚硒酸钠的转化率为100%,菌体有机硒含量为(1 327±113)mg/kg,优于已报道富硒微生物。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D1-019有潜力开发成为一个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新富硒益生菌源。  相似文献   

13.
刘文群  邓泽元  李静 《食品科学》2006,27(12):389-392
研究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将无机态微量元素硒富集转化为细胞内的有机态微量元素硒的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亚硒酸钠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接种量为次要影响因素。在3个次要因素中,培养温度的影响是较主要的。最佳富集条件为亚硒酸钠浓度90μg/ml、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60h、接种量8%。细胞富集的有机态硒占总富集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纳豆芽孢杆菌可以转化亚硒酸钠为有机硒。对一株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确定了亚硒酸钠适宜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以纳豆芽孢杆菌BSN424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进行诱变,根据耐硒和富硒能力筛选,经连续传代培养后筛选出了富硒纳豆芽孢杆菌。结果表明,适宜加硒时间为培养后3 h,培养时间为24 h,培养基适宜硒质量浓度为6μg/mL,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功率为100 W,诱变时间为25 s。诱变后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高富硒能力的诱变菌株BN-44,经摇瓶发酵后的富硒量为1136.43μg/g,相比出发菌株的742.12μg/g提高了53.13%。研究表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能有效地对纳豆芽孢杆菌BSN424进行诱变,旨在为有机硒生物转化法中寻找益生菌富硒载体及其诱变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富硒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Y2为发酵菌种,利用5 L发酵罐培养富硒酵母。以富硒酵母生长及硒转化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比较溶氧反馈补料与拟指数补料两种方式对富硒酵母生长、硒转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富硒酵母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 5.0,发酵温度30 ℃,接种量8%,硒添加量30 mg/L,发酵时间24 h。在此优化条件下,富硒酵母生物量为9.8 g/L,硒转化率为77.5%。在拟指数补料方式下,培养周期为34 h,富硒酵母得率为0.252 g/g,硒含量为1 920.5 μg/g,硒的转化率为82.7%;在溶氧反馈补料方式下,培养周期为46 h,富硒酵母得率为0.317 g/g,硒含量为1 759.5 μg/g,硒转化率为90.1%。结果显示,拟指数补料培养周期短,生产强度、酵母硒含量较高,是适宜补料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生物量富硒酵母菌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酿酒酵母PT为出发菌株,采用梯度浓度筛选的方法对其进行驯化,得到1株生物量较高和对亚硒酸钠抗性较高的菌株GB-1。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当致死率达91.85%时,获得多株突变株。通过多次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生物量富硒酵母UV-PT。采用响应面法对富硒酵母UV-PT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借助于SAS软件,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富硒的3个主要因素,即转速、温度、初始pH值。在此基础上,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转速为203r/min,发酵温度为30.3℃,初始pH值为4.52。结果表明,优化后富硒酵母的生物量和含硒量分别为10.62g/L、1003.26μg/g,硒总含量为10654.62μg/L,为出发菌株的1.62倍。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富硒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照军 《食品科学》2004,25(9):137-140
本文首先对含有嗜酸乳杆菌(LA),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的分离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纯菌种,然后分别进行富硒试验。通过抗性筛选和三角瓶发酵培养获得富硒能力优良的菌株和富硒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LA)富硒能力最强,其富硒条件初步确定为:选用番茄汁液体培养基,亚硒酸钠添加量为18μg/ml,pH6.6,37℃,培养24h,富硒能力为62.22%。  相似文献   

18.
富硒乳酸菌筛选及其富硒工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对含有嗜酸乳杆菌(La),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的分离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纯菌种,然后分别进行富硒试验,通过抗性筛选和三角瓶发酵培养获得富硒能力优良的菌株和富硒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La)富硒能力最强,其富硒条件初步确定为:选用番茄汁液体培养基,亚硒酸钠添加量为18μg/mL,pH6.6,37℃,培养24h,富硒能力为62.22%。  相似文献   

19.
运用96孔深孔板微型化培养和酶标仪快速检测,建立富硒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优势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的富硒长双歧杆菌优势菌株XBL-30,具有很好的硒蛋白转化能力。在7 L罐中添加一定浓度的亚硒酸钠,优势菌株XBL-30的硒蛋白转化率从原始菌株的60%提高至85.3%,菌株多次传代后,硒蛋白转化率均能稳定在85%。该研究建立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不仅简单,快速,成本低,而且对其他微生物菌株的高通量筛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亚硒酸钠对海水培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和有机硒转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富硒蛋白核小球藻中的主要硒形态。通过分批等量添加2μg/mL至50μg/mL的亚硒酸钠,确定最佳富硒培养浓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藻体中亚硒酸钠、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三种主要硒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浓度不宜过高,否则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硒浓度为2μg/mL时小球藻的生物量较高,有机硒含量达到301.40μg/g,占总硒含量的83.2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在该培养条件下富硒小球藻中有机硒的主要形态为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在测定的三种主要硒形态中未转化的亚硒酸钠仅占23.02%。上述结果说明在海水培养下,小球藻富硒培养的适宜外加硒浓度为2μg/mL,此条件下长势良好,无机硒得到有效转化,有机硒含量较高,可达到富硒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