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海相砂岩FOURD油藏大排量生产,发现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位置水驱孔隙体积倍数不同,而常规行标中测量的实验不足以表现高水驱倍数后的油藏渗流特征。高水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黏土含量岩心水驱倍数的半对数与驱油效率呈线性关系,底水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缓慢增加。基于FOURD油藏实际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表征了油藏时变特征;针对FOURD油藏南北动态不同、南区水淹程度高、波及程度难以提高的问题,提出了以提液方式再提升油藏驱油效率的方案,针对北区波及程度不高的区域提出了进行井网加密的后期挖潜方案。采用该极限挖潜策略后,根据数值模拟及实际矿场应用,波及系数提高了11.1%,标定采收率提高了4.5%。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底水油藏的特点,通过建立典型油藏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油藏、夹层、流体和开发策略等方面多种因素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沿程压降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较小,避水高度差异、夹层发育状况、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筒直径大小对见水规律的影响较大,产液量的大小对见水规律的影响不明显。结合实际生产动态,将该类油藏水平井的见水模式划分为线性整体见水、多点见水及点状局部见水3种。南海海相砂岩油藏储层较均质,采取少井高产开发策略,应当重点关注避水高度差异、夹层发育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聚合物驱油提高稠油砂岩油藏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具有注聚合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主要油区应用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的矿场试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大规模转入工业性推广应用,还要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特别应注重聚合物货源问题、产出油的处理问题、提高经济效益问题,以及综合经济评价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底水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的潜力在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了计算其剩余潜力的新方法.从底水油藏的过水倍数和驱油效率的定义出发,利用达西定律和物质平衡理论,推导出底水油藏过水倍数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式,提出采用拟合实际动态的遗传算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求解关系式.通过实例表明,运用该方法可以找到油田特高含水期时的剩余油潜力,指导油田制定下一步调整挖潜方案.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产压差对稠油底水油藏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波及系数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驱油效率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减小,最终趋于稳定;采收率随着生产压差增大开始有小幅上升,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采收率开始小幅下降;生产压差对生产时间影响较大,生产时间随生产压差的增大以指数方式下降;稠油底水油藏采收率和生产时间,生产压差与其之间存在最大合理生产压差;针对海上油田开发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适当放大生产压差高速开采稠油底水油藏的开发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边底水发育的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底水锥进到上部层位、井筒附近剩余油潜力小、井间潜力大、注水动用难度大的矛盾,通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计算边底水油藏水驱前缘技术,确定了底水锥进和边水舌进状况,提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技术、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水平井配套技术,有效动用高含油部位,确保水平井轨迹沿油层顶部钻进,有效动用剩余油。  相似文献   

7.
室内通过北三区高矿化度注入水配二元体系增黏性、界面张力评价及注入量、注入方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试验,研究北三区延10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储层特性对二元驱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二元体系具有较好的增黏性,与北三区油水能形成超低油水界面张力,室内岩心驱油效率提高15%以上;多段塞注入,注入量越大,提高驱油效率越高。室内实验研究表明,选择与孔喉匹配的聚合物形成的二元体系,可在低渗透油藏开展驱油试验。建议选择高低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分别与表活剂形成二元体系,段塞注入,能封堵大孔道,且不会发生堵塞。  相似文献   

8.
9.
砂岩油藏注水井水驱前缘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种确定砂岩油藏注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的方法——试井分析法和贝克莱-列维尔特法.运用这2种方法分别对新疆某砂岩油藏注水实例井进行计算,与现场结果对比发现:贝克莱-列维尔特法计算的结果随注水时间的增加偏差越来越大,在注水早期偏差小,注水中后期偏差相对较大;试井分析法计算的结果偏差小,不受注水时间的影响.贝克莱-列维尔特法较试井分析方法计算简单、使用方便.因此,在注水开发早期,推荐使用贝克莱列维尔特法计算水驱前缘,在注水开发中后期,推荐使用试井分析法计算水驱前缘.  相似文献   

10.
东北X油田P油层是低水位期的河流三角洲沉积,非均质性强,属于低孔低渗油层。经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经过长期水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均质性较开发初期更加严重,开采难度逐渐增加。利用油田现有资料和储层岩心,通过样本聚类分析及岩心驱替实验,对储层物性特征分布、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研究,让油田的开发研究人员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把握该油层可动剩余油的储备情况,为后续开发方案设计、井网调整和部署加密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纵向非均质油藏普遍存在层间矛盾突出、水驱采收率低、低渗储层难以动用的特点,纵向非均质严重影响了油藏的高效开发问题,开展了多层长岩芯水驱油实验.实验采用最新研制的带多测压点的多层长岩芯驱替模型,该模型可以记录沿程压力变化,更加准确地反映水驱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注水方式对中低渗层的采出程度影响很大;提高注入速度可以提高不同渗透层的压力,且渗透率越低压力提高幅度越大;层间干扰严重,不同工作制度下低渗层压力变化很大.该研究成果对于选择合理的开发层系组合、采取适当的注水方式具有指导意义,为今后非均质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冷43砾岩稠油油藏微观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河油田冷43断块区为砾岩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该油藏的岩芯铸体薄片制作了6块微观仿真地层模型,使用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手段,借助显微镜,摄录机及图像分析技术等,直观地观察和分析了砾岩稠油油藏水驱油机理,以及原油粘度和储层孔隙结构对驱替机理和驱替效率的影响,分析了残余油分布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砂岩底水油藏在中国储量丰富,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锥进,而夹层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明显效果.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夹层分布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含量等参数,将夹层归纳为无夹层、渗滤型夹层、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和大范围不渗透夹层4种模式.无夹层模式底水锥进速度快,大范围不渗透夹层模式底水完全被抑制,这两种夹层模式下的油气开发效果较差;渗滤型夹层底水被转化为次生边水和次生底水,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水转化为次生边水,这两种夹层模式开发效果较好.无夹层模式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可以通过完善井网来提高动用程度;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分布很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这种剩余油可作为后期挖潜的一个方向;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A油田馆一油组是典型的稠油底水疏松砂岩油藏,其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开发中采取的常规防砂工艺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其低速、低效现况.针对此油藏特点,进行底水油藏隔板理论研究,分析层间隔层和单砂体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分布特征研究,开展隔板理论试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砂岩油藏二类油层开发过程中存在动用程度低、高含水、原油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一套井网、多套层系、注聚开发、逐层上返开发二类油层的方法。对大庆杏十二区葡I1-2层上返注聚孔隙体积、注入速度、注聚合物量、段塞组合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杏十二区葡I1-2层进行上返注聚开发,当注入量为1 PV,注入速度为0.16 PV/a,注聚合物量为1 200 mg/L⋅PV,先注入高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再注入低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采收率达到了50.11%,较预测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1%。  相似文献   

16.
合适的抗盐聚合物性能指标是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物质基础。针对八面河油田储层地层水矿化度高、原油粘度高等条件,通过聚合物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增粘性、抗盐性、稳定性,以及聚合物的驱油效率。结果表明,面1区沙三上油藏合适聚合物溶液粘度为16mPa.s~24mPa.s,评价的KYPAM-6聚合物具有增粘性好、抗盐性强,在加入稳定剂SC后体系的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是典型的底水油藏,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综合含水的上升,油藏日产油水平、采油速度等指标开始明显下降,开发效果有所变差,稳产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加强油藏精细研究,深化油藏动态分析,实施控液治水的开发技术政策,有效的解决了制约油田稳产关健问题。研究结果对于大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标准水平井以及不同井身轨迹水平井底水驱过程中的出水规律。从底水驱水平井开采的理论研究入手,建立了统一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表征出水规律的无量纲参数团—底水驱出水准数。通过建立的水平井三维物理模型的底水驱室内实验结果验证了底水驱出水准数的准确性,为底水油藏水平井实际开采过程中出水部位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出水部位开展相应的治理工作,延缓水平井底水突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介于热采开发界限的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大液量提液冷采模式下的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渤海辽东矿区LD油田样品为例,在实验流速分别为1.0、7.5、15.0 mL/min的情况下,开展了2 000 PV高倍数水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压汞、X衍射全岩和气测渗透率等实验数据对提液方式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此类型稠油油藏提液后的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孔喉结构、填隙物体积分数、渗透率等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对提液后的驱替特征具有较大影响,微观孔喉结构越差、填隙物体积分数越高、渗透率越低,高倍数水驱油效率越低;相比于直接提液方式,分步提液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水驱油效率。对处于热采界限内的该类型稠油油藏进行水驱冷采开发,为避免造成前缘突进、降低微观波及,提液幅度控制在7.5倍为宜。实验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该类型稠油油藏在矿场利用水平井规模化大幅提高生产井产液量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20.
以强水敏砂岩油藏实际岩样为例,通过水驱油渗流实验和渗流物理分析,探讨强水敏砂岩油藏水驱油过程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现象及其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